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解读“官场小说”
11 年前,王跃文以一部《国画》“炸开”中国当代文坛。从《国画》到《梅次故事》,从《西州月》到《苍黄》,王跃文以一系列特定题材的小说,赢得了“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的称号。
对"官场小说"一词,没有权威的解释。百度百科称,官场小说其实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是作家以独特角度观察以中国政治官员为核心的大众生活、官员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官场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的小说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官场小说的文化意义超过了文学意义。
也有批评之声认为,官场小说风行后,催生了一大批模式化的作品。官场小说诞生时就是为了迎合读者的窥视心理,书中描写相互倾轧的权力斗争,成为读者满足猎奇心理,甚至学习从政经验的"官经"。虽然官场小说揭露了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销量,但它仍然只是一种消费型的文学,对于民主、廉政影响有限,也无太多文学上的建树。
王跃文,生于 1962 年,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溆浦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调入怀化市政府办公室,湖南省政府办公室,业余写小说。1989年,王跃文开始文学创作。2001年10月起,王跃文辞去公职,专职写小说。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西州月》《龙票》《大清相国》《苍黄》,散文随笔集《有人骗你》《我不懂味》《胡思乱想的日子》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对“官场”的定义是: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
官场自古有之,官场文学也以这样那样的形态一直存在。但“ 官场小说”作为一个名称单独存在,却是近10年的事。准确地说,是以一个作家——王跃文——的一部作品——《国画》——为标志的。
近年来,官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周梅森的《中国制造》,张平的《抉择》,晋原平的《权力场》 ,陆天明的《 省委书记》 ,肖仁福的《意图》,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等等,但影响最大的显然还是湖南作家王跃文的作品。
2010年4 月,王跃文的五部长篇小说同时重印,并在 4月下旬成都召开的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了重印首发仪式。日前,本报专访了王跃文先生。
不敢妄称“第一人”
问:你好像并不认同“官场小说”这一说法,说你的所有作品写的只是“人”。但无论如何,读者看重的依然是你的官场小说,也有很多人和出版商称你为“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文学批评家陈福民称,“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就相当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琼瑶之于言情小说、二月河之于帝王小说。”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答:的确有评论家,像陈福民先生等对我的小说作过此类评价,但我不敢承认所谓“官场小说第一人”的说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顺着官场小说这种说法,那么这是中国重要的文学传统。《史记》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小说。它的“本记”、“列传”很多篇章就是很好的官场小说。最为世情的《红楼梦》《金瓶梅》,也能让人读出官场,更不用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了。现当代文学中的很多小说也都涉及官场,只不过它们多走的是伪现实主义的路子。走得真实些的就有过被打击的遭遇,比方王蒙先生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国画》之后,同类题材小说越来越多,也许是事实,但这绝不是偶然。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国画》而引发这种现象,也会因别人的某部小说肇始。文学是现实的召唤,而中国大多数作家都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情结,我以为这是中国作家可贵的品质。如果现实状况到了人们不愿意关心的地步,社会就很可怕了。哀莫大于心死。当然,我也注意到有人对此类小说表示过不屑,说它是官场恶习同出版商经济合谋的产物,简直可笑。未必有官场恶习的人,专门为了让出版商赚钱才“恶习”起来?太荒诞了!
问:写作时,有没有事先考虑过读者群?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喜欢你的作品?
答:我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样的读者写作,只是老老实实写作而已。据我平时接触,我的小说阅读人群,不论年龄跨度、 职业跨度、 学历跨度,都是很大的。
问:对自己的作品,你界定为严肃文学还是通俗畅销书?
答:我不懂什么叫严肃小说,什么叫通俗小说。在我看来,小说都是通俗的,不通俗的只是极少数例外。中国的所谓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是通俗的,只要能识文断字都读得懂。同时,它们又都是畅销书,而且畅销了两百多年,还要永远畅销下去。有人以为用通俗、畅销这样的词来贬损有市场号召力的小说,我觉得很可笑。有人宣称自己写作不在乎发行量,不想成为畅销书,这种说法极不诚实。甚至有人宣称,写小说不在乎有没有人看,更是虚伪。那就不要发表嘛,那就写日记嘛!
问:《国画》重印,有何感想?
