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健康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
报告文学是近年来主题创作最活跃的文体,这些年来成绩也有目共睹,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在记录时代、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是同频共振的。
有一句话叫“今天的现实可能就是未来的历史”,若干年之后,如果历史学家回过头来查看“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的发展史,我觉得报告文学作品可能是最直接和直观的史料。
报告文学的生命力是真实,它的魅力也是真实,为了真实,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代价,我对此深有感触。我好长时间没写报告文学了,20年前的2004年,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出版和发行受阻,书稿也在我的抽屉里存放了整整十年。十年之后的2013年,我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修订,书名也改成《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被纳入太白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纪实丛书”,2014年10月出版,次年即2015年的全国两会,中央有关部门即宣布独生子女政策调整: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也因为如此,有媒体将拙著誉为“推动独生子女政策调整的功勋之书”。
由于该书耗费了我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也由于彼时以及之后的长达近20年时间,我没再写作报告文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轻时相比,我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激情投入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中,毕竟写作报告文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但是去年受徐剑的委托,我参与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该团70周年大庆策划的五本长篇报告文学的采访写作。我与陕西的报告文学作家杜文娟合作,去年9月赴新疆采访,在石河子蹲守了近20天,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再次体会到了写报告文学的甘苦。我深知写作报告文学的不易,写作报告文学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确实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放眼全国文学界和庞大的作家队伍,我以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这种精神和情怀,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
在充分肯定报告文学创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问题,因为沾沾自喜无助于报告文学的健康发展,更无助于报告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我去年7月在南浔举行的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会上即兴发言,讲到报告文学的喜和忧,刚才已经讲到了喜,忧是指当下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态。丁晓原曾指出,当下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都属于主题创作、主旋律作品,品种单一、题材单一、表现手法单一。我们很多作品其实只是在用文字简单地复制和描摹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出现的人物、事件和某个大工程,或者是某个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果,虽然这些写作是需要的,但我觉得报告文学良好的生态应该既要书写主旋律的作品,同时要回应百姓的关切,要关注百姓的命运,尤其要贴近百姓的生活。从报告文学创作的全局和发展要求来看,我觉得报告文学既要弘扬真善美,又要抨击假恶丑,我们的笔要与时代同呼吸,也要与百姓共命运。
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应该勇于直面现实、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如果你辛辛苦苦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无法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激发不起普通百姓情感和心灵的共鸣,经不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作品只是圈子里的人或领导叫好,读者却并不买账,这样的作品,是否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对此一直存疑。
现在,有多少作品刚出版时,表面上虽然是红红火火,研讨会开了,宣传大张旗鼓,但是它的生命力是怎么样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有种非常不好的氛围,很多文化机构或出版社寻找报告文学书稿,一开始就言明是奔奖来的。获奖好不好?当然是好事,无论对作家本人还是文化机构或出版社来说,都是好事,都是需要的。但是凡事不能过,过了以后,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本真和宗旨。其实,我们写作者一开始写作,难道完全是为了奔奖吗?这不应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是本末倒置。如此下去,只能助长各方的急功近利,进而伤害报告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
作品单一、题材单一、表现手法单一,反映出我们的报告文学生态也是单一的。而一个单一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绝不是健康的生态。社会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报告文学创作理应有更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其实当下的社会生活,可写的领域和题材很多,比如长江的《我的生命谁做主》,长江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资深记者,也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她在这部作品中写的是医院里重症监护室的故事,每个老人、病人濒临死亡,弥留之际给家人带来的困境: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如果不救,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家庭伦理压力;如果救,病人已经苟延残喘,花再多的钱至多也只能延长几天甚至仅仅几小时的生命,事实上已经毫无意义。可是,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是哪怕病人本身已经痛苦不堪、希望尽早解脱,可是病人的家人却要不顾一切代价,要求医生继续全力抢救。这种内容的作品,贴近现实、贴近人性、打动人心。如今日益严峻的老年化社会已经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老年人的独居问题、看病难问题,已经步入中年、原本工作压力就很巨大的独生子女夫妻,既要赡养父母又要抚养孩子的问题;还有校园暴力,城市不婚族、不育族,屡治不愈的医疗领域腐败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去关注、去探究,进而纳入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
我们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马航MH370的空难事件,虽然这一事件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其中有一大半的乘客是中国人,他们罹难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他们的家属和亲人承受了怎样的痛苦、经受着怎样的煎熬?灾难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和痛苦,他们怎样从法律的角度去追索?那些遇难者如今的家属和亲人状况怎样?所有这些都是直击人性、直击人心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话题。类似这种灾难性,或事关百姓疾苦和生离死别的题材,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对于这样的题材,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仅仅拥有家国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悲悯情怀和勇敢的社会担当。
总而言之,一个健康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需要广大的报告文学作家和社会等各方面来共同营造。造成目前这种创作生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舆论环境,然后是主管单位、出版机构等,此外当然还有作家自身的创作选择。说严重一点,可能大量的作家目前只满足于主题创作,有关机构给你一个主旋律选题,同时许诺给你高稿酬,不管是否对选题本身有兴趣便都只顾高高兴兴去写。这种操作方式是极不可取的。既然身披“作家”的名号,就要有更大的情怀、更高的境界和更远的追求,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策划选题,能够写出与普通百姓同频共振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