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让人纸短言多的“房老师”——房伟印象

发布时间:2023-07-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原本一视同仁的时间,好像跟中年人玩起了小把戏,日日月月年年,悄无声息地以加速度推着人前行。不知不觉中,跟“房老师”已认识二十年了。

我和房伟是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同班同学里,他略长大家两岁,是参加过工作后重返校园的,相较于大多数社会经验贫乏的小白,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学业上精进勇猛,成绩也格外突出。因为为人爽快、热心肠,大家潜意识里对他的定位是“亦学亦兄”;又鉴于他学富五车、随和幽默,大家又半是表达尊敬半是调侃地称他作“房老师”。

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两人交流较以前更多了,彼此还多了一重身份:他是我的作者,我是他的责编。尽管为了表述精准都应在身份后加上“之一”的后缀,但有二十年交情打底,这重著者与编者的关系显然彼此都有更多了解,被委以重任写这篇印象记是份荣幸。

“说书人”的同学福利多

去年与房伟合作,出版了他的小说集《小陶然》,今年春天又新增篇目《弟弟的直播》推出了修订本,在这本书的封底文案中,我写道:

若您有兴致,请来“小陶然”坐坐。这里的“掌勺”是一位善言的“说书人”,每一道“私房菜”都是一个不俗的故事,个个口味独特、自带可亲的家常味道,尽显人生参差与生活百味。“小陶然”,生意好,仰仗客官多惠顾。如今翻新增新品,回馈客官没商量,“赠菜不加价”了嘿……

之所以自然偶得这段文案,是结合了自己对这本集子特点的感知,也缘于对房伟的了解,在他身兼的数职中,“说书人”是其一,“善言”成就了作为小说家的他。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小说处女作《梨子》至今,房伟已在《收获》《十月》《当代》《花城》《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数十篇,作品数十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转载,多次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等。已出版了《英雄时代》《猎舌师》《血色莫扎特》《小陶然》等多部小说,其中《血色莫扎特》还以诱人的条件售出了影视版权。房老师因此获得了茅盾文学新人奖、汪曾祺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我们说他拿奖拿到手软,真心为他高兴,也因此有了敲他的竹杠,让他请客吃饭的充分理由。

与房老师的每次聚会都是口腹和耳朵的“盛宴”,不仅能以老同学的名义由他请吃大餐,更可以听他绘声绘色地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好奇他有个类似哆啦A梦样的神奇口袋,里面总有新奇的人和事,每每结束一段精彩的说书,说者和听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叹:一个多好的小说素材啊!接着是“说书人”的总结性发言:是啊,有空要写一写,好素材太多,就是时间不够用啊!

坐得书房下得厨房

之所以理直气壮地让房老师请客吃饭,还因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

记得2019年去苏州出差,房老师说自己是东道主,要请客。于是在松鹤楼,我品尝了美味的碧螺虾仁、酱方、响油鳝糊……作为被请者,最大的享受还不止是能吃到这些美食,而是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听房老师讲解它们背后的小故事和烹饪秘籍。

彼时房老师的小说集《猎舌师》出版不久,有幸得到信任,早在正式出版之前,就读到了其中几篇,主打篇目《猎舌师》堪称“美食版的《潜伏》”,融合了抗战、美食、悬疑等多重看点,其中很多有关美食的文字非常吸睛,同时让人垂涎。比如:

宁安做的是泥炉烤鸭。副领事爱淮扬菜,尤喜松鹤楼泥炉烤鸭,宁安恰是做鸭子的高手。上选一岁苏北鸭,又肥又嫩。宰杀完,去毛,洗净,天香斋上好酱油腌制半小时。宁安拿出特制烤炉,点上炭火,将鸭子从下到上穿在戟形铁叉上,左手运转如飞,不停翻动铁叉,右手根据火候,不断在鸭身刷蜂蜜、植物油。这手绝活儿是一心二用,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把握。鸭子烤透,宁安开炉子。喷香的鸭子,色泽金黄。

读罢小说,我在电话里发自肺腑地正经夸赞,说作品堪与陆文夫的《美食家》媲美;同时也发自肠胃地不正经嗔怪:文字勾起了自己的馋虫,害人不浅,貌似有些话里有话。如此一来,2019年在苏州松鹤楼那顿饭,颇有些向他追责讨债的意思了。

说同学聚会都让房老师买单自然有些调侃夸张,老同学们当然也会尽地主之谊请房老师吃饭。美食家的一大难得美德是不挑,不挑食、不挑店,总怕让老同学破费。聚餐开头结尾,总少不了:“随意随意,吃什么都行。”“不好意思啊,让你破费。”显然,这“不挑食”背后是房老师的善意随和。

想坐实“美食家”的头衔,光吃吃、写写、聊聊是不够的,真正的美食家一定要善于动手、乐得下厨。不时在朋友圈看到他秀自己的厨艺,香辣小龙虾、清蒸鲈鱼、酱香猪脚……不一而足,看得人馋涎欲滴。写到这里似乎又有了敲竹杠的理由,什么时候房老师拿出最大的诚意,请咱去吃一顿自己亲手烹饪的美味啊?

