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乡村振兴》:用文学形式阐述新发展理念
王宏甲的新作《走向乡村振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作者历时4年走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几百个贫困乡村,深入第一线长期跟踪调查,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出一部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史诗般的调查报告。...[详细]
-
《袒露在金陵》:翰墨风骨 诗心运微
王彬在进入历史人物的心曲之中时不从众流,而是道前人所未道,辨认那些不易被人觉察的历史与生命的细部,从而令人生发无限感慨。作者始终带着个体自身面向历史独有的思考,不为惯常窠臼所囿,行笔运思情韵绵长,抚今阅古而会通百...[详细]
-
蔡骏:舒飞廉的江与湖
近来重读飞廉的江湖故事——《浮舟记》《洞庭记》《金驴记》《林语记》《阮途记》《渡淮记》《龙宫记》《木兰记》《驴皮记》……以武侠为壳,以历史为衣,以江湖为履,肉身却是我等红尘中的凡夫俗子,魂灵更是纵贯古今的中国...[详细]
-
叶梅《福道》: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
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引发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的思考。生态文学以文学方式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作家叶梅近年创作的系列散文是值得关注...[详细]
-
舆图涣漫见真意,烟景历历总缘情
王彬先生在这部《袒露在金陵》中就处理好了这两点,在智趣洋溢的叙述中传递熨帖自然,崇善唯美的人性关怀,形成一种剥除历史滞重感的文化书写。“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时刻,收舒有度,不因循旧论,能够独抒新见,如《自序》所...[详细]
-
《像土地一样寂静》:从故乡到精神故乡
读周瑄璞的这本书,总让我不断地联想起鲁迅的《故乡》,鲁迅感叹“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高墙也就是闰土嘴里喃喃说出的“规矩”两字。周瑄璞回到故乡,她似乎也感觉到了有一堵高墙横亘在面前,这堵高墙就是乡...[详细]
-
王鼎钧教小学生写作文
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作品读过也有十余年了,至他去世,总是放在案旁,闲时翻翻,他的文字有股淡淡的美感,不急不缓,但后劲十足,常常令人失魂。近日得到一本小书,手掌大小的开本,只有二百多页,叫作《小学作文讲话》——没错,就是教...[详细]
-
从“象征”到“寓言”——论“新时期”以来革命叙事“再解读”的情感结构
王德威对于“抒情”与“史诗”的辩证,与戴锦华重读影片《青春之歌》时对知识分子“个人”被革命的“集体”话语压制的不满,及其将“历史”等同为“叙述”的策略,都是在新的时代主题下对革命叙事所作的寓言式“再解读”。...[详细]
-
《岁月青铜》:那些诗行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
捧着刘笑伟新出的诗集《岁月青铜》,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第一次读到他的诗,那种热血飞扬的震动。后来读他的诗越来越多,我吃惊他能娴熟地驾驭主旋律作品,既能写出宏大的思想深度和力量,又能提炼出气韵生动的诗意。...[详细]
-
区域文学史写作的别样路径
近年来,区域或地域文学史书写越来越引起重视,评论家张光芒等撰著的《南京百年文学史》是区域文学史写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对于区域文学史路径的别样探索富有样本价值。...[详细]
-
吕翼中篇小说创作论
吕翼中篇小说成就显著,表现为民族志叙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交汇。以精准扶贫为重心展开的对彝族当代命运的民族志叙述,构成了吕翼中篇小说的重要叙事维度。而对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彝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及对彝族传统...[详细]
-
谢络绎——“白色的雪如同白色的波点”
关键词:谢络绎 本期作品:《大雪覆身》 本期作者:谢络绎,作家,著有《外省女子》《到歇马河那边去》《生与死间的花序》等。 特邀嘉宾:相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每个小毛头从胚芽长成...[详细]
-
付秀莹《腊八》:换谷、“她”或母亲
关键词:《腊八》 付秀莹 付秀莹《腊八》:换谷、“她”或母亲 郁不语 付秀莹这篇小说写的还是“芳村人”的故事,她的芳村之树仍在生长。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没了老伴从芳村到北京城里帮自己女儿女婿带孩子...[详细]
-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叙事身分与文学创作
关键词:阿慧 内容提要: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家身分建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文本叙事方面表现出独特性。文章以河南回族作家阿慧为例,从叙事身分出发考察作者进入作品的方式及作品的叙事方式,在对“谁在...[详细]
-
“景德气象”的三个逻辑
关键词:景德镇 胡平的纪实文学《景德气象》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个行业为什么能够让一个城市繁盛一千年?这个问题,贯穿了全书。 在我看来,景德气象背后有三个逻辑。 一是需求的逻辑。按照学者马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