答:《国画》和《梅次故事》能够重印,因为它们原来的出版合同到期了。书能重印并继续受到欢迎,至少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我不敢判断自己的小说是否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但它能在10年之内一印再印,我就很欣慰了。 我的劳动得到读者朋友的认可,是我最为感动之处。这次整体推出五部旧作,其中《西州月》是第四种版本,《亡魂鸟》是第三种版本,《大清相国》是第二种版本。
“把小说当教科书愚不可及”
问:你官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否有原型人物?
答:我的小说没有原型人物,从来没有。我觉得拿生活中的原型作创作素材是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就像我们吃了五谷杂粮,不能分辨出身上哪块肉是大米变的,哪根骨头是萝卜变的。
问:你的重要长篇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些典故,尤其是近些年来流行和一度流行的段子用得很多。有读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使原创性打了折扣。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注水”的做法。你对此作何解释?
答:我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奇怪。写作中任何材料都是可以用的。如果这么钻牛角尖,作家只好用网上所谓火星文去写作。我甚至觉得所谓原创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如果只要不是抄袭和剽窃,作品便都是原创的,那么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因为这是共识。那么文学的原创性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文学形式的原创,任何文学形式都有因承关系,没有谁原创出独一无二的形式。再奇巧的所谓文学形式创新,都是继承之后的发展。如果说是思想内涵的原创,任何人都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特异思想。所以,我觉得与其在所谓原创上纠缠,不如老实地观察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诚实地思考生活。
问:有网友称,《国画》和《苍黄》等其实是一个模式,只有小算计,并无什么大智慧。官场小说,一部《国画》也就够了。你如何回应这样的说法?
答:我无意在小说中写大智慧或小算计,这本来就不是给人当教科书的。谁把小说当教科书,只能说愚不可及。我所能体会到的自觉,就是借小说观察和思考生活。所谓官场小说很受读者欢迎,只能说明人们热切地关注着现实。有人说读者爱看官场小说,无非是满足某种窥视欲,或从中学些“厚黑”,我认为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问:对于小说创作,海明威有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大意是一部作品,用文字呈现出来的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那一部分,而作品所要表达的更多内涵则在文字背后,就像冰山的大部分隐于海平面之下,是看不到的。而你的部分作品似乎正好相反,经常借人物之口不厌其烦地讲很多道理。有评论称,这其实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无道理?
答:“冰山理论”当然有道理,那是文学创作的高境界。我的小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也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直白地讲大道理。我只是写了有些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他们的思索,这是小说创作的惯用手法。
任何时代都需要批判精神
问:我们注意到,你最重要的小说《国画》和《苍黄》中的主人公朱怀镜和李济运,在性格和人物特点上基本相似,也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内心始终处于纠结和挣扎状态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地做好“官”并想尽办法向上爬,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想做一个好人。你认为,这种性格在当代官场中是一种普遍状态吗?
答:我相信,人都有向善之心,人性之恶能够表现出来,重要原因是环境使然。就像人的身上都潜伏着癌细胞,它最终是否致病要看人的整体机能是否健康。不好的现实环境会逼良为娼,或劣胜优汰。当然,也并不能以此作为为坏人、坏官的开脱理由。
问:在新版《国画》的《代后记》中,你有这样的表述:我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似乎永在彼岸,而此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等等。理想主义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但颓废到底还是理想干瘪之后留下的皮囊。可现在很多人虽不至于颓废,却选择了麻木,而且连理想的泡沫都从未拥有就直接走向了麻木。我既不想颓废,也不愿麻木,就只有批判。
请问王先生,除了颓废和批判,对我们的理想就没有更好的救赎之道吗?
答:这已不是文学话题了。我没有思考过更好的实现理想的路径,但我想至少应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人类从来没有过伊甸园。一个社会如果自命太平盛世而不允许批判,说明它病症很重。所幸的是,我们现在从各种媒体上,包括从文学作品里都能听到批评的声音。
问:川端康成先生说过,颓废似乎是通向神的相反道路,其实是捷径。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想川端康成的颓废也许同西方人所说的颓废并不完全一样。川端康成的颓废应该说是在虚无的底色上追求一种幽玄、哀伤的美。他的文学观念与他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有关系。颓废如果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彻底看破、放弃之后的寻求解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通向神的捷径。我的理解,这要求作家要有一种清静的人生态度,保持精神的纯粹,这样才能真实地观照人生和社会,才可能写出真诚而有深度的作品。
“我不愿意仰人鼻息”
问:当年为什么辞官回家闭门写小说,是有大的个人事件引发和触动,还是你认为可以用写作来养家糊口了呢?
