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查第格》
《查第格》内容简介:
查第格是一个富有、正直、品性优良的巴比伦青年。他学识渊博,但明哲保身,自以为可以平安快乐地度过此生。然而命运似乎专门与他开玩笑,不幸总是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相继遭到未婚妻和妻子的背叛;潜心研究大自然,却屡遭不幸;成为巴比伦国王的宠臣后与王后阿斯达丹互相倾慕,虽无逾礼之举,却被嫉妒的邻居告密,被流亡埃及和阿拉伯;在阿拉伯,劝止了当地寡妇殉夫的陋习,却被祭司们判以死刑;在巴比伦挑选新国王的比武台上战胜劲敌,却在当晚被伊多巴盗走盔甲,胜利果实被窃取……最后,查第格终于告别以往的遭遇,否极泰来:在化身为白须隐士的天使奥斯拉的点拨下,查第格懂得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和遭遇都是造物主上帝对他的考验,于是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终被拥立为巴比伦国王,并与阿斯达丹成婚。巴比伦从此天下太平,繁荣富庶,盛极一时。查第格也终于获得真正的幸福。
《查第格》赏析:
伏尔泰通过《查第格》这篇哲理小说主要表明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人生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充满了变数和艰难险阻,世人永远无法预料前面的路到底是布满了荆棘还是坦途一片,但只要内心充满对上帝的虔敬信仰和信任,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最终必能获得成功,到达幸福的彼岸。选录部分出自小说的最后三章,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描写查第格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经受住最后一难考验的故事。
查第格在巴比伦人挑选新国王的比武台上打败了奥泰默王爷,夺得比武的桂冠,眼看胜利在望,不料被一名落败选手伊多巴偷走了盔甲,胜利果实被窃取。查第格遭此打击,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巴比伦。在跟化身为一位白须隐士的天使奥斯拉一起过了三宿并得到他的点拨之后,查第格茅塞顿开,不再抱怨命运之神的不公,不再消极躲避灾难,一改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回到了巴比伦的比武台上,以自己的智慧和勇猛战胜对手,终于取得比试的胜利,成为新一任巴比伦国王,从而顺利地通过了追求幸福过程中最后一难的考验,获得了他理想中真正的幸福。
其中18章“隐士”通过化身为白须隐士的天使奥斯拉与查第格三日共处、共同探讨人生真谛的经历,鲜明地反映了伏尔泰的宗教哲学观——自然神论。隐士当着查第格的面做了四件看似极不合常理的“以怨报德、以德报怨”的事情,包括盗窃、纵火、谋杀等,试图使查第格明白,“天下没有一桩出于偶然的事;什么都是考验,或是惩罚,或是奖赏,或是预防”;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造物主上帝那双看透一切、无所不知的眼睛,是他在操纵着世人的命运,某个人遭难或者得福全非偶然所致。天使奥斯拉早已看出查第格心中隐藏着的对上帝的不满,告诫他:“应当崇拜主宰,别跟他反抗。”正是在天使奥斯拉的点拨下,查第格坚定了对至高无上主宰的信仰,听从天使的劝告,走上了返回巴比伦之路。毫无疑问,操纵人类命运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那个“无所不包的主宰”,是“永久不变的法则”;但在伏尔泰看来,这个主宰既不是基督教的耶稣,也不是佛教的释迦牟尼,更不是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而是自然神。众所周知,伏尔泰在抨击基督教之荒诞不经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但他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并不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坚信“任何事物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使之按一定的规则运行。这就是伏尔泰所主张的自然神论。
《查第格》又名“命运”,表明小说处理的是有关“命运”的主题。通观小说全文,虽然基本上每段故事情节都与“命运”有关,特别是主人公查第格在每次遭难后,都要对自己的命运发一通感慨,认为一个人要在这世上追求幸福和快乐实在太困难,最后甚至以为自己是命中注定要终生受难。但直到小说最后,也即我们所选的最后几章,小说的真实意旨才得以揭示:要敬畏上帝,敬畏操纵人类“命运”的那只手。主人公查第格经天使奥斯拉的点化,心悦诚服地信仰和崇拜上帝,在当上巴比伦国王后,始终牢记奥斯拉的话,凭着对上帝的敬爱,将巴比伦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都感谢查第格,查第格却是感谢上天。”可见在伏尔泰这里,上天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查第格前后行为之转变以及最后幸福之获得全在于对上帝信仰的坚定,这正是小说本身所要向读者传达的意旨。
《查第格》不仅是对伏尔泰自然神论宗教哲学观的最好说明,也是他对理想王国和理想国王的具体勾勒。小说中的“上帝”是伏尔泰心目中的上帝,查第格也是伏尔泰心目中“上帝”所选择的理想对象,是伏尔泰理想中的“哲人国王”。查第格被伏尔泰的上帝选为最值得点化的人,因为他正直、善良、品行端正,而且博学、智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治国之道等均有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查第格一直以理性为行事准则,从不做超越理性规则之外的事;他虽屡次遭难,却能在欣赏无垠星空时联想到地球和人的渺小,从而把自己所受的苦难暂时抛开;他所具备的这些素质使得上帝认为查第格就是人类最好的代言人,是人间国王的最佳人选。而由查第格这样的哲人国王统治的王国,便是理想王国。伏尔泰的自然神论与理性准则在此得到了鲜明的张扬。
