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

发布时间:2011-09-12 来源于:《上海文学》第九期 作者: 蒋一谈王雪锳 点击数:

  蒋一谈: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除了契科夫,还有卡夫卡、E•B•怀特、巴别尔、海明威、博尔赫斯、卡佛;加缪、辛格、纳博科夫、马拉默德、菲茨杰拉尔德、鲁尔福、安妮•普鲁、舒尔茨、卡尔维诺、福斯特、奥康纳、门罗、裘帕•拉希莉等作家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欢。他们在短篇小说的文体写作上给了我非常多的影响和启发。曾经有一位朋友很认真的问我,如果去一个孤岛生活,只能带上一本书(不是一套书),我会带上谁的作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E•B•怀特的《重游缅湖》。我喜欢并相信大批评家布罗姆说过的一句话:“文学传统会选择真正的作家。”

  王雪锳:《赫本啊赫本》的后记中谈到,你喜欢有三个+号的短篇小说,故事创意+语感+叙事节奏+阅读后的想象空间,其中最强调的是故事创意,你提出的这个故事的创意,与我们平时讲的短篇小说作为叙事的艺术有何不同?

  蒋一谈:关于短篇小说的系统教学和艺术研究,在中国高校里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约定俗成的写作和阅读观念里,短篇小说是在逼仄空间里的文本写作形态。我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念。我觉得短篇小说是特定时空里的写作,可以享受空灵,可以感受坍塌。

  故事创意+语感+叙事节奏+阅读后的想象空间。这是我的个人写作感悟。我想这四个词组的前后顺序和整体力道把握或许能对短篇小说写作者提供某种思考,每一项都很重要,可是次序更为重要。

  从事出版多年,悟出一个道理:同样一个图书选题,由不同的出版机构运作,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故事和小说题目,写作者不同作品效果会大相径庭。制作一把椅子,欧美创意家想到的是椅子的呈现方式。短篇小说大师门罗这样说:“我不在意故事讲述的是什么,而是故事的呈现方式。”现代创意学和文学叙事学的重合正在拓展人类的写作思维和阅读世界,而短篇小说的呈现方式更是对写作者的考验,更是写作者体内多种能量的结合。

  王雪锳:你平时怎样积累写作素材?

  蒋一谈:写作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发现和感受的过程。静心思考是抓取灵感、积累素材的基石。关于素材和感受的抓取,很多作家都谈过相似的感受:某个词汇、某段语句、某个画面、某段音乐、某个听来的瞬间都能带来触动。短篇小说写作是抓取角落里的那道光,让普通的词汇、让读者习以为常的人物和事件重新发散出另外的光亮,是我进一步思考的动力。素材储备、梳理和真诚的写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会把平时的素材分类,以便主题小说集写作时选用。女人、男人、母亲、父亲、孩子、爱情、动物、海洋、战争、科幻、古典文化、知识分子、旅行、移民文化等都是我喜欢的主题小说集构想。

  王雪锳:我知道很多作家都感叹生活的同质化和写作资源的匮乏,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三部短篇集来看,你的写作题材非常宽泛,不同题材的短篇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开阔视野。你曾说,你几乎没有动用个人的经验生活,强调智性写作,为什么?

  蒋一谈:写作就是创造,每个写作者都要面对创造性退化、消失的残酷局面,唯一的区别就是谁早一点、谁晚一点面对终局。我相信智性写作,但智性写作的基石是内在的心性、情怀和温度。写作就是写作者揪住自己的头发升起来,但能升多高,依靠智慧和耐力。如果作家过多依赖个人经验写作,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写作现象:绝大多数作品的气息相似,如果盖住作家的姓名,即使是专业文学批评家也不一定能看不出,这部(篇)作品出于哪位作家之手。文字的叙述方式相似,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相似,这是同质化写作相互之间低级影响、渗透的结果。

  王雪锳:你的写作无疑是另类的,有批评家说,你是21世纪中国先锋作家,有人认为你的作品快速被读者和批评家认知,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周洁茹小说集《美丽阁》:浮城沙画记

     作为一本有清晰空间标识度的小说集,《美丽阁》给我们呈现了庞大城市的无数地标——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巴甘餐厅、布鲁克林动物园、51区、拉古纳、洛芙特等...[详细]

  • 《无穷之夏》:“她只能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

    邹世奇是新晋小说作者,来自江苏南京。她的小说处女作《犹恐相逢是梦中》发表在《边疆文学》2018年第4期上,据说是她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写就。小说集《无穷之夏》收...[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近年创作的10部中短篇小说。邵丽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场《红楼梦》余孽大搜捕,隐隐响应着明万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忧郁的启悟(《〈红楼梦〉弥撒》)。1966年波赫士在乌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钱币,启...[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