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伽蓝诗集《磨镜记》:镜中秘境
老舍文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教学培养机制,推出“结业不结课”的追踪培养模式,持续培养作家人才,创作成绩逐渐显现。“老舍文学院·文学会客厅”优秀作品分享研讨会,以专家研讨、学员分享的形式,给青年...[详细]
-
徐则臣“海外传奇”系列:中国“传奇”如何接通世界
中国与世界之关系,是清末至今依旧难解的宏大主题,其间包蕴的社会政治文化内涵丰富而入微。长篇小说《北上》以小波罗这一海外形象聚焦百年中国,这之后,徐则臣的“海外传奇”系列小说直接聚焦这一看似宏...[详细]
-
我们有信心把ChatGPT抛在身后
我和水有点特殊关系。我是学水的,我毕业于河海大学的水利专业。我学过《流体力学》《水力学》《水文学》等等,学得七荤八素,但总算对水多了一点了解。 水流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水流是分层的,一般...[详细]
-
发掘乡村牧野的内在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如何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答案或有万千,但有这样一群来自内蒙古田间地头、牧野草场的农牧民作家,多年以质朴坚实的文笔刻画万物和生活的悲喜,用创作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发...[详细]
-
历史叙述和时间意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类型
在所有和文学构成词组的文学类别、体裁之中,如女性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离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等等,大概只有历史与文学最没有违和感,其他概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但历史...[详细]
-
水运宪《戴花》:改革叙事的回温
改革文学虽然有其理想与浪漫的想象,但更多还要归于“现实主义”。反而,那些完全对现实进行复写式描摹的作品,我们叫它“自然主义”。读完作家水运宪的长篇小说新作《戴花》,这种命名上的歧义突然有了一...[详细]
-
淡妆浓抹总自由——致相宜,或一篇藏在小说里的印象记
一 门在身后“吱”地响起,接着是明显更加悠扬的一声:“呀——”前一声短,后一声长。“吱”的那声是被人猛力拉开,“呀”是门自行慢慢地关了回来。我又一次扭回脖子去看。进来的人依然不是相宜。 跟...[详细]
-
小说的趣味性有多重要——以蒋琏长篇小说《串场河》为例
消灭小说这一文体的最有效的利器是什么? ——乏味。英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评论家C.S.路易斯说:“每本书都应该是引人入胜的。一本好书更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层意义上,有趣就像一次资格考试。如...[详细]
-
《纸上万物浮现如初》:情景交融地追寻文化根脉
王芸的散文集《纸上万物浮现如初》,以开阔的视角和丰沛的文化情怀去打量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并在生生不息的情感命意上,传递着神州大地人杰地灵的广阔,呈现出一种关乎血脉亲情、关乎历史人文的厚重...[详细]
-
徐则臣:非为“告诉”,而是“呈现”
一个人如果不能确定跟踪他的人是谁,那他就会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是嫌疑人。但是这个一直疑心自己被跟踪的年轻人,却一次次来到一家名叫“梦”的酒吧,他跟陌生人介绍自己时总说:“我是来交朋友的。”这个...[详细]
-
生命向上的自觉与局限:失落、伤感与纠结
其实,杨遥还是写这一类型的小说写得最好。或许是因为杨遥那种诚实、憨厚、略微伤感的气质与此类型的小说格调相吻合;或许是这一类型的小说写的就是杨遥自己,写的就是杨遥的心境、内心的伤感与失落,以...[详细]
-
再造“神圣”:为俗世的婚姻赋义
关键词:《神圣婚姻》 近年被“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和郑执)所定义的“东北文艺复兴”,提醒着文学和地方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类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一种文学标签。提出东北或者沈阳之文学的多样...[详细]
-
蕴鲁风 兼齐气——读夏立君小说集《天堂里的牛栏》
《天堂里的牛栏》,夏立君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夏立君首先以散文闻名,《天堂里的牛栏》是其首部小说集,收入《草民康熙》《一个都不少》《在人间》《俺那牛》《天堂里的牛栏》《兔子快跑》6部中...[详细]
-
《神圣婚姻》:因为相信,所以神圣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记起20世纪90年代读徐坤《狗日的足球》《厨房》所感受到的惊奇感,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使徐坤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当然,她也是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者...[详细]
-
让人纸短言多的“房老师”——房伟印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原本一视同仁的时间,好像跟中年人玩起了小把戏,日日月月年年,悄无声息地以加速度推着人前行。不知不觉中,跟“房老师”已认识二十年了。我和房伟是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同班同学里,他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