尽管伏尔泰的自然神论表现了他唯物主义主张的不彻底性,但同时小说中闪耀着包括儒道两家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光辉。如果说伏尔泰在小说中所宣扬的理性主义准则以及哲人君主论比较符合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封建统治思想,那么本书所选第十八章天使奥斯拉教导和规劝查第格时所说的善恶相生论以及深有“祸兮福兮”寓意的老哲学家和寡妇事件,则与老子哲学的智慧不谋而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伏尔泰这位18世纪法国启蒙大师的开阔视野和开放心灵。
另外,第十七章“比武”典型地展现了查第格遭人陷害、遭受磨难的情节,呈现了贯穿小说全文的一条明线,读者读了本章便能对查第格以往的各种遭遇窥豹一斑。由查第格在追求幸福之途中遍尝各种磨难的经历,读者不由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不是与《西游记》中唐玄奘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佛祖使他们一行经受81难、才让其取经成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吗?又或许上帝选择查第格为巴比伦新国王的唯一人选,并使他在此之前遭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多重磨难,正是应了中国古代哲人孟子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联系伏尔泰本人的生平遭遇,他由于1743年批判法国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哲学书简》触怒了法国政府,被巴黎法院下了逮捕令,不得不长年过着逃亡和隐居生活。然而,伏尔泰在法国和整个欧洲的声誉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日益隆盛,并于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通过这篇作于1747年的短篇哲理小说,通过查第格、其实也是通过他本人的生平遭际,似乎在向人们昭示:尽管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各种苦难,但只要像查第格那样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最终必将达成心愿,获得真正的幸福。故事那个大快人心的结局使得小说洋溢着积极乐观主义精神,极富鼓舞人的力量。
(编辑:moyuzhai)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梅里美《嘉尔曼》
读梅里美的《嘉尔曼》,就像在优雅的客厅里,听一个智者平静地讲他亲历的故事,周围是一群大家闺秀,听得她们一惊一乍的。实际上,梅里美的小说原本就是写给那个时代的小...[详细]
梅里美《高龙巴》
《哈姆雷特》之所以流传千年,经久不息,并不在最后抽刀一击的惨烈,而在于他内心的忧郁与外在行动的延宕;同样,《高龙巴》的魅力也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奥索由拒绝到犹豫,最...[详细]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占据崇高地位,在名家迭出的19世纪法国文坛上,他难以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但是任何一个文学史家都不会漠视他,任何一本法国文学史都要以一定...[详细]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通俗历史小说因其体裁的特点,多求生动而不讲深度,因而多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但在文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却一直是一颗熠熠闪光的...[详细]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最后的几部杰作之一。这部小说围绕金钱、名利与欲望展开,通过邦斯、施穆克、茜博太太、庭长夫人、弗莱齐埃等典型人物,展现了处于资本主义上...[详细]
巴尔扎克《幻灭》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人物再现的独特技法,载录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情冷暖,镂刻了一个个追名逐利的鲜活身影,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在其近百...[详细]
巴尔扎克《驴皮记》
法国著名作家安得烈·莫洛亚在他所写的《巴尔扎克传》中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他真正爱好的既不是诗歌,也不是科学,而是追求一种神秘的,天真的,‘某种思想要表达,某种体...[详细]
司汤达《阿尔芒丝》
《阿尔芒丝》是司汤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将爱情和政治两大主题糅合在一起的最初尝试。小说的副标题为“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它以查理十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