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内容简介:
九等文官波普里辛四十多岁尚未结婚,在科长的手下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情。他爱上了司长的女儿索菲,为了接近她,经常到司长家去帮忙削鹅毛笔。科长为了这事还挖苦他。有一天波普里辛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两只狗凑在一起说话。其中一条狗正是司长家的美琦,另一条叫菲杰尔,两只狗在谈论通信的事情。为了能得到更多小姐的消息,波普里辛跑到菲杰尔那里,抢到了美琦写给菲杰尔的信。信中美琦提到了小姐索菲,她的父亲,还有侍从官的很多事情,还说他们很无聊。这让波普里辛很生气。没过多久,报纸上说西班牙王位出现空缺,波普里辛觉得自己正是西班牙要寻找的王位继承者。于是波普里辛开始不去上班,西班牙未来的国王怎么需要上班!随后,波普里辛去了司长家,虽然见不到索菲,但是让仆人转告她,波普里辛的真实身份其实是西班牙国王,他们会幸福的。波普里辛为自己做了一条紫红色的官袍,等人来接。西班牙使团终于来了,他们把波普里辛送进了王宫,每天折磨波普里辛,让波普里辛吃尽了苦头。
《狂人日记》赏析: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整部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主人公写作日记的形式,将波普里辛生活当中的件件琐事,精神层面的各种欲望,由理性到非理性到疯狂的全部过程,向读者们展露无遗。节选的这一部分,是波普里辛完全发疯之前的两篇日记。此时的日记还有日期,细节清晰、真实,但是已经显出不同寻常的疯癫倾向。这个貌似正常人的“我”,居然抢夺狗之间的信件,企图借此偷窥司长女儿——小姐索菲的生活。怎么偶然听到两条狗说话,怎么谋划抢夺信件,具体实施计划——趁着狗的主人出门登门造访,抢走信件之后的洋洋得意,阅读信件时候的大喜大悲,最后,整个事件在信被扯得粉碎中结束。似乎这一切都真正发生过。显然,信件的内容强烈地刺激了波普里辛本人。
倘若果戈理通过一个仆人之口,而不是通过美琦所写的信件来讲述司长家的事情,整篇日记就显得不够癫狂。波普里辛不择手段地掠夺狗的信件的行为,似乎使他久被压抑的权力欲望和支配欲望得到了满足——侵犯两条狗的隐私,阅读狗的信件,这是极其稳妥的方式——狗是无法向人类申诉的。
在这段选文当中,11月13日的日记呈现出了一种双重结构。原本日记这种形式就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日记中摘录狗的信件,其中夹杂波普里辛的评论,在文本当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二元对话关系。其评论口气不一而同,或轻蔑,或焦急,或自以为是,或哀叹愤懑。而狗的信件则内容丰富多彩,颇有狗模狗样。波普里辛带着“狗是聪明的家伙,它们懂得所有的政治关系”的观点,选择了部分信件进行阅读,把描写人类的部分看作是符合自己要求的,而描写狗与狗之间关系的文本,他却不屑一顾。其实,小狗关于人类的那部分叙述却是揭示了生活的真实,小姐和她的意中人的谈话表露,两人不过是平庸无聊之辈。这充分说明,作者是精心挑选了狗的视角,借以凸显主人公精神上的癫狂,揭露生活的实质。
波普里辛正是从阅读狗的信件这个行动开始,把自己推向了疯癫之路。疯癫的人恰恰处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边缘,正因为如此,才能在无意中窥见生活的实质。他原本在科长手下中规中矩地做事,虽然内心有所不满,却不敢当面反抗。他对索菲的迷恋原本就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沉迷在自我建筑起的虚幻世界当中。然而,这世界毕竟是虚无的,现实轻微的冲撞就会让它破碎一地。走向疯癫的“我”终于开始认识到,自己没有钱没有地位,只不过是一个低等文官,索菲小姐也好,司长大人也罢,都从来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疯癫的人是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的,波普里辛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文中几次出现“没什么,别说了!”似乎在“我”的周围,有着无数的听众和观众。所以他要防备为自己打扫卫生的芬兰女人,她代表着潜在的时刻注视着波普里辛的他者——生活窘迫为人瑟缩的热爱着索菲小姐的九等文官,身上总是有一种别人觉得不正常的地方。那些人时时刻刻地监视着他,预防他一不当心,滑落向另外一个世界。为此,为了掩盖自己疯癫的主人公,此时选择于四周无人的时候,悄悄在家中读信。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波普里辛早已经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却无法直接面对痛苦本身,于是假托小狗信件之名,在日记中给自己当头棒喝,揭示出人生的悲哀。文中几次出现了这种情况,然而波普里辛并没有因此振作起来,他本身也不具备改变自身境遇的主客观条件。于是他彻底地疯癫了,把这个世界置于自己疯癫的想法之下。他不顾周围人奇怪的眼神,放纵自己,不去上班,不去做一个所谓正常人应该做的事情,他向世界理直气壮地宣布自己的疯癫,构筑起一个西班牙国王隐居在俄罗斯的童话。在这个童话里他一开始过得很美好,他可以享受同僚们惊愕的眼神,可以让索菲家的仆人转告她,不会有人把他们俩分开,他会让她幸福,可以看到沙皇的车驾不去行礼,可以在疯人院来接他的时候,以为是西班牙的使团来迎接国王。
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当中所说:“一种特殊的强制行动使疯癫归于沉寂。”波普里辛的非理性或者说癫狂,终于被这个世界发现,他被划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因此,有必要采取强制手段,把他从正常的生活中放逐出去。疯人院使用各种手法对他进行治疗。这使得波普里辛哀叹,当国王为什么要遭受这种折磨,难道自己落进了宗教裁判所的手里?