始终对生活抱以初心热爱

爱美食的人多半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情,房伟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热情与好奇体现在他对亲朋、师长和学生的用心和关爱上,也体现在他对花草万物的关注和亲近中。

从交谈和朋友圈得来的消息,儿子高考备考期间,自称慵懒实则在教学、科研和创作方面都相当精进的房伟,抽出宝贵的时间不时往返在苏鲁两地,给儿子做营养早餐、夜宵,料理家务,还耐心细致地为儿子辅导功课。

对于恩师,他始终心怀感恩,言谈举止诚恳真挚;对于同窗,他总是一副热心肠,谁需要帮助,只要他知道了总是尽己所能施以援手。

作为苏州大学的教授、博导,每次谈到自己的学生,房伟都像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有担忧有自豪。又是一年毕业季,房老师又要感叹即将目送学生踏上新征程了,桃李满天下者的欢喜和忧愁,难以感同身受却让人心生羡慕。

房伟的朋友圈并不只是“工作布告栏”,里面经常出现他生活的情趣和细节。哪里的山水风光勾起了感怀,哪座博物馆的展品引发了忧思……

有段时间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过度透支体力,一向被我们视为超人的房伟的健康状况发出了紧急警报,他不得不就此放慢节奏,耐下性子,在家里静心调养。出于老同学的关心,不时通个电话问候一下,感觉那个时期他的整个状态有所变化,有点让人担心。但好在有他深爱的文学,有鲜活的生活。聊天得知,那段时间他也是很有收获的,难得有闲地在小区里遛遛弯,在太阳底下与上年纪的邻居聊聊天,还有了与流浪猫和花花草草亲密接触的机会……

凡此琐碎而真实的种种,让他在著名学者、作家的光环下透着寻常可亲的烟火气。也是鉴于此,自己作为编辑就不难理解他出手的《小陶然》这部“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图鉴’”,为什么读来觉得格外接地气。

叛逆的岁月也熠熠生辉

谁人年少不轻狂?在言行和思想上不曾有过丝毫“叛逆”的人生似乎是遗憾不完整的。如今看起来一副笑容可掬、人畜无害样子的房老师,当年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淘气少年一个,说起逃课、爬墙、看闲书、画漫画甚至打架,他可是“过来人”。

《小陶然》的美编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和才华的70后,读罢书稿,直为《九三年》击掌叫好,说读来亲切,写出了那时少年被社会氛围激荡、被荷尔蒙冲撞的内心世界,并猜想主人公身上一定有作者的影子。曾就此专门八卦询问过房老师,他呵呵一笑,坦承里面有自己青少年生活的痕迹,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虽有原型,但显然不能简单对号入座,小说的真实感源于细节和情绪。

在众多文体中,诗歌似乎是最眷顾年轻人的,最吻合年轻人张扬不羁、蒸腾勃发的精神气质。房伟初涉文坛也是因为诗歌,早在他读高中时就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短诗、组诗。而他在不惑之年写下的《九三年》里,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股纯真奔涌的少年气象:“只有郊外野风浩荡地吹拂着,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不绝如缕,却又强悍雄劲。吹开了绿色小草,吹动了白色蒲公英,吹散了土腥气和涩得让人流泪的植物味道。”

读这段文字时不禁感叹,优秀的作家除了有文字上的天赋异禀,无疑还需要纤细敏锐的感知力,在这种超常感知力的牵引下,作者可以引领读者乘着文字的翅膀逾越时空的阻隔,或畅想,或追忆。

文字为剑戟,尽显英侠豪情

印象中房伟就是房伟,是生活中的老同学,也是各种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这名字似乎自带“防伪”功能,现实中没见过重名者。

房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山东滨州,姥爷堪称民国时期的美男子,年少时闯关东,后在青岛做生意,是一家知名绸缎行的总经理,日据时期曾力拒日伪招揽,两次遭遇土匪绑票……房伟原有个名字房仕鑫,可父母在上世纪70年代,觉得这个名字老套俗气,就给他替换以非常具有时代气息的“伟”字。房伟调侃自己因为改名成了一个平凡的教书匠,但教书匠也可以有英雄壮伟的情怀。

房伟说自己中学时代曾有一个笔名“秋水客”,因为那时是温瑞安的铁粉,深度迷恋他的“大侠萧秋水系列”小说。虽然这个带有浓厚侠义色彩的笔名并没有真正被使用,却在他文学起步时期就反映或者说预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风骨,回溯他祖辈的不凡经历,这种文学的内在气质或许与来自家族的血脉传承和秉性不无关联。

这种侠义英雄气,可以从《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九三年》《果奠》等作品中品读出来。《果奠》温润含蓄,将灭火英雄背后痛失爱子的中年母亲唤到读者面前,英雄母亲对儿子从事的消防事业的朴素理解与支持让人动容,其中蕴含着房伟对和平年代平凡人物之英雄精神、英雄母亲的解读,不禁让人联想到《高山下的花环》。因为对《小陶然》集子中这个短篇印象格外深刻,便与他有过专门的交流。据他介绍,在写作这篇作品前,曾对消防员进行过深入的采访,听到很多感人至深的真实事迹,作为堂堂男儿的他,在采访时竟不禁留下热泪。在他看来,年纪轻轻就因公捐躯的消防员战士显然是新时代可歌可泣的英雄,而牺牲前生他养他,牺牲后梦他念他,并把对自己儿子绵绵不绝的爱转移到其他年轻消防员战士身上的母亲,何尝不是英雄?他在用文字、文学作品传递和呼唤来自这个时代的英雄精神。

王小波堪称房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精神引领和塑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可以通过其撰写的《王小波传》略见一二。房伟说王小波对自己最大的启发、最深的影响就是“真诚”,这份真诚,体现在他《石头记》等一系列历史小说中对于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历史的态度中,体现在“高校知识分子”系列作品里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个群体的自我审视中,体现在他在生活里作为子女、学生、父亲、师长、同学、友人等多重角色的为人处世中……聊起有二十年友情的“房老师”,一不小心就发现纸短言多。

(全文刊于《青年报.生活周刊》2023年6月25日08版。刊发时有删节)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