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

发布时间:2011-09-12 来源于:《上海文学》第九期 作者: 蒋一谈王雪锳 点击数:

  蒋一谈:我不是天生的作家,我要靠后天的训练和勤奋完成写作。我不知道我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学世界,但到今天,我还有心、有力追寻虚空的文学世界已是幸运。笔记本积累了多年的素材记录也提醒我:这个时代,写出几篇、十几篇被人称道、赞扬的短篇小说已经不算什么,没什么了不起,写出尽可能复杂、丰富的现实世界,描绘出更多人物的困惑内心和疼痛命运,才是最难、最重要的。我希望自己能够用中年的心、男人的心、女人的心、青少年的心、儿童的心写出不同风格的中国人的故事和命运。

  王雪锳:你写了很多家庭故事,对于父母和孩子相处有怎样的理解?

  蒋一谈:我喜欢各种家庭故事的构想,我的家庭生活很简单,但和所有人一样,女儿是我们家最大的快乐和希望。她在成长,我和妻子在变老,这个过程就是生活的真谛。我在《赫本啊赫本》扉页写下了这两句话:人生充满苦痛,我们有幸来过。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不易,而不易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朋好友的存在。我对疼痛的关注胜过对残酷的关注,我也一直在储备呈现人物疼痛的不同方式。人生是机缘碎片的组合,国家是家庭碎片的组合。当很多写作者都在描写疼痛的时候,故事创想和呈现方式变得非常重要。不能简单地将文学的呈现方式,归属于技术层面,它现在正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文学的呈现方式是写作者智识、语言能力、精神世界和文学能量的综合体现。

  王雪锳: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作家吗?

  蒋一谈:契科夫的文学世界影响了我的文学观。他朴素呈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人物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他不会在作品里告诉自己的人物和读者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治”、什么是“自由和平等”。他在呈现。

  王雪锳:语言方面呢,批评家和读者认为,你很会运用文字,对文字的运用和把握,有怎样的理解?

  蒋一谈:语言能力来自本能,来自持续的写作和感受训练,它就像一个人的服饰和饮食爱好习惯,人的性格表现内核。很多时候,一位写作者的语言写作习惯往往能决定他的文学命运。我遇到过好几位汉学家,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有一个几乎相同的认识:中国作家的语言要么太粗糙要么太浮夸,有很多作家还在用描写农村的语感描写城市。

  其实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喜欢他语感的原因,气质相投无异是第一位的要素。你必须首先喜欢上他的语感,才会耐下心继续阅读他的故事,除非他的故事一次次让你失望,你才会最终抛弃这位作家。

  我喜欢自然的语感,简单朴素是一种状态,也是我追求的语感世界。不过,简单朴素的语言也有巨大的风险——如果写作者的虚构能力不够强大,简单朴素的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这是小说语感和虚构故事的较劲之处,也是小说和随笔的根本区别。我遇到过纠结于语言的写作者,他们陷入语言的感受里面,好像语言是文学的深井。我觉得语言更像是写作者的子弹,找准目标射击才是最重要的,浪费子弹的士兵很难成为将军。

  王雪锳:总体来说,对于写作,您有怎样的一种态度?

  蒋一谈:不会把文学当做混世的工具。我记住并相信读过的这句话:你对文学抱有敬仰之心,文学的天使才会在你的书桌上跳舞。

  王雪锳:你在《赫本啊赫本》后记里写了这么两句话:我手写我心,是写作的一个层面;我手写他心,是写作的更高层面。我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同时也有一些迷惑。

  蒋一谈:这两句话首先是对自我写作的提醒:不要迷恋自己的经验,经验的力量是短暂的。契科夫和数位短篇小说巨匠的文学世界其实是灯塔,灯塔伫立在那里,将自身的光投射到更广阔的世界上去,它能照亮黑暗和迷失的船只,能让深陷困境的人们得到抚慰,重新找到前进的力量。

  王雪锳:除了契科夫,你喜欢的国外作家还有谁呢?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周洁茹小说集《美丽阁》:浮城沙画记

     作为一本有清晰空间标识度的小说集,《美丽阁》给我们呈现了庞大城市的无数地标——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巴甘餐厅、布鲁克林动物园、51区、拉古纳、洛芙特等...[详细]

  • 《无穷之夏》:“她只能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

    邹世奇是新晋小说作者,来自江苏南京。她的小说处女作《犹恐相逢是梦中》发表在《边疆文学》2018年第4期上,据说是她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写就。小说集《无穷之夏》收...[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近年创作的10部中短篇小说。邵丽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场《红楼梦》余孽大搜捕,隐隐响应着明万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忧郁的启悟(《〈红楼梦〉弥撒》)。1966年波赫士在乌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钱币,启...[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