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当代军事小说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2-04-03 来源于:未知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408次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无时不体现着一个“快”字,在这“快”字中,不仅体现了时代强音,也表明更多的人或许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以文字表述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小说。不知是人们离小说越来越远,还是小说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不免产生疑虑,小说家应当如何去做,小说家的创作前途何在?

  正值人们为之困惑的时候,军事小说、军事小说家改编的电视剧却如火如荼,热播全国,好声连连。从前些年的《和平年代》《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连队》《亮剑》《历史的天空》《长空铸剑》,到近些年播出的《士兵突击》《井冈山》《旗舰》《我的兄弟叫顺溜》《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在那遥远的地方》《狼毒花》《我是特种兵》《归途如虹》《兄弟连》《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等,可谓是举不胜举。军事小说家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希望以自己对军事生活的体认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实现美学意境的营造和对美学意蕴的提炼,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问题的关键是,小说被人们认知的途径受限,小说的经济收益少有(起码相对电视剧来说),电视剧却能被人们广泛接受,且有不菲的经济收入,小说家耐不住“寂寞”也便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在小说的创作中,更多体现出电视剧的味道来了。

  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小说和电视剧尽管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密切联系,但无论是两者的表现形式,还是给人的情感体验、精神震撼的方式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小说家的创作追求,仅以是否便于改编电视剧为标准,小说家都以改编电视剧为追求,则必然难以产生优秀作品。军事小说的发展,仅就小说家来说,仍需要其具有浓郁的当代人文气质和对于历史、历史过程及现实、现实进程的“以人为本”的情怀。

  军事实践的巨大变化改变了题材,使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面对军队承担着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小说家在创作实践中,首先应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小说家不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责任是小说创作中的精髓。小说展示人的情感体验,展示生命的存在样式与存在的情感体验。军事小说家的责任应从关注中国军队的深刻变化做起,从热爱军队的建设做起。我军的职能任务发生了变化,军队的兵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如果军事小说家离开了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注,创作出反映时代强音的作品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无论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反映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的作品,小说家总是需要融入当代文化主流的意识,需要用当代意识的浸润,来彰显出一种社会需要的精神。这种责任感将无时无刻地驱使小说家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从审美心理学来说,读者所希望了解的还不仅是过去的历史以及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而更希望看到的是以当代人的目光对历史的穿透以及富有当代气息的理性思考。一部有价值的军事小说,不是简单地追随“时尚”,而是引领“时尚”,要开风气之先,要创军人职业的道德之最、社会的道德之最,要把真正火热的军营生活的内核挖掘出来,并诠释给人们。

  其次作家要经得住各种诱惑。军旅小说家绝对不能出于浅显的功利考虑自己的行动。经得住各种诱惑,小说家才能在无人问津、无人在意、没有鼓励与表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种率真的、精纯的创作动机,保持着清醒的、热诚的、强大的、奔涌不息的创作激情。当然,不是说军旅小说家有了这种创作的激情,就能够解决现实的一切问题,小说的创作过程是小说家关注现实军人的处境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长期积累的悟化过程,它所追求的效果是以人们(军人)基本的精神水准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维系、推动部队、国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明确的是,优秀的小说并不排斥影视剧,相反,任何一部高质量的影视剧作,无不透出深厚而精辟的文学之力。第三是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军事小说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军事小说家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军事现实与历史文化的审视、感悟、认可与批判,艺术形式直接反映了小说家的思想水平与认识水平。

  小说要有人文的、道德的关怀,要有思想的张力;小说还要靠人物、靠故事来说话。不管作品里有多么丰沛的知识含量,或者你的文字多么美,离开一定的艺术表现,人物总是不能鲜活,不能立起来。军事小说的艺术表现,似乎总是在吁求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新的军旅生活理念、新的人生境界,从而辐射到整个人类社会,呼唤一种人文的关爱。艺术形式要注重对现实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个人体验的外化,更要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价值审视,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独特的思想认知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方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当代文学期刊与文体嬗变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史的侧影,文学期刊与文学文体的双向互动是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文体策略是文学期刊办刊实践中的方向性问...[详细]

  • 诗学问题与当代文学的知识论

    在去年《当代文坛》的采访中,我说过:「“现代性”给予我们过多的期许之后——由于像鄂兰所指出的,现代人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创造的技术,无法应对我们行为的后果——从...[详细]

  • 作为当代文学的网络类型小说

    摘要:中国网络类型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是新的文学机制的产物,在传统类型小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对人的尊重和对个人的...[详细]

  • 刘诗宇:当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

    DNA承载的遗传记忆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但每个人的经验记忆往往只有数十年之短。因此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但对于个体来说,世界和人生永远有无数未...[详细]

  • 从散步的“资格”谈起 ——当代文学对城乡二元社会

    散步是极为常见的休闲方式,没有特定目的,随心所至,随意而止。然而散步其实也是有“资格”限制或者说有“阶级性”的。中国古代自不必说,散步是达官...[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