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发布时间:2022-01-18 来源于: 作者: 沈喜阳 点击数:

《白夜》内容简介:

  伴着孤独和贫穷,“我”徘徊在彼得堡深夜的大街上,怀着莫名的、与某个梦想中的姑娘产生爱情的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害羞腼腆,孤僻压抑,与男人交往都不知所措,更不必说与女人谈情说爱。虽说“我”是这么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却也能得到命运的宠幸,在深夜的运河岸边,“我”见到了一位哭泣的姑娘,正在无由搭讪之际,一个恶人突然想要轻薄她,“我”冲上前英雄救美,于是幸运地结识了单纯的娜斯简卡。“我”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阴差阳错的是,她却向“我”倾诉起她对另一个人的痴情,她爱上了她家的房客,可是在约定的时刻到来时,房客却不知何故没有出现,她请“我”帮助她,为她传信。虽然“我”内心斗争激烈,但还是真诚相助。然而在她确信她所爱的人已经抛弃她之后,我们开始热烈地互诉衷肠,两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撞击在一起,“我们”甚至对未来作出了一系列空幻而又务实的规划。就在这时,那位幸福的情敌突然走过“我们”身边,他认出了娜斯简卡,娜斯简卡也认出了他,她惊叫一声,“蓦地一震,冲出我的臂抱,迎着他飞了过去!”……

《白夜》赏析:

  “白夜”,根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高纬度地区夏季特有的不黑之夜”。由于整夜处于晨昏蒙影之中,前一日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明便接踵而至,通宵达旦,天空不黑,故谓之“白夜”。彼得堡地近北极圈,进入夏季,便有“白夜”来临。此时徘徊在彼得堡的街头,河流、桥梁、街道、人影等一切都罩上一层灰蒙蒙的微光,仿佛置身于一片梦幻的境地。在这一种亦真亦幻的白夜里,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发生呢?什么样的奇遇不会降临呢?像梦一样的姑娘会迎面而来,一直渴盼的爱情会喜从天降,巨大的惊喜和狂热的激情会在一瞬间喷薄而出,致命的失落和永远的感伤也会凶狠地啃噬一颗心直到它破碎零落化为泥土,然而它那爱的芳香却依然如故……

  正如《白夜》的副标题所显示的,它是“感伤的罗曼司”,是“一个幻想家的回忆”。虽然“我”愤世嫉俗,与鄙陋庸俗的黑暗现实格格不入,但缺乏反抗精神和抗争勇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使“我”无所作为,因此“我”只能成为一个“幻想家”,只能运用“幻想”这种独特而又软弱的抗议方式,只能在幻想中找到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幸福;虽然“我”精神纯洁、心地善良,在爱情上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然而“我”却只能用梦幻中的爱情那刹那间的闪光来照亮一生的黯淡无光,在回忆中反刍曾经拥有的幸福。在娜斯简卡原先的爱人找到她之后,“我”只能无私地悄然引退,默默地吞咽自己相思未得的苦果。即使如此,“我”还是在内心把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娜斯简卡:“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虽然那只是一分钟的欣悦,却足够“我”受用一辈子!虽然“白夜”的微光是虚幻的,可是对“我”来说,却比白天的亮光更明亮!

