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壮的现在进行时
初识李壮至今,他在我心中就是一个鲜活的动词,以灵动敏捷的动感穿梭在文学的场域里、攀登在语言的渴望中、活跃在周遭的人事间、奔跑在绿茵的球场上,仿佛永不停歇的现在进行时态。李壮是令人称羡的青...[详细]
-
从“单数”走向“复数”
在一定意义上,新东北文学的伊始源自班宇、双雪涛、郑执的东北书写。三位均出生于辽宁沈阳的青年作家,不仅年龄相仿,而且不约而同地讲述了19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潮那段特殊的历史。他们“子一代...[详细]
-
以生活的甘泉滋润散文园地
2020年初,江西文联主办的《星火》杂志开设“原浆散文”栏目,提倡“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酒一样使用真材实料写作”“期待十年磨一剑、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倡导作...[详细]
-
念念不忘汪曾祺
念念不忘汪曾祺,显示了不少当代作家的阅读习惯,但对作家宋志强(笔名乌人)而言,汪曾祺在他心里,不只是一位值得阅读的小说家,也是可亲可敬的老头儿,更是一位从生活到写作都值得学习的作家。乌人先生最近出...[详细]
-
朝深处去,朝求真去
一一本批评文集能做什么?在《拒绝想象》中,徐兆正几次呼应了批评家乔治·布莱论普鲁斯特的文章,每次引用,布莱的原文都会以不同形式服务于作者的陈述,但在将文本视为“作者意识的造物”这一核心观念上,徐...[详细]
-
杨早:一锅历史,两勺现实,乱炖出的清晰
前几天做活动的时候认识了两位营口的朋友。他们都是之前的北漂,几年之后回到营口定居。 说起营口,他们说:一般人认识营口就两条,一条是1861年《中俄天津条约》营口开埠,地名从牛庄改为营口;一条呢,是现...[详细]
-
《欢迎来到人间》:拯救人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
一是的,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时代了。但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时代呢?我们大多数人,灵魂都还在没有想清楚的时候,人的身体已经迈进大时代了。“为了尽快地融入城市和时代,小蔡相当地尽力。然而,什么是时代?什...[详细]
-
《悬浮术》:“唯有故事永恒”
《悬浮术》是一部想象奇崛、内涵庞杂又极具张力的小说,无论是频频闪现的悬念和摇曳多姿的叙述方式,还是整体的结构架设,或是文中探究的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都使这部小说内在地形成了一种漩涡般新颖的内...[详细]
-
“以选存史”影响着新诗的经典化建构
选本传统在中国古代批评历史中早已有之,选本的最终呈现既是编选者对作品进行择优的结果,也是编选者自身审美意识的体现。江南大学郭勇教授的《百年新诗选本与中国新诗的经典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详细]
-
年轻的心不能受困于一场小小的“聚会”
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各有各的难处,很难用一两句话甚至整本书去概括当下社会年轻人的状态。于工作,他们刚刚脱离职场新人的头衔,正转向熟练老手的名号;于生活,他们作为子女从家庭独立出来,自己去探索新的...[详细]
-
出走或归来,都是为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甫跃辉的《广阔之地》是一部典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作品,于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寻觅诗意,并从中探寻生活的真谛。这是一部写青年并写给青年的作品。作品以青年个体生活经历与现实遭际为主线,描写个体从...[详细]
-
《金枝》:回归土地和亲情
邵丽的《金枝》出版后引起大家关注,评论文章都有不少。我读到计文君的评论文章,觉得她对《金枝》的判断十分准确,她认为邵丽写《金枝》是非常诚实的写作,所谓诚实,是指诚实于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因为诚实...[详细]
-
《巴尔扎克的银子》主要讲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巴尔扎克的银子》最早发表在《湘江文艺》上,《小说月报》能转载这篇小说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惊喜,就像写这篇小说一样,本身也是一个意外。 我老家有一个亲戚,他是那个小镇上的一个语文老师,酷...[详细]
-
《小城夏天》:运河文化的“小时代”
运河小城,烟火人间。这个夏天有太多太多的记忆,是青春,是梦幻,是远去,是追逐......徐霞长篇小说《小城夏天》在“夏至”时节问世,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所有的巧合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川流不息的运河人物...[详细]
-
金铃子的诗:抱住一朵桃花的表情
金铃子是女生,会写诗的女生,会书法的女生,会作画的女生,漂亮的女生——这些标签都不准确,准确来说应该是,灵魂受人仰望的女生。 “雷雨当前,我应该准备好自己的天空,重新整理骨头里的闪电。” 2012年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