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故事》内容简介:
亚历山大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母亲的宠爱、保姆和仆人的顺从、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各种浪漫主义小说使这个没有见过世面、不懂世态炎凉的公子哥儿头脑里充满了幻想。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充满耐人寻味的烦恼、幸福的颤栗和眼泪。他带着这套关于世界的概念来到了资本主义已有一定发展的彼得堡,满以为他的叔叔彼得·伊凡内奇见到他一定会把他搂入怀中,宠爱他、宝贝他,然而他碰到的却是一个冷冰冰的几乎不肯接见他的叔父。他第一次跟叔叔见面,叔叔就不肯让他拥抱;后来叔叔还把乡下姑娘索菲娅送给他的礼物——戒指和头发丢到河里去,把他那些充满幻想的诗稿拿去糊墙壁……亚历山大和娜琴卡度过了一年半幸福的爱情生活。在这期间,他沉浸在爱情的欢乐中,但没多久,诺文斯基伯爵就夺取了他的爱情,他的“永恒的爱情”成了泡影。朋友的冷漠,和塔法耶娃恋爱后的厌倦,写作上的挫折,最终他当着叔叔的面把稿子全部付之一炬。叔叔赞扬他“总算做了件聪明事”。亚历山大的那套不切实际的幻想终于破灭,最后转变成了“荣华富贵全有了”的人物。
《平凡的故事》赏析:
《平凡的故事》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别林斯基在1847年3月写给作家鲍特金的信里说:“冈察洛夫的小说在彼得堡博得了热烈的喝彩,成就是空前的。……它对于浪漫主义、爱好空想、温情感伤和乡下人的保守落后等现象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打击!”
别林斯基的信不仅指出了《平凡的故事》所受到的欢迎,而且准确地说出了小说的思想价值。的确,《平凡的故事》的主题就是揭示俄国农村地主庄园中那种温情脉脉、充满幻想、懒惰闲散、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的破灭,反映资本主义在俄国兴起的过程。冈察洛夫在《迟做总比不做好》一文中也谈到这部小说的主题,他说:“在这里,一个柔弱的、慵懒和贵族习气中娇生惯养的、终日耽于幻想的侄儿同一个热衷于实际的叔叔的相遇,暗中表现出了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在最热闹的中心城市彼得堡刚刚露出了苗头。那便是这个微弱的若隐若现的意识:需要劳动,需要真正的、不是墨守成规的劳动,需要与俄罗斯的停滞状态展开斗争的生气勃勃的事业。”这部小说的出现,从舆论上打击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基础。因此,在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是有进步意义的。
冈察洛夫的创作,在人物动作描写、景色描写、对话描写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突出的特点。他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揭示主人公情感和心理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在节选部分,彼得·伊凡内奇在第一次见到侄子亚历山大时,并没有迎合他的拥抱,而是边刮胡子边和他进行漫不经心的聊天。“彼得·伊凡内奇说完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旁若无人。他往腮帮子上涂肥皂,时不时用舌头把脸颊顶起来”。这里写得很有代表性。彼得·伊凡内奇实际上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代表着西欧化的资产阶级实干家,他反复提出“不管在哪里……人总得工作,还得努力工作,甚至工作得腰痛”。所以,他对侄儿的到来表现得相当冷漠,当侄儿满腔热情地想要拥抱一下亲爱的叔叔的时候,他却“伸出一只粗大的手,握住了他的柔嫩的手,这样使他和自己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看起来像是要仔细打量打量他,实际上却是要遏止这种感情