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卢梭《新爱洛伊丝》

发布时间:2022-01-20 来源于: 作者: 陈静 点击数:

《新爱洛伊丝》内容简介:

  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瑞士小城,18岁的贵族小姐朱莉和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了。朱莉的父亲德丹治男爵出于门第偏见极力反对,一对恋人被迫分离。圣普乐在绝望的痛苦中出游异国,以期忘掉他对朱莉的感情。朱莉则遵从礼教,屈服于父亲的威严,嫁给了在年龄及宗教信仰上都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婚后,朱莉成为贤妻良母并坦诚地告诉了丈夫自己过去的恋情。沃尔玛对妻子与圣普乐之间过去的爱表示充分的理解,为体现自己对他们美德的信任,他把圣普乐邀至家中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待以真诚的友谊。从此,朱莉与圣普乐又朝夕相见,却只能持之以礼,彼此都感到十分痛苦。圣普乐始终眷恋着朱莉,但朱莉已为人妻,只能极力自我克制满腔热情。朱莉忠实于丈夫,又不能完全忘怀往日对圣普乐的爱情,内心存在着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后来,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终遗书圣普乐,托付他关心自己的丈夫,教育她的孩子,并说自己以生命为代价获得了永久爱他的权利。

卢梭《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赏析:

  让·雅克·卢梭是我们熟悉的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他的文学创作,颂扬自然、情感和自我,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小说长达6卷,由163封书信和若干短简组成。小说原名《朱莉,或新爱洛伊丝——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其情节借鉴了12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和他的女学生爱洛伊丝的恋情悲剧的框架,歌颂了18世纪现实生活中一对年轻恋人的纯真爱情,故名《新爱洛伊丝》。

  选文出自卷一第二十三封信,是男主人公圣普乐在热恋中被迫离别朱莉来到华莱山区时写的情书。从这封信中,可感受到两个年轻人虽然分离但心心相印、合二为一的感情境界。信一开头,圣普乐就向朱莉表达了他的相思情意:他来到风景优美的华莱山区,“只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游览”,尽管这“需要几年才能详细观察”,其原因就在于迫切地想赶回来等朱莉的信。这对恋人因朱莉父亲的阻挠相隔两地,离愁别绪、缱绻思恋只有通过频繁的书信来往,尽情表达。信中圣普乐明确表示:“我将把我的身心全都奉献于你”;“甜蜜的爱情啊,我们的心将不停地享受你的美”。他向爱人倾吐着相思之苦、肺腑之言,恨不得将在华莱山区的所闻感想一一告知爱人。就是这样,小说通过一封封书信将这对年轻人的恋情描画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在读者看来,整部小说并非简单的书信汇集,正如卢梭自己所言:“因为这时写的已不是信,而是爱的颂歌。”这首“爱的颂歌”发表后,影响非凡,不断再版。正像《忏悔录》中记载:“这部《朱莉》使读者的眼泪都流成山洪了。”阅读这一封信,读者能体验到主人公不可遏制的爱的激情,以及他们不得不压抑这种感情而遭受的心灵的巨大痛苦。朱莉美妙多情、温柔善良,圣普乐对她的爱如醉如痴、神魂颠倒。阅读这信,今天的读者或许还会觉得枯燥冗长,然而对于当时被古典主义理性教条长期压抑的法国人来说,却耳目一新,产生了令人沉醉的美,激起他们同情的眼泪。

  圣普乐对朱莉梦幻般的思念,通过华莱山区的景物衬托得愈发情真意切。圣普乐虽是一人出游,却因爱情痴迷产生有朱莉伴游的幻影,穿林涉水处处感觉爱人就在身旁:“在这安谧的地方,一景一物无不使我想起你……所有这一切赏心悦目的事物,使我无处不看到我所寻求的你的身影。”在这里,景物美,情愫深,体现出《新爱洛伊丝》的另一大特色: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和热情讴歌。千姿百态的湖光山色在圣普乐等人的信里情景交融地展现出来。自然的优美同主人公纯洁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景为情生,情为景发,别具风格。可见,自然景色的描绘实际也是小说主题的构成要素。赞美大自然,突出了主人公纯洁高尚的爱情,寄托着卢梭崇尚自然人性、追求归真返璞的自然生活的理想。正如拜伦所说:“爱情必然把这妩媚的风光,与心灵所产生的纯洁人物连在一块。”朱莉和圣普乐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纯洁、丰富的感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最充沛的体现。哀婉动人的感情描写与契合人物情感的大自然景色描写融为一体,构成卢梭作品独特的感伤色彩和浪漫情调。《新爱洛伊丝》可以说为欧洲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开了先河。

