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敬一场跨越百年的山乡巨变
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笔者认为,在报告文学中,这是一部亮眼的作品。
五百里井冈,百年间风云。《神山星火》取材独特,选取了赣鄱大地深处,井冈山脚下一个红色小山村——神山村作为观察与介入对象,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普通村落百年间从燃起革命星火到新时代成功脱贫,再到走向乡村振兴的命运变化,激荡出一部中国百年乡村变迁史。
与历史呼应 与时代互文
由贫困到脱贫的历史性蝶变,是一日之功吗?显然,《神山星火》并不满足于割裂地看待一个村落当下的“在场”,而是注重历史本来就有的逻辑与连贯性,将它脱贫致富的过程放置于井冈山红色革命传统的大背景下来书写,写出神山村的底气、豪气和神气。这“三气”,互为因果,构成一部动人的老区人民奋斗史。
井冈山、茅坪、黄洋界……这些已载入共和国记忆的红色地标,也是神山村这个只有近七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的历史与地理坐标。当年井冈山会师、黄洋界鏖战——毛委员、朱总司令带领红军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神山村一带也因此成为“大后方”,建起了药库、被服厂,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神山星火》开篇几个章节,对革命时期这片热土上“人民不负”的历史作了深情回望。
在回溯神山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年代后,作品接着续写“战天斗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水电站、第一个综合垦殖场”出现;“春风吹进了原野”——“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的都是自己的”“打工成了新风尚”;“脱贫攻坚不停歇”——“不一样的‘贫’,需要不一样的‘扶’”“首创‘三卡识别’”“精准扶贫大会战”“人人走上‘幸福路’”“家家住上‘安乐窝’”“户户捧起‘聚宝盆’”“致富门路越来越宽”……《神山星火》,始终坚持在与时代的互文中开掘写作素材,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切实地落到了一个村庄的命运里,又让一个村庄的历史成为民族历史的传奇。
有纪实要义 有文献价值
神山村那座七烈士墓,实则是无名红军烈士墓。由于当年支援革命战争,村子几度遭受“白狗子”的血洗。一贫如洗的村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若干年后,都没有太大改观。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老百姓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一半是斗笠田。”斗笠田,是指田大小跟斗笠一般,听名字就知道田地连不成片,灌溉异常困难。赤日炎炎下禾苗枯死,雨天泥石流肆虐水土流失,村里种田人连吃饱肚子都成为奢望。
改革开放时期包产到户后,神山村村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大的提升。在中国社会获得全面进步的大背景下,神山村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生产的绝对发展,也未能阻止井冈山地区的相对贫困。在2001年、2010年、2012年评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县级市井冈山市均在其列。
终于,一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役”在全中国打响,在井冈山地区打响,在神山村打响。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提出“精准扶贫”后,井冈山迅速响应,首创“三卡识别”:把贫困群众划分为红卡户、蓝卡户、黄卡户三大类。红卡户是深度贫困户,无力无业,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村中最穷;蓝卡户,有力无业,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没有可靠的产业基础和收入来源;黄卡户则是“边缘贫困户”,已经脱贫或者快要脱贫,但仍然徘徊在边缘线上。经群众评议、村委会把关确定的三类贫困户,基本能做到“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摸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
在“精准识别”之后的扶贫大“会战”中,读者不仅看到了井冈山地区几千干部下乡进村,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走脱贫路,也看到了神山村的村民继承先烈遗志,拿出十倍的气力打起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养起黑山羊,种植黄桃树,开辟新茶田,翻修老宅屋,开设农家乐……最终,结果令人惊喜。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批准,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而神山村,也和井冈山市同步脱贫,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记叙脱贫攻坚这一令世界瞩目奇迹的纪实作品数不胜数,《神山星火》之所以能不落俗套,关键在于创作团队始终坚持高的政治站位,始终将共产党对人民的初心作为叙述的主线。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习近平总书记赴十八洞村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再到2016年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神山村考察亲切探望当地村民,《神山星火》始终将党中央对贫困地区的关怀作为贯穿重点篇章的红线,使作品有了点石成金的统领。
作品一直在尝试回答,当革命老区人民不负时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不负他们。唯有这般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始终从党的中心任务的高度体察神山村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从小处写实升华为大处着眼,从山村一隅感受时代变化,赋予作品以纪实的要义,赋予作品以文献的价值。
写文学作品 写鲜活的人
作为一部纪实类而非状人类的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由始至终没有忽略人,而尤为注重以文学的手段写出鲜活的人。
从提出“人不糊弄地,地就不糊弄人”、在自家责任田上“绣花”的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到因地制宜摸索竹艺、将竹酒和竹工艺品做成品牌的左香云,从在全村开第一家农家乐、主动申请脱贫的彭夏英,到“神山农庄”的主人罗根林,《神山星火》对他们的描述,始终都坚持采用文学的笔法,情境对情境、对话对对话。甚至对出现于近百年前历史事件中的人,都给予了动作、神情、语态的想象性复原。此外,还大量运用翠竹、红军墓、军号等多种意象。这些,是小说的笔法,也是报告文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笔法,是纪实与虚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生动案例。文中由一个人物牵涉一段历史的笔法,新颖别致,值得报告文学作者借鉴学习。
《神山星火》不同于一般报告文学之处在于,这是一部主流媒体用心、用情,认真书写的作品,这体现在书中专设了为红军烈士寻亲的章节。为了确认神山村烈士墓主人的身份,光明日报与井冈山方面联合发动倡议,在报、网、端、微、屏各个平台开通寻亲热线,建立烈士寻亲专题,成立寻亲活动工作专班,组建寻亲小分队,开展采访、调研、核查工作。在全国读者和数千名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首位烈士黄渭波、第二位烈士何连钰的身份终于得到证实,庄严肃穆的黄渭波烈士后人认亲仪式也得以举行。这看似不是神山村脱贫攻坚应该叙述的事情,但谁又能说,它不是神山村品格的一部分呢?《神山星火》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史实,更在于它参与史实。它是一家媒体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也是一家媒体以自身力量参与时代建设的努力。
以实际行动投入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宣传报道与文学作品为神山村发展赋能的方式,体现的是为国家述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担当精神。
(作者:范咏戈,系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