  《白夜》结构紧凑、充满戏剧性,善于通过语言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展示人物个性和思想,善于创造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在“第四夜”中娜斯简卡在得知心上人没有回信后,情绪变化一波三折,这种变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显得波澜起伏,充分展示出娜斯简卡单纯、天真而又自尊的个性心理。她先是强自抑制,可还是忍不住痛哭失声;接着又自责是不是自己的信上有什么地方写得不对;然后时而责怪对方太冷酷无情,时而自悲自怜,时而为对方开脱,极力设想对方没有回信的原因;可是被抛弃的痛苦终于占了上风,自我尊严受到伤害的屈辱使她气愤至极中说出“我决不再写一句话,决不再写一个字——够了!我不认识他,我再也不爱他,我要把他……忘……掉……”这样伤心欲绝的话来,而“忘”、“掉”中间的拖长的省略则说明了娜斯简卡理智上想忘掉而情感上又无法忘掉的矛盾而痛苦的尴尬境地。在“第四夜”中同样细腻而深入地刻画了幻想家“我”在娜斯简卡被“抛弃”(当然事实上并没有被抛弃,这是一个误会)后急剧变化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我”善良美好的品格。“我”在一再压抑和犹豫之后,在娜斯简卡“刺我的心”、“要我的命”之后,感到必须把“郁积在心中的话统统说出来”,虽然“我”觉得无法实现,但还是要对娜斯简卡说“我爱您”!虽然“我”觉得娜斯简卡处在被“抛弃”的痛苦之中,“我”不该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但是“我”对娜斯简卡的爱是单纯的,是无法压抑的,“正像当初您带着一个小包裹去找他的时候一样”,而且“我决不会使您受委屈、受欺侮”!“我”本来要保守对于娜斯简卡的爱,并且不肯因暴露自己的私心而使娜斯简卡痛苦,心里虽有那么多对于娜斯简卡的爱,但是又为自己不能用这种爱帮助她而痛苦得心都碎了,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爱,这是一颗多么纯洁的心!然而“我”毕竟是个人,我的灵魂中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交战。“我”对娜斯简卡说:“我想,您……我想,您会不会……出于某种完全不相干的缘由,再也不爱他了。……那么,我就要,我一定要使您爱上我。”这种欲说还休、欲止又言的表述方式形象地刻画出“我”的自私和高尚在作“天人之战”。至于娜斯简卡和“我”互诉衷肠相互劝慰,娜斯简卡甚至要求“我”不要以为她轻浮善变,不要以为她那么迅速、轻易地忘情和变心,因为她觉得“我”的爱是那么高尚、博大,“最终足以把过去的爱情从她心中挤出去”,以及他们所说的不能扔下奶奶和女仆的那些孩子气的话,则显示出这是两颗多么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紧张激烈的氛围是人所共知的:仿佛有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急促地驱赶着人物奔向命运的终点,读者也不由自主地卷入这种驱赶之中;而这种驱赶,并非直线型的,常常出现一种逆转,从欢乐的巅峰跌入痛苦的深渊。“欢乐的调子提得越高,越是激昂奋发,热狂动人,就越显出一个可靠的征兆,说明一切很快就要转变为祸患,突变,对于某种幸福生活的可笑期望的彻底的破灭。”(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白夜》的前三夜仿佛蓄势待发,为幻想家“我”的幸福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第四夜”中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地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我”自以为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我”沉浸在狂喜之中而忘乎所以,“我们就像小孩子一样”、“仿佛两个人都走在烟雾之中”,“多么蓝的天,多美的月亮”,人狂喜,景宜人,气氛的烘托臻于顶点。然而无法预料的突变在一瞬间把“我”的一切幸福化为齑粉:娜斯简卡的爱人找到了她,“我站在那里望着他们,就像遭到雷殛一般”。命运仿佛设计了一个圈套,看到“我”对于幸福的期望彻底破灭后不禁嘿然冷笑;而作家也仿佛抖出了一个“包袱”,在艺术的意义上残忍地捉弄了读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阴沉压抑,然而《白夜》却是少有的清新明快,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通篇洋溢着一种屠格涅夫式的感伤和忧郁。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品格和彼得堡白夜的清新幽美融为一体,他们那迷离恍惚、捉摸不定的情绪和彼得堡白夜的朦胧空灵融为一体,整个故事如梦如幻的色彩和彼得堡白夜神奇的童话般意境融为一体,幻想家回忆中流露的深沉的感伤也和彼得堡白夜的忧郁情调融为一体。而更主要的是,作家把自己和主人公“幻想家”也紧紧地融为一体了。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精辟地指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他所有的主角紧密相连。他的血在他们的血管中奔流。他的心在他所创造的一切形象里面跳动。”(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在《白夜》中,“我”对娜斯简卡的大段倾诉,无一不显示出“我”对生活对爱情对幸福的强烈渴望,无一不展示出一颗孤独、爱幻想而又纯洁高尚的心灵的奥秘,又无一不闪烁出作家本人从心灵深处汲取的生命火花,那种披肝沥胆的倾吐心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景物和情感相交融,人物和作者相映衬,《白夜》证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多么巧妙的抒情诗人”。(叶米尔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花非花》诗云:“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似花还似非花,此雾却非彼雾,四个“白夜”梦中梦,一朝天明痛思痛。《白夜》中的“幻想家”难道不是经历了一场难以把捉的“春梦”?也许唯一的留痕是白夜下彼得堡的运河水。既曾经惊鸿照影,又永远流动不居的运河水,成为绝妙的象征:白夜的微光曾使它照出娜斯简卡的倩影,然而它永恒的奔流又不断地流逝那美丽的倩影。这也许正是“春梦”的特征,似有实无,似无若有。概而言之,我们的整个人生岂不是也会遭遇这样的一场“春梦”?它非花非雾,它来去无踪,它如影照水,它随水而逝,它虽然真实得近乎虚幻,然而只要我们真诚地做过这样的春梦,哪怕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我们也会把捉生命的精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屠格涅夫《木木》

     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曾指出:“在《木木》中,屠格涅夫像在《猎人笔记》中一样,并没有一句谴责的言词。然而,那个暴虐的女主人的淫威与...[详细]

  • 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故事》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别林斯基在1847年3月写给作家鲍特金的信里说:“冈察洛夫的小说在...[详细]

  • 赫尔岑《偷东西的喜鹊》

    《偷东西的喜鹊》秉承了赫尔岑一贯的创作风格,也植根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命运的担当与求索,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天才的艺术家阿尼达如流星一般陨灭了,而赫尔岑...[详细]

  • 赫尔岑《谁之罪》

     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柳波尼加在将军家的生活以及与克鲁采弗尔斯基的爱情婚姻;其二是“多余人”别里托夫的经历。别里托夫的介入,破坏了柳波尼加的宁静生活,使双...[详细]

  • 果戈理《死魂灵》

     果戈理的《死魂灵》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赫尔岑认为该书“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别林斯基写道:“《死魂灵》高于俄国文学中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一切作品,因为在...[详细]

  • 果戈理《外套》

    果戈理创作《外套》的缘起很有意思。当时他正在彼得堡当小公务员,偶尔从朋友那里听说,某个人省吃俭用买了一杆猎枪,在打猎的时候不慎将猎枪丢失,从此一病不起,他的朋友...[详细]

  • 果戈理《塔拉斯·布利巴》

     《塔拉斯·布利巴》是果戈理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没有拘泥于严格的历史年代,而是以史诗般的气魄,将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侵略者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浓缩...[详细]

  • 果戈理《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整部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主人公写作日记的形式,将波普里辛生活当中的件件琐事,精神层面的各种欲望,由理性到非理性到疯狂的...[详细]

  •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完成于1836年,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普希金阅读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曾亲自前往当年发生起义的奥伦堡,搜...[详细]

  • 契诃夫《套中人》

    在这篇小说里,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 “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诸方面,突出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在沙皇专制制度下胆小怕...[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