不管是在波普里辛表面正常的时候,还是被众人公认为疯子的时候,他其实只有在刚一开始持续不久的幻觉里,才能够感觉到一点虚妄的幸福。妄想通过削鹅毛笔接近索菲也好,认为自己是西班牙的国王也好,这些看似美好的幻想都给他带来了破灭感。前者正是小狗的那些通信,后者则是疯人院管理者对他的残酷治疗。然而,只有接近疯癫和彻底疯癫的波普里辛,揭示出了真理,将正常世界掩盖着害怕着的真相——生活的残酷,幻想的虚无,恋爱的挫折……毫不留情地展示给他自己。
果戈理展示了一个人疯癫的历程,而“疯癫意味着与艺术作品的彻底决裂。它构成了基本的破坏要素,最终会瓦解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它画出外部边界。这是消亡的边界,是以虚空为背景的轮廓”。波普里辛的疯癫原本建筑在细节的真实基础之上,但是在远离那个时候的今天,这疯癫使得《狂人日记》本身超越了一般的真实性,与当代人生活中的窘境产生了呼应,使得波普里辛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它提醒我们,狂人也许并没有完全随着上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完全消失。
(编辑:moyuzhai)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白夜》结构紧凑、充满戏剧性,善于通过语言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展示人物个性和思想,善于创造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在“第四夜”中娜斯简卡在得知心上...[详细]
屠格涅夫《木木》
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曾指出:“在《木木》中,屠格涅夫像在《猎人笔记》中一样,并没有一句谴责的言词。然而,那个暴虐的女主人的淫威与...[详细]
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故事》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别林斯基在1847年3月写给作家鲍特金的信里说:“冈察洛夫的小说在...[详细]
赫尔岑《偷东西的喜鹊》
《偷东西的喜鹊》秉承了赫尔岑一贯的创作风格,也植根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命运的担当与求索,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天才的艺术家阿尼达如流星一般陨灭了,而赫尔岑...[详细]
赫尔岑《谁之罪》
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柳波尼加在将军家的生活以及与克鲁采弗尔斯基的爱情婚姻;其二是“多余人”别里托夫的经历。别里托夫的介入,破坏了柳波尼加的宁静生活,使双...[详细]
果戈理《死魂灵》
果戈理的《死魂灵》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赫尔岑认为该书“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别林斯基写道:“《死魂灵》高于俄国文学中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一切作品,因为在...[详细]
果戈理《外套》
果戈理创作《外套》的缘起很有意思。当时他正在彼得堡当小公务员,偶尔从朋友那里听说,某个人省吃俭用买了一杆猎枪,在打猎的时候不慎将猎枪丢失,从此一病不起,他的朋友...[详细]
果戈理《塔拉斯·布利巴》
《塔拉斯·布利巴》是果戈理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没有拘泥于严格的历史年代,而是以史诗般的气魄,将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侵略者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浓缩...[详细]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完成于1836年,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普希金阅读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曾亲自前往当年发生起义的奥伦堡,搜...[详细]
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之于《狂人日记》:浸润于暗夜而来
关键词:现代文学 《狂人日记》 鲁迅 编者按 姜异新老师关注到周树人写作《狂人日记》时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的身份,并以此为切入点,在本文中将《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