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评端木向宇著长篇小说《古琴散人》

发布时间:2021-10-14 来源于:网络 作者: 宋祖荫 点击数:

  古琴的江湖,与其他棋奕、诗派、画坛、武侠等江湖一样,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坎坷,或荡气回肠的意气,或泪水潸然的悲悯,正是这群游历于社会人文边缘的另类小众,一直苦苦地彷徨与挣扎,不懈地追求着复古之风。那些散人们可以说在传统文化意义上进行了很多迂回曲折的艰辛、徘徊和探索,最终还是化蛹破茧,美丽蝶变,在斫去了无数的困惑与迷茫之后,用人生、人性、人类的“非道”逆袭与纠偏,逐渐放射出“正道”的本真绚烂。

  端木向宇,一个有主见、有灵性、有情怀的女作家,这些年来,端木向宇对文学创作热度不减,不断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增强审美,尝试着各种文本样式的涉猎与突破,不断地颠覆自我,超越自我。具有非凡的成长韧性,体现出女性作家的独具眼光与关注。《古琴散人》是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致敬与回归。

  《古琴散人》乃“非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古琴,丝竹、昆曲……江南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端木向宇的细腻笔下,如河溪之水涓涓流淌。为何选择古琴作为“非道”系列的开篇,是其对江南文化的诗性本质理解所然。历史上江南地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就狭义而言,江南的区域是指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核心的“八府一州”,其中“一州”是指直隶“太仓州”,“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形容江南的温婉,江南的灵动。太仓地处吴地娄江之东,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娄东琴派、丝竹乐班、昆曲“水磨腔”,都与太仓有着天然密切关系,精致和谐的太仓崇文尚教,幽雅别致。

  七八年前,出于对古琴艺术的懵懂和好奇,端木向宇出了一本关于古琴琴曲的解读书,侧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诗意的境界,对20余首古琴曲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查阅尘封档案,取其精髓,自圆其说,别具一格,也收获了不少琴家及爱好者的点赞,毕竟迄今在此领域甚少有人涉及。可当时,她遗憾自己不会弹琴,对曲目意境的阐述,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精气神,于是,她先后拜师学琴,练习指法,听琴家大师讲述琴里肝胆侠义的故事。抚琴弄曲,与琴会友,沉浸于天籁,笔耕于纸墨,成为她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在与无数琴人的交往中,她逐渐对这群热爱古琴的人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触,深刻地了解,这群草根文化的人群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批活跃的基层文艺爱好者,他们在高擎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复古旗帜下,对如何真正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是迷茫的,无知的,有的不过是一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如光鲜亮丽地弹古琴,唱昆曲,穿汉服,自以为是有了一副国粹的模样,其不过是狭隘的形式主义罢了。

  于是端木有了创作关于古琴江湖的潜意识冲动,这是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起先的定位“古琴悯人”,然而,经过一番创作构思,文本畅想,觉得琴的江湖上,“悯人”似乎局限,狭窄,应该用更好“散人”来取名,来充分延展其江湖的地位。

  这是一张古琴与人的故事,是古琴与散人之间的故事。何为散人?正如《古琴散人》楔子中所言:唐朝陆龟蒙有言:“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那些行走于古琴江湖上的散人,也许是当下的一些小众文人,学琴、操琴和弄琴的小众群体。这些人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撞中,既有复古到复兴的嬗变,又有非道向正道的跨越,其间的那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期待复兴伟业,“正道”沧桑。

  在搜集大量的民间事件的基础上,端木向宇大胆构思章节、设计桥段,谋篇布局,形成约13万字的小说文本。该小说于2018年立项。经过2年多的斟酌与修改,终于脱稿付印。该书由楔子、第一至十五章和尾声组成,每个章节其用古代诗文释义,为整个小说章节增添的诗意性。

  《古琴散人》通过小镇上一群与古琴瓜葛、牵连的众生相,因琴而生,由琴而起;既因琴而结怨,又由琴而结缘;围绕一张神秘而离奇的古琴,以及《神奇秘谱》,展开了一个个古往今来的爱恨情仇故事。该书深刻揭示出一个亘古未变的哲理,对于古琴而言,也许只是一个散发自我气息的道具,可谁又能让开始旋转的陀螺停下来?伤人又伤心,那些躲在丧失理智背后的是贪婪的眼睛,他们在混沌的金钱世界里众叛亲离。在故事的叙述之中,清代娄东虞山琴派祖师徐青山,在明代琴谱的真相都大白于天下时,宋朝古琴的自身谜团也就相应而解。书中集中揭示了古琴作为当下的小众文化,其主人公吴棐通过执著的信念,舍生忘死地揭开了古琴的神秘面纱,在面临人性泯灭的关键时刻,他那凛然的江湖义气,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挽救古琴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一段琴音从宋代琴人郭沔的手中倾泻而出,穿过历史长河,一路流传到今,令人亦在弹奏古琴时,流露出同古人一样对‘儒释道’的追求。这不仅是一种传承,亦是一种对古琴文化的发扬光大。”楔子中的开篇,道出了散人们为之付出的古道热肠和至死不渝。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弘扬、怎么赓续、是盲目传承,还是扬气吸收,那些被社会摒弃的封建、糟粕和落后,可有些人还在顶礼膜拜,这样终会误入歧途。该书倡导当下青年人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国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复古”中探索出一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古琴的江湖上,温润,豁达,有情有义。由“琴”而散,因“琴”而聚,有着一番别样的景致。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聂姆佐娃《外祖母》

    《外祖母》成书于聂姆佐娃失去爱子、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时期。它是一部对“童年的天堂”的回忆录,是作者“为了安慰自己背上的灵魂”而创作出来的。聂姆佐娃的童年...[详细]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安吉堡的磨工》属于社会小说。作家以从“第一天”到“第五天”的五天时间为题,把错综复杂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巧妙地编排融和起来。整部作品看似松散,实则集中...[详细]

  •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详细]

  • 王梓均《重生野性时代》

    宋维扬重生回到1993年,带着满肚子的来自未来的商业知识,回到老爸进监狱,企业即将破产,偷渡去香港,在全民下海经商的档口,利用知识骗取第一桶金,盘活企业,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详细]

  • 了一容《玉狮子》

     《玉狮子》(原载《天涯》2021年第4期)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巧妙融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因为自以为是的聪明...[详细]

  • 苏沧桑 《纸上》

     古法造纸、酿酒、织染、桑蚕、竹编等等老手艺,以及这老手艺后面拖曳着的文化传承,如今皆面临着德国作家克洛德·西蒙的命题——我们始终在流动的沙滩上行走。就原...[详细]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