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批评岂能只“抬轿子”“贴标签”?
来源:文汇报 | 黄启哲近期,文坛动静不小。先是在上海,一场围绕李洱的长篇小说新作《应物兄》的研讨会让评论家们“吵了起来”,评论家程德培感慨,对话双方较真地“你来我往”,这样的场面已经“久违了”。围绕...[详细]
-
重振诗歌的风度之美
来源:光明日报 | 聂茂当下中国诗坛,不少作品过于炫耀“技巧”,喜欢设置“阅读陷阱”,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没有美。一些作者写诗,一天写一首,甚至好几首,不断成批量、重复地生产文化“快餐”。似...[详细]
-
坚守文学评论的时代价值
来源:文艺报 赵兴红当下的文学创作在数量上蔚为大观,达到了现代文学无法比拟的创作速度和数量,质量可圈可点。作为对文学创作的肯定文学评论,用文学的方式主动有效地去建设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详细]
-
创意写作:从技术的培养到艺术的创造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叶炜我是2012年十一月份去过一次美国,当时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一个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青年项目,正好那次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于是和四个青年作家一起去了爱荷华。当时主要是参加国际写作...[详细]
-
通向“大众”的“小众”: 有关诗歌的“公共性焦虑”
来源:文艺报 李壮物理学中有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一胀一缩之间,诸多连锁反应都会随之产生。文学也是这样。某种文体、某种思潮现象,当它远离公众视野、关注热度低的时候,可以自安自洽于微末角落,即使有问题...[详细]
-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风格解读
来源:光明日报 | 吴景明《谈话录》(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的主体部分,由作家王安忆与批评家张新颖之间的六次谈话构成,内容从王安忆的个人经验出发,围绕“成长”“关节口”“看”“前辈”“同代人”与“...[详细]
-
长篇小说的文体生成与当代长篇小说主流美学
来源:《扬子江评论》 | 方维保小说,无疑是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而言的一种叙述性文体。因此,若说小说作为文体,当然不成问题。而小说写得“长”了就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一定会受到质疑。难道长诗...[详细]
-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关于学者写作与职业写作
来源:《创作评谭》 | 林培源1950年代初期,当纳博科夫着手创作《洛丽塔》时,他的好友兼文学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寄给他一本法语版的《性心理学研究》第六卷(此书系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维洛克...[详细]
-
女性叙事与图文互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肖丽华 中国传统文论强调诗画一体,文学叙事常常呈现出图文互证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女性叙事传统中,图像表达、图文互证现象尤为突出。目前,学界对图像叙事理论在术语梳理、理...[详细]
-
如何给散文一个确切的“定义”
来源:光明日报 | 刘军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各种教科书上的定义,具备了流水线生产的特征,这种被生产出来的定义,并非为了让人们铭记,而是用来陈...[详细]
-
创意写作中国化十年,它足够支撑起年轻人的文学梦想了吗?
来源:文学报 | 许道军每一个深爱着写作的文学新人,或许会被电影《帕特森》里那个热爱写诗的年轻巴士司机帕特森所感动,他随身携带笔记本但从未敢于出版,唯一鼓励他的读者是女友。其实在现实中,这样一个生活...[详细]
-
黑鹤:用作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陶化玺作者供图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如果离开城市,其实仍然还有荒野,在荒野之中,人类和其他的生灵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格日勒其木格・黑鹤,1975年6月出生,蒙古族,男,...[详细]
-
黄桂元:近距离观察“茅奖”诞生
来源:天津日报 | 黄桂元一随着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帷幕落下,金秋十月将举行颁奖仪式。这个过程中,见证一部部并不惊世骇俗的小说,怎样一步步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茅奖”作品,进而被媒体聚焦,被社会热...[详细]
-
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来源:文艺报 近日,在“众声喧哗,杂树生花――20位作家云上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暨《我亦逢场作戏人:2019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新书发布会上,邵丽、李修文、徐则臣、张莉、弋舟、张楚等来自天南地北的作...[详细]
-
何谓“东北”?何种“文艺”?何以“复兴”?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丛治辰内容提要:本文将双雪涛、班宇和郑执及近年来围绕他们的诸多讨论视 为一个事件,关注点主要不在他们的小说本身,而在于围绕他们展开的 种种言说――别人的和他们自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