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文学出版实践:如何扮演好“最早那一批辨认者”
一直以来,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出版的繁盛与否有紧密的联系。五四运动以来,近现代出版事业作为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助产士”“播撒者”,普及新知,促进社会观念的更新,深刻地推动了近现代社会转型。新中...[详细]
-
在“无边”的现实中 展现飞扬想象力
年初,文生视频模型Sora表明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和能够企及的丰富程度。这让文学艺术从业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急迫地思考“文学何为”这个问题。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形成自有恰切的虚拟世界的时候...[详细]
-
《雪春秋》:成长的路还很长
华北低地的蔓延与黄河淮河的缓慢冲积,造就了河南省独特的平原风景。这片厚土上的讲述者们十分特别,他(她)们对语言的重视,对叙述尺度的把握,以及在淳朴良俗中隐匿荒诞、戏谑的本领都超乎寻常。在郑在欢...[详细]
-
黄咏梅的叙事之变:写作者的“自我革命”
从9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以来,“70后”作家遭遇的最大质疑便是历史书写的匮乏。这也联结着一个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充分解释的论题:“70后”一代如何讲述历史?如何书写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近年来,知...[详细]
-
作为中国文学总体性切片的地方文学
一文学史家与批评家总是摆脱不了对文学现象与问题进行命名的诱惑与焦虑,一方面出于对文学进行知识化与经典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介入文学现场、参与文学实践的企图。文学史家的命名往往是以后见...[详细]
-
《热血:东北抗联》:刻写血染黑土地的民族精魂
吉林作家李发锁以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的实绩,有闻声于文坛。数年前读到他的《围困长春》,作品透视焦点长春,辐射东北解放战争的宏大历史,显示出作者非虚构叙写重大历史题材的卓然能力和史识。...[详细]
-
龚万莹:一个充满灵气的小说家
一 年轻小说家的作品,我近年读得不算少。2021年冬天,《人民文学》的编辑梁豪找到我,给我下达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做《人民文学》年度新锐作家的述评。这样,一写就是三年。累积起来,至少已经记住了三四十...[详细]
-
人性的别一种倾斜或者本然——《物理反应》
黑孩近期的一些小说作品,最起码从标题来看,从去年的《万有引力》,到这一篇《物理反应》(载《收获》杂志2024年第1期),似乎正在与科学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实,黑孩所真正感兴趣的依然是深不可测的人性世...[详细]
-
探究当代城市文学本土化研究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文学逐渐涌现出了一些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但当代城市文学研究滞后于文学实践且缺乏创新意识。一些研究往往陷入某些概念的演绎和循环论证,难以深入城市文化传统、城乡关...[详细]
-
景观与心灵:城市文学研究向度反思
摘要:随着城市文学创作的繁荣,城市文学研究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城市文学研究的地域性趋向愈发明显,景观、空间、消费等理论的介入拓展了研究面向;对于城市内部,则多从日常生活、城与人等维度审视...[详细]
-
王年军诗的特质与“自由”之境
王年军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诗歌写作者,他一直以来给我一种自由、从容和内敛的印象,他身上有一种特别淡定的东西:尽管真理我还不能确定,但我相信它一定在某处,我的读书和知识探寻要朝向那个目标。这...[详细]
-
重构北京:词与物,镜像或隐喻
宁肯的《城与年》系列小说是以回溯的视角,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镜像写成的,表现的是1970年代北京城南的生活。小说包含深刻的政治文化隐喻,以回溯的方式重构北京,直指历史深处。小说主人公的侏儒化,对疯癫...[详细]
-
“抚育”机器人的文学与语言学
计算机是怎么学会写作的呢?最近,前微软工程师、如今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的丹尼斯·伊·特南(Dennis Yi Tenen)撰写了一部“前史”——《机器人文学理论》。他想告诉人们,人工智能并不神秘,更不可...[详细]
-
《粤菜记》的文化底蕴:作家的饮食美学
《粤菜记》 盛慧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盛慧曾是《佛山文艺》的一名编辑,他由编辑到作家,由小说到散文,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每当收到盛慧的书,我心头都会涌上一股惊喜。转为专业作家后的盛慧,更习...[详细]
-
王毅:AI写作与汉语诗歌
漫长历史中汉语诗歌经历过无数的挑战与应变,但这次肯定不同。人工智能(AI)写作使得汉语诗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挑战来得如此根本和紧迫。根本性既在于这个挑战来自“非我人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