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杨怡芬长篇小说《离觞》

发布时间:2022-10-1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88次

  《离觞》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个长篇有一种神奇的叙事魔力:战乱纷飞的时空架构中,乱离世中离乱人的命运强烈地吸引着你,让你回眸那个被无数次反复叙述的年代。那个年代是如此动荡、贫瘠和闭塞,又是如此笃定、丰厚和阔大。小岛上处于大变动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似乎是迟钝、茫然和焦虑的,同时又安然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在乱离中,他们那种对于日常安稳生活的贪恋和痴迷,对于时局和政局不甚了了的盘算和计划,在新旧伦理嬗变中灵活应变的生活智慧和执着的个人追求……这些让人读来心生一种怜惜的疼痛感以及深度的怅然若失。读着读着,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其实作为被抛入历史中的人,谁不是像蝼蚁一般在命运中随波逐流,只不过《离觞》聚焦了这种蝼蚁般的命运,以特写的方式凸显乱离世间激烈的爱恨情仇,彰显个体选择的偶然性对于自己身世命运的影响。作者书写一代人的离殇之痛,离殇中最疼痛的不是离别而是离别中的不自知、不自觉和无法自我体认的命运悲剧。

  这部长篇叫做《离觞》,写的是“离别”之殇,而文本内核则是和殇字含义相反的“情”字,通过写相聚之情义去遥想离别之殇,写日常的温情是这部长篇起笔和止笔的地方。小说第一句写道:“潘绮珍把她的同学李丽云请回家来长住,应对军队征用民宅。”日常性以陈述句的形式落到了文中,也带着80多年前人情世故的策略性。故事在潘家祖屋的几进屋子里发生,文本在殷实商家大小姐和破落家庭独立少女的同学情谊中延展。一饮一食、一卧一眠,休闲散步、沐浴更衣……少女心思在若远若近的海浪声中刻画得绵密细致。接着,银行职员郑景润带着更多战乱气息和金钱的味道进入场景,他和李丽云之间那种带着饮食男女烟火气的丝丝缕缕,让读者触摸到两个好人之间的情义与情义中的心机和躲藏,似有情的日常以及似无情的离别,这些都让人唏嘘不已。宋以文一家出现在定海,带着更多战争和乱离将至的隐喻。文本正面写宋太太秦怡莲在潘宅孤身持家的精明与坚韧,她与李丽云、潘绮珍以及潘家众人极其妥帖的应对关系,在战乱罅隙中依然安稳持家的定力,在丈夫的疏离与背叛中做了一个妇人所能够做到的果断与绝然。女性之所以能够称为地母的原因在于:她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些在秦怡莲这个中国妇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秦怡莲总是把握手里能够把握到的东西——日常与温情以及这两者背后的决断与狠辣。其实日常的温情是需要对很多不切实际的虚妄和无法得到的理想断舍离的。所以在秦怡莲这个人物出现之后,潘绮珍的开店、李丽云的个人选择乃至众人从定海向着更加遥远的异地他乡的远离……这些都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自始至终,秦怡莲是那个最有情又最无情的日常与温情的守护者。

  这个文本中,原本以独立女性出场的宋安华却最终和自己妥协,在乱世中和宋以文以肉身取暖,抓住最后一丝虚妄的梦影。宋安华的这种选择对于她一直坚守的个人独立性来说,恰恰陷入了某种混沌盲目的悖谬之中,两个人最后的俗世狂欢亦是对他们爱情死亡的祭奠。潘绮珍的独立源自于开明和富裕的家庭,她的命定轨迹是沿着家族整体走向的,她不过是自己家族的一个粉色倒影。李丽云坚守自己对于个体独立的追求,她在乱世中的处变不惊,更多来自于无法改变自身环境的无力感。男友或者情人的照顾既是她不愿意接受的,又是她无法真正信任的。由此,对于李丽云来说,乱离只是一种状态,她这种人会适应命运给予她的各种状态,在隐忍、坚定与审慎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小说文本在对乱离世的摹写中,依然关注女性命运与独立性之间的纠结,凸显出女性物质独立之艰难与个体命运选择的尴尬。

  这是一部非常温暖的作品,带着母性的视角,摹写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义。真实的情义在当下是匮乏的,对于这些情义的摹写更是稀缺,因为人们早已不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非功利性的情和义。怡芬带着一颗真心去写乱离时代定海岛上的男女,他们犹如后庭花的浅斟低吟和卿卿我我,凸显出了当代作家对于那个时代好奇而同情之理解。在这个长篇中,男性似乎都作为背景和阴影存在,而这些背景和阴影又都带着温和与善良,衬托着几个女子颇为离奇的罗曼斯叙事。对宋以文这样的军人于家国而言,更多是悲哀落寞的影子;郑景润、王天锡都是那个时代寻常的男子,顺势而为服从命运的安排;刘仲瑞是一抹时代的亮色,所谓西方绅士与东方男子气概的结合体。这样的好男儿大多有着轰轰烈烈的人生剧本,可惜往往只属于历史而非生活。文本写出了动荡岁月中,人之于生活的真切热爱,生活之于人的日常侵蚀。即便是真的面临大动荡甚至于大的战争,人心也在犹豫与恍惚中延宕着,希望乱离和悲伤来得更慢点、更慢点、更慢点……《离觞》通过封闭小岛的离乱镜像隐喻时代大变局来临的众生相。可能这种乱离对于当事者来说仅仅是离而已,而离的蚀骨疼痛要多年之后才能真正体味,所以才有这本穿越80年时光的《离觞》。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以光明回应苦难——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对于王雨新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早就想说点什么。因一直忙,或者说整日被各类有价值的无价值的应景的文学抑或社会活动缠绕...[详细]

  • 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

    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已于近期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哲学思考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读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细腻...[详细]

  •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面向西域的文学书写,是写作者对山川万物的想象,对人间情境的...[详细]

  • 提示词工程:智能长篇小说的核心驱力

    一源 起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组建团队,探索智能写作的方法①。从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角度来看,智能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只要找到一...[详细]

  • 范咏戈:书写生命起舞的日子 ——读王雨的长篇小说《向

    尼采有句名言:“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书写生命起舞的日子方能使文学尤其是长篇叙事文学,由文学的一二层次即语言和意象层次抵...[详细]

  • 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论曾剑长篇小说《向阳生长》

    摘 要:曾剑长篇小说《向阳生长》呈现出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自在写作,即用真切之感和悲悯之情回望故乡和自我成长,将个人叙事和乡村叙事融为...[详细]

  • 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扼住命运的咽喉

    作家王雨新作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最近出版,作品彰显了主人公俞帅奇痛苦的奋斗人生。不仅向读者提供了一份心灵养料,一处精神的栖息地,而且邀请人...[详细]

  • 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如何疗愈,怎样文学

    本土作家王雨历年来的写作至少有两个方向。其一,在叙事中挖掘并呈现重庆地方历史文化,例如长篇小说《水龙》(2005)《开埠》(2014)《填四川》(2015二版...[详细]

  • 长篇小说《体察师的日子》:深潜入生活的日常

    绍国没打招呼,从温州给我寄来他的新著《体察师的日子》,打开包裹一看,哦长篇小说。绍国居然写长篇了呵。泡杯茶,坐下,随手翻看,结果看了四五页,丢不下...[详细]

  • 张光芒: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书写

    内容提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真正全面集中并大规模地进行传统文化书写,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和理论意识更新之后的新时代长篇小说领域。从传统...[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