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军《丹桂飘香》
我读傅宁军的新作《丹桂飘香》,很自然地想到铁凝说过的一段话:“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是的,“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人之为人,善的品性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文学是人学,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歌咏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于是,文学就有了它应有的价值取向,人性的光芒。文学也就升腾起它的独特力量。
中篇报告文学《丹桂飘香》,是一种小微而大成的关于善的叙事,善人、善事、善德的叙写,使作品漫溢着沁人心脾的善美芬芳,清逸流香,让读者沉浸在一片仁善的氛围中,感受感悟作品的所写。报告文学作家傅宁军,在界内声名已久,笃实创作,颇多作为。此篇为人物类报告文学,主人公似乎是“小人物”一个,但作品负载的主题却也重大。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报告文学,需要更切人生活的肌理,展呈更富有质感的现实的种种存在,不只是报告重大的国家工程、建设成就,聚焦名人大家的卓越业绩和不凡人生,也需要像傅宁军一样走近质朴厚实的大地,走近村庄和企业里的人物,以对社会基层“带电”人物真实细致的叙写,让读者看到生活中此地和彼处常常会有的暖心的光亮。
《丹桂飘香》主人公周维忠的身份是一名“农电工”,就是负责村里电线维护,保证生产和生活用电正常的电工。“放眼国家电网,农电工是末梢神经,并不起眼却是不可或缺。要说乡村振兴,怎么能离开用电呢?”这里注明了农电工的独特作用。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农电工成为报告文学写作对象的很少,因此周维忠还是一个“新人”。但这是一个很值得采写的“新人”,不仅因为他是农电工,而且还是全国农电工中唯一的“全国道德模范”。两者之间的“距离”召唤起读者的想象,而傅宁军的写作将想象落实为事实。《丹桂飘香》以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和立体的观照,将农电工与“全国道德模范”的形象重合于一体, 为读者展呈了一个闪耀着党性和人性光辉的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周维忠,“身板壮实,肤色黝黑,一双眼睛细长而明亮,厚厚的嘴唇,还是浓厚的当地口音”,有形有声有特质。而真正让读者入心的是作者通过一系列“周维忠式”故事的多维叙说,建构起了一个心灵世界充满光亮,并将这种光亮照进自己工作和他人生活的感人的精神形象,这一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在一个“小中篇”的框架内,傅宁军的人物叙事是节制凝练的,但多视角的取景和富有表现力的故事讲述,将人物的形与神做了饱满充实的刻画。“人们见到周维忠,都有不同的称谓,似乎带有不同的含义,都是很亲切的。”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寻得作品结构的机巧,并且由人物故事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有序的展开。第一节写的是作为农电工本身的周维忠。“别看掌握了全村人的用电‘命门’,周维忠这个小电工,从来不端架子,有求必应,接到电话就出发。先是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车,一喊就到。干活儿干得麻利,人家送烟送酒,他都不收,还总说,‘有故障了,随时打电话啊。’”“相当于110,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这一干就是30多年。”支撑这些概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它们写实了人物敬业勤业守正的职业精神,这已是难能可贵。而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周维忠有一颗大善之心。之后的三节,以集束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叙说周维忠“谎称”国家可减免困难户电费,自己多年为人支付电费,细心帮扶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热情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等事迹。情节似乎是寻常的、生活化的,作者的叙事相应的也是写实而不激情张扬。这样的人与事生活中有,但并不很多,非亲非故,而且常年坚持,不图名利,这足以让人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露馅”那一节的书写,使读者知道周家长期欠着债,靠妻子在外打工挣钱补贴才逐年还清了欠债。这样的故事似乎是“小说”的,却是真真实实的非虚构。作品正是这样写出了“小人物”的大精神。
如果仔细阅读《丹桂飘香》,你就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和深意并不只是叙写了一个好人的无数善事,而在于通过善事的关联生动地反映出一串“善的生态链”。周维忠全心全意服务乡亲,是因为他心里记着因为家里穷,村里人公推他做电工,他要以善报善。“电爸爸”的苦心,让智障的唐家孩子感受善的温暖,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周维忠和村里人。而“爱心的‘接力’”,使周维忠的一人之善放大为一家之善、一村之善。作品的开篇与结尾呼应起来,点明了题意:“周维忠坚持不懈的爱心,就像淡淡的桂花清香,纯净、质朴而悠远。”这便是这部作品的至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丹桂飘香》中的周维忠,有一颗黄金般的心灵,我们向他致敬。
报告文学如何书写硬核科技
科技与文学有着难以剥离的前世今生。科普、科技、科幻都基于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变革发展,但却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属性。科普文学大多基于成熟的科技发展成果,采用通...[详细]
报告文学的“取景”与人文关怀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以始终在场的方式描绘出不一样的风景。作家以文学为“取景器”,真正沉入生活深处,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推...[详细]
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以史为线,展现新时代的“昆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昆山景象》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景象的一道绚丽的文学光芒。作家聚焦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江苏昆山,重新梳理昆山之路,深入解...[详细]
报告文学如何选择题材、提升文学品质
这些年,在文学圈里,“非虚构”这个词很火,与之相对应的是口述实录、田野调查等多种纪实形式。与此同时,报告文学在书写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等方面的...[详细]
张陵:何建明报告文学与“国家叙述”
摘要:中国报告文学因更具紧跟时代脚步的品质,所以更早地意识到“国家叙述”时代的到来,也更快地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优秀作品,实现向“国家叙述”的转...[详细]
营造健康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
报告文学是近年来主题创作最活跃的文体,这些年来成绩也有目共睹,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在记录时代、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详细]
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敬一场跨越百年的山乡巨变
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笔者认为,在报告文学中,这是一部亮眼的作品。五百里井冈,百年间风云。《神山星火》取材独...[详细]
报告文学《群山回响》:乡村蝶变的深刻书写
李英的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以信而有征的真实性、选优拔萃的典型性,书写了“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广大乡村...[详细]
报告文学《赣红谣》:红土地的时代画卷与精神图谱
在报告文学《赣红谣》(江西高校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中,作家凌翼饱含对红土地的真挚情感,深入到历史深处,用现实嫁接历史,从当下瞻望未来,书写了赣南...[详细]
报告文学写作的三个词
报告文学是文学轻骑兵,是时代的旗手和号角。它通过人性力量来驾驭复杂现实,贴近时代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而在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提那句话:“走不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