  可是在优美的字里行间,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矛盾,这就是“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作为一个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他的其他理论著作一样,其中寄寓了他的哲理思想。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被卢梭拿来作为表达其社会伦理思想的一个外壳,在序言中他即开宗明义:“我看到时代的风尚,发表了这些书信。”从哲学角度来看,《新爱洛伊丝》是卢梭“回返自然”和“天赋人权”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卢梭是自然感情的崇尚者。他认为,人生而有感情,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的优美感情符合正常合理的“自然道德”。《新爱洛伊丝》中朱莉和圣普乐的感情是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他们的爱诚挚而高尚。圣普乐在信中对朱莉说:“当我心情忧郁时,我的心便来到你的心中寻求温暖,在你所在的地方寻求安慰”;“而当我有高兴的事情时,我也不独享其乐”,要共同分享。信的最后,圣普乐憧憬“由青春的爱培育的诚实的感情”将使岁月充实;他们在爱情的幸福中将“履行人应尽的职责”而不虚度岁月。但是,他们的自然爱情却与封建的“社会道德”有着尖锐的哲理冲突。卢梭曾借朱莉之口把“真正的爱情”看成“各种关系中最纯洁的关系”,是自然赋予的神圣权利,而封建社会的门第偏见是“压制天性的野蛮道德”。小说中,一对恋人以真挚感情为基础的纯洁无瑕的“自然道德”,被蒙上了贵族等级偏见的色彩,成为以父母意愿、家庭出身、财产地位等来定夺终身的“社会道德”的牺牲品。信的结尾:“但幻想一停止,我的快乐也随之消失,而在现实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这里,圣普乐已经有了爱情的理想将在冷酷的现实中幻灭的预感,因而内心忧虑、郁闷、伤感。圣普乐在信中将上瓦勒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力赞美,也表达他对庸俗丑恶的现实社会道德的否定。通过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卢梭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最猛烈的抗议,表达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梅里美《嘉尔曼》

     读梅里美的《嘉尔曼》,就像在优雅的客厅里,听一个智者平静地讲他亲历的故事,周围是一群大家闺秀,听得她们一惊一乍的。实际上,梅里美的小说原本就是写给那个时代的小...[详细]

  • 梅里美《高龙巴》

    《哈姆雷特》之所以流传千年,经久不息,并不在最后抽刀一击的惨烈,而在于他内心的忧郁与外在行动的延宕;同样,《高龙巴》的魅力也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奥索由拒绝到犹豫,最...[详细]

  •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占据崇高地位,在名家迭出的19世纪法国文坛上,他难以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但是任何一个文学史家都不会漠视他,任何一本法国文学史都要以一定...[详细]

  •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通俗历史小说因其体裁的特点,多求生动而不讲深度,因而多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但在文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却一直是一颗熠熠闪光的...[详细]

  •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最后的几部杰作之一。这部小说围绕金钱、名利与欲望展开,通过邦斯、施穆克、茜博太太、庭长夫人、弗莱齐埃等典型人物,展现了处于资本主义上...[详细]

  • 巴尔扎克《幻灭》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人物再现的独特技法,载录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情冷暖,镂刻了一个个追名逐利的鲜活身影,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在其近百...[详细]

  • 巴尔扎克《驴皮记》

     法国著名作家安得烈·莫洛亚在他所写的《巴尔扎克传》中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他真正爱好的既不是诗歌,也不是科学,而是追求一种神秘的,天真的,‘某种思想要表达,某种体...[详细]

  • 司汤达《阿尔芒丝》

    《阿尔芒丝》是司汤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将爱情和政治两大主题糅合在一起的最初尝试。小说的副标题为“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它以查理十世...[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