答:我并没有做过什么官,当年只是政府机关里从事普通文秘工作的小干部,不存在辞官一说。 我离开机关回家写小说,是因为写了些有人不高兴的小说。我拂袖而去,相信自己能够靠写作养家。 我不愿意仰人鼻息。 现实官场的人身依附关系太重,仕途是否得意并不全看德能勤绩,很多时候是“功夫在诗外”。2000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机关一天也呆不下去了。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问:一个简单问题,你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最不简单,但我只能简单地回答。 我首先是喜欢写作,视文学创作如生命;其次是需要借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我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是力图表达真相和常识。
问:你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
答:我写的小说就像自己的孩子,我都喜欢。这些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国画》,但至今没有自己最得意和最满意的小说。
如果非得说出一部,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西州月》。我对这部小说有些偏爱,它好像自然生成的一种植物。1995年后的7年间,我先后写了六部相互关联的中篇小说,分别是《朝夕之间》《秋风庭院》《今夕何夕》《夜郎西》《夏秋冬》和《结局或开始》。每写完一部,下一部就在暗自生长。我必须接着写下去,心里才得安妥。最初并没有结成长篇的想法,可是合在一起通读,我几乎有些吃惊。原来内在气脉,情节铺陈,人物呼应,竟浑然天成。有人评价说《西州月》是我所有小说中艺术韵味最醇厚的一部。
问:“苍黄”你已经解释过了,“国画”暗示什么?
答:我用“国画”二字作小说名,没有太深的想法。 倒是读者朋友们作过很多解释,说是国之画,或是画国。我不加评价。小说中写到一位画家,他是主人公朱怀镜的好友。当时起这个书名,只是灵光一现。它未必是个好书名,但人们已经接受它了。
问:在你的写作生涯,或者说人生中,有没有对你影响特别巨大的作家和作品?
答:我在文学上很不时髦,有些守旧。中国文学我喜欢古典的,外国文学喜欢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之类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
问:能否透露下一步的写作计划?
答:我不习惯对外透露写作计划,怕受打扰。我非常感谢出版机构对我的关心,但因为出版竞争激烈,找我的人相当多。写作需要清静。
问:对网络写作怎么看?有没有尝试自己的作品先通过网上发布的形式推广,然后再结集成书?
答:我对网络写作是看好的。网络只是手段和技术,它对文学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好的作家,你在纸上写作,或在网上写作,都会写出好作品。不好的作家,你在竹简上也写不出《史记》 来。 当然,我不会先在网上边写边发,最后结集出版实体书。因为眼睛盯着我的盗版书商太多。我的所有书都被严重盗版,散文随笔集都不例外。
(编辑:moyuzhai)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魏春春:梅卓文学创作论
梅卓的文学书写肇始于青春年华,与所有这一时段的青年一样,生活的绚烂、生命的蒸腾、情感的纤徐,共同构成了她青春书写的底色。梅卓的青春书写与其精神成长轨迹相伴...[详细]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从茅奖和鲁奖切入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
舒晋瑜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专业记者,永远像一淙温柔的溪水流淌在文学田间,润物细无声。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认识她,习惯于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见到她的身影。她站起来,向你...[详细]
著名女作家:豆豆(原名李雪)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后由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广泛...[详细]
志怪小说与寓言
和志怪小说近似的文学体裁不仅只有传奇,还有寓言。寓言的篇幅都很简短,所写的有人,也有鸟兽鱼虫之属,也有以器物为描写对象的,则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小说的主题有时比...[详细]
志怪小说与传奇
鲁迅曾经提出“传奇”是志人小说,用以和志怪小说相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博物志》是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而其中《千日酒》所写刘越石则是极平常的人...[详细]
志怪小说与神话
远古的神话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开始形成、流传了,因此的确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到志怪小说出现时,早已有史官、史书的存在,志怪小说的内容在时空上则有了相对的...[详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评谢冕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谢冕 在人生的旅途上,谢冕与我既是老同学、老战友,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老伙伴。共同战斗几十年。今年他已年届九旬,《中国当代文...[详细]
文学内刊与当代文学生态——以江西为例
纸质文学刊物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有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一类是没有刊号但有准印证的内刊,一类是既没有刊号也没有准印证的刊物。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