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园城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于: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1期 作者: 郭琨 点击数: 2207次

  如刘卓然、胡凤梧。刘卓然和胡凤梧从小就被娇宠,溺爱而没有对父母等亲人的尊敬和爱,刘卓然在父亲死后的第三天就结了婚,胡凤梧则是在孩童时就恐吓自己的妹妹要把她嫁给下人,更不用说对家族发展的责任感。因此,他们到了省城读书后就更肆无忌惮的开始了他们了享乐之旅。学无所成的他们回家后继续着享乐的生活,钱不够就变卖祖宗基业,最后刘卓然只能围着一条麻袋,过着乞丐的生活,靠做“巡阅使”编造故事,骗取钱财为生。胡凤梧在变卖完家产之后,在土匪兴起的年代做起了肉票中间人,最终因贪婪被土匪枪杀。

(二)有所学者

  如葛天民、油三妹、傲骨。葛天民从农业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故乡建立农场。农场经费缺乏时,甚至更困难时,他都没有放弃。然而,当农场有了经费时,他却被迫辞职。葛天民所表现出来的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只是他的自我欺骗。果园城的封闭、落后成为了扼杀他理想的地方。油三妹是进步学生的代表,当她成为果园城的一名小学教员后,她渐渐体会到了压抑和孤独,。单调和压抑之下,她最终以服食藤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傲骨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员,他以为得到了一次试练的机会,可周围都是些“只知道拍马、吃酒、打牌、吊膀、欺骗”⑤的同事。傲骨最后丢掉了教员的工作,回到了果园城,成为了人们口中那个满腹牢骚的人。对于有所学者来说,果园城保守落后、缺乏变革意识,并对这些有着新思想、新知识的人充满着排斥。

三、跋涉者与果园城

  跋涉者是曾经在果园城生活过,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果园城的人。他们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故地重游,或者永远不再回来。小张和徐立刚都是因为革命理想而离开果园城的,徐立刚客死他乡,而小张因任务回到过故乡。其余的跋涉者大多是因为果园城有他童年美好的记忆,对于他们而言果园城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我”就是在童年记忆的驱使下,再次回到果园城的。此时,素姑已经变得枯干憔悴;朱魁爷和胡左马刘也早已衰败;贺文龙已经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梦想,曾经的女同学大都经历了“嫁了并且死了”的结局。孟安卿十二年后重回果园城,发现卖梨糕的小販改卖纸烟了,姨母身子还扎实着,而自己却已经被果园城人完全遗忘了。大刘姐看到往日热闹的中心已经由十字街转移到了火车站,手艺精湛的锡匠因为眼睛误入了铅,成了一位盲人乞丐。而对果园城再无牵挂的孟季卿则再没回去过。

  师陀塑造跋涉者形象与其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师陀本人就是一个跋涉者,他出生于河南杞县,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后又到上海。故乡是深埋在跋涉者心中的一颗种子,师陀在描写了跋涉者回到果园城所见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深深的失望、惆怅的情绪中又加入了些活泼灵动的生气。师陀称“我凭着印象写这些小故事,希望汇总起来,让人看见那个黑暗、痛苦、绝望、该被诅咒的社会。又因为它毕竟是中国的土地,毕竟住着许多痛苦但又是极善良的人,我特地借那位‘怪朋友家乡的果园城来把它装饰得美点,特地请渔夫的儿子和水鬼阿嚏来给它增加点生气”⑥。

注释:

  ①②③④⑤师陀.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师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69,361,284,355,329.

  ⑥刘增杰.果园城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99.

  参考文献:

  [1]师陀.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师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钱理群.试论芦焚的“果园城”世界[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4]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命运交响中的个体悲欢与觉醒——读罗伟章五卷本中短篇

    此前读过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以及散文集《风和微风》,为作家的笔触和洞察力所折服。当沉浸于洋洋洒洒近140万言的中短篇小说五卷本(《...[详细]

  • 女性情谊和美美与共 ——评和晓梅的短篇小说《花楼

    《花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对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谊的回忆中,讲述了女性之间复杂缠绕的情感,摹写了青春期独特的情绪特征,内省了人...[详细]

  • 于枭:短篇小说中的颜色使用

    文学和绘画作为两种独立的审美形式,在修辞概念上却多有相似。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掌舵人德尼·狄德罗精通文学、哲学、绘画等多门艺术,他认为...[详细]

  • 浪漫的突围——读南翔短篇小说《鸟笼匠》

    读完南翔的短篇小说新作《鸟笼匠》(《百花洲》2025年第1期),脑海里突然冒出评论家李敬泽的一段话:“有的作家是行者。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详细]

  • 代际与情感的纠葛——关于林东林短篇小说《原地穿越》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愈是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愈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状况。即如文学意义上的“穿越”小说这一语词,就与网络的出...[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