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仁·苏《巴黎的秘密》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内容简介:
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为了赎罪,乔装探访巴黎,一路上惩恶扬善。妓女玛丽花从小被遗弃,由绰号为“猫头鹰”的恶妇收养。玛丽花不堪忍受猫头鹰的折磨、虐待,侥幸逃出。但因生活所迫,无奈沦为街头妓女。鲁道夫被其纯真、善良的品性所打动,把她带到“模范农场”加以保护。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贵妇萨拉也伙同猫头鹰、教书先生等人在找寻玛丽花的下落,妄图以此实现她的王妃梦;猫头鹰由于对财宝起了贪心,杀了萨拉。鲁道夫微服住进一幢旧公寓,了解到穷邻居莫莱尔一家的悲惨遭遇。宝石匠受道貌岸然的公证人弗兰的欺骗,弄得一贫如洗,家破人亡。鲁道夫用自己的方式惩治了弗兰,同时也发现他是知晓玛丽花身世之谜的关键人物:原来玛丽花竟然是鲁道夫年轻时与萨拉的私生女。真相大白以后,鲁道夫把玛丽花接回公国,并封她为郡主。但玛丽花一直无法摆脱过去罪恶生活的阴影,甘愿放弃一切,进入修道院,最终平静死去。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赏析:
1842—1843年间,欧仁·苏在《辩论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巴黎的秘密》,一时街头巷尾无不议论,全国轰动。
《巴黎的秘密》以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的惩恶扬善行为为主线,以他所救的少女玛丽花的身世命运为悬念,展示了一幅巴黎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画卷,揭开了隐藏在巴黎这个繁华城市背后一个个肮脏的秘密。小说重点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和痛苦,“以鲜明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下层等级’所遭受的贫困和道德败坏”(恩格斯语)。
在节选部分,作者将关注和同情的目光投向莫莱尔一家。这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下层贫民常见的命运。
肮脏不堪的墙壁,碎纸破布堆满地,随处扔着一块块的臭骨头,“黑暗笼罩着整个小屋,屋里模糊地躺着好几条白白的人形”,气力用尽了的宝石匠“已经进入半睡眠状态,但依然不时地浑身颤抖”,屋里的“其他人都没有睡着,没有,一个也没有……因为冷、饿、病是使人闭不上眼睛的……眼睛睁得挺大……”这一静止的画面定格了贫穷的全部内容,其“压抑之甚,绝望之甚”正如同这个隆冬冰冻,严寒凛冽的破晓之前的黑暗。然而这一平静的画面却被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打破。画中的一人一物都变身为一个个行动的雕塑,迸发出那富有“包孕性”的一刻:一具佝偻的身躯,一个呆滞的眼神,一声沉闷的呻吟,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这一个个单纯的瞬间蕴含着怎样的生活遭际和痛苦的心声,还有那欲诉还休的无奈。可怜的宝石匠,累月经年不分昼夜地工作,疲劳和饥寒已经把他折磨得身体畸形,片刻的休息也成为一种奢侈,但依然不能摆脱无以复加的寒碜和扼杀着他们的贫困。
似乎仅是一个可怜的宝石匠还不足以让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作家“刻毒”的笔一定要把不堪承受的残酷,赤裸裸地、慢条斯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衣不蔽体的五个孩子,痛苦呻吟却内疚温和的妻子,糊涂的老外婆突然发起的攻击,饥饿、寒冷、睡不着……在细节上追求逼真精细,毫发毕现是作家创作的原则之一。为了真实再现下层社会的状况,作家常乔装到巴黎的下层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劳动者生活的苦难。
一个下层贫民面对不幸和贫穷,所能做的也许就如同莫莱尔说的“我简直不想吃饭……而是只想有气力来转动砂轮……”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溢于言表。此时,我们的心情也似乎随着莫莱尔无限的哀怨而坠入了深渊。
作为一部充满批判热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巴黎的秘密》注意用现实的视觉力量冲击读者的感官,同时又在客观描述之后加入大量的主观评论,以增强现实的批判力量。作者突破了旁观者冷漠的姿态,满含着情感和怨愤来描写他眼中的环境和他所关注的人物。在看似冷静,毫发毕现的描写之后,作者总是忍不住要加入一段自己的议论,来表达自己悲愤和痛心的情绪。比如,作者形容这个寒冷狭小的冰窟,是“人蹲在屋里就像一只野兽呆在窝里一样”,而“拿他们睡的地方来比,畜生睡的地方也可以称作是天堂”。作者试图描绘的赤贫现象,总是让他禁不住慨叹:“太现实了,太可怕了!”作者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压抑、绝望、沮丧、失意、纤弱、痛心、伤感”等。
对于笔下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心的同情和悲悯。正直、善良、诚实、勤劳的宝石匠的遭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撼和恻隐之心。但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又不免对宝石匠坚守的“职业道德”发出悲愤的质疑。针对莫莱尔始终恪守“做正经人的职责”,这里有一大段的议论文字:“说穿了,做正经人并不复杂,但做了又怎么样呢?是否就更伟大、更体面了呢?在他那样的环境里,做正经人是否就更崇高呢?”在这样的质问下,作家的悲愤呼之欲出。然而,“代表着绝大多数的终身受苦的劳动者”的莫莱尔却有着“和平、勤奋、忍受、每天毫不伤感和怨恨”的德行,作家在悲愤之余,又满怀赞赏地肯定宝石匠的这种“做正经人的”德行,并以一种道德的说教来呼吁人们拥护这些“穷苦的人、勇敢的人、忍让的人”。作家在此鲜明地确定了自己的人民立场。欧仁·苏把揭露下层人可怕的悲惨生活,为穷人鸣不平作为自己的职责,故被誉为“时代的旗帜”、“穷人的辩护人”。在这段议论中,我们不禁被作者热切的情绪所感染,其社会批判的力量也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深度。
为配合情感的表达,作者在叙述节奏上也有精彩的创造。比如省略号的使用。仅是在这篇简短的选文中作家就用了32处省略号,可谓繁复浓密。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此情此景是如此令人震惊,内心是如此激动,以致无法叙述下去的情境;同时,省略号又代表着某种情绪上的暂停,叙述上留下滞留的时间,使得过于压抑和高亢的情感得以缓解。而且,省略号的沉默不语和话语延留,又能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家充分运用了符号所具有的表情性,使表意更含蓄隽永。
尽管作家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叙这些底层的人民,并试图为他们辩护,然而,在作家笔下,他们都是些消极的牺牲者、永世受苦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指望善良的富人来救济他们,减轻他们的苦难,以至改变他们的命运。事实上,作者希望的是用资产阶级的理念揭开这个巴黎腐朽与糜烂背后的秘密,揭开黑暗。这是一种资产阶级保守派温情脉脉的幻想,也是远离真正苦难核心的隔靴搔痒的揭露。作家所塑造的理想人物——鲁道夫,以“慈善家”和“救世主”的形象兴办“贫民银行”、“模范农场”,妄图实现他的救世理想,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个空想的乌托邦美梦。作家虽自称自己是具有“自由思想的作家”,但《巴黎的秘密》无非是他对傅立叶等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小说化图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欧仁·苏是一个“温情的小市民的社会幻想家”。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注民生疾苦,并在小说中插入议论为人民的痛苦奋笔呐喊,确实难能可贵。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