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于:《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作者: 吴晓东 点击数: 865次

  反讽话语最终诉诸读者对叙事者话语权威和判断的审视,而批评也是如此:“批评的目的不是去寻找作品的统一,而是去发现文本中可能具有的多样和不同的意义,文本的不完全性,它所显示出但未能描述的省略,尤其是它的矛盾性。文本在其空白中,在其各种意义之间的冲突中,隐含着对自身所属意识形态的批评;就读者可能有一个新的生产意义的过程来说,文本自身包含了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批评,在这一过程中,它能够提供认识意识形态所表现的局限的真正的知识。”{34}因此,反讽性文本自身正以其犹疑性、暧昧性以及不确定性,内含了意义的冲突、多样性价值形态的并存以及种种矛盾,从而提供着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关于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反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理论家指出反讽“是一种自我批判、自我认知、自我反省模式”{35}。

  反讽构成的是《北望园的春天》的一种总体性的或者说结构性的视景。它不仅仅是叙事的姿态和调子,还与作者的战时认知和体察世界的方式相关联,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美学态度,最终有望生成一种与战时文化语境相适应的小说美学,而《北望园的春天》提供给文学史研究者的最后的视景,是骆宾基试图在反讽与同情、审视与认同、犹疑与确定之间寻求一种小说家所能贡献的非稳定性的平衡诗学技艺。

  ①②⑩{25}赵园:《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论小说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60页,第160—161页,第159页,第165页。

  ③⑦ 赵毅衡:《新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8页,第185页。

  ④ 参见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

  ⑤{13}罗吉·福勒主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第144页。

  ⑥ 琳达·哈琴:《中译本序》,《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徐晓雯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⑧ 譬如克林斯·布鲁克斯的《精致的瓮》以及威廉·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

  ⑨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

  {11}借用赵园的判断(参见赵园《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论小说十家》,第171页)。

  {12}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王培元编选《东北作家群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395页。文中所引《北望园的春天》原文均出于此。

  {14}{31}{32}{35}琳达·哈琴:《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第3页,第3页,第5页,第29页。

  {15}{16}{33}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辰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第206页,第264页。

  {17}张爱玲:《倾城之恋》,《传奇》增订本,山河图书公司1946年版,第182—183页。

  {18}雅克·里纳尔:《小说的政治阅读》,杨令飞、吴延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9}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第200页。在琳达·哈琴那里,反讽也被视为“看待世界的方式”(参见琳达·哈琴《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第1页)。

  {20}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1页。

  {21}米克:《论反讽》,第101页。

  {22}吴晓东、路杨等:《“大后方叙事”与“游移的美学”——关于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的讨论》,载《重庆评论》2015年第2期。

  {23}{24}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第277页。

  {26}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5页。

  {27}{28}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2页,第880页。

  {29}{30}转引自米克《论反讽》,第117页,第118页。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当代·诗歌》:冥想超验反讽的解构术

    《当代·诗歌》2024年3期中坚栏目孙文波的四首诗,令人窥见其诗歌的多维开放,有着后现代诗歌的浓郁敏思特质,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他往往能洞幽烛微,...[详细]

  • 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让人类文明穿越星际

    卧牛真人以玄幻写作进入“大神”行列,如《魔记之笑笑笑》《血国》《天元突破》《末日升龙》《妖魔军火商》等,而令卧牛真人名号响彻网文界的则是他的“科幻三部曲”...[详细]

  • 历史与肉身的十字路口——《不老》论

    孔燕妮作为《不老》的中心主人公,在小说中是耀眼夺目的,她就像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那样不可规范。奥兰多一层层退掉性别的负累,轻盈地穿梭在人类历史的滔滔可能性中,孔...[详细]

  • 匿名小说评论:发现优质青年写作者

    网络媒介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讨论形式的转移。论坛时代,作者与读者在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发帖互动,而后从网页转移到手机。公众号的出现更...[详细]

  • 罗伟章《谁在敲门》在日常生活叙述中长出的大树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洋洋63万字,一本超厚的大书。尽管罗伟章表示他在写这部小说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提纲,只是随心所欲,但我相信在他动笔之前,早已有一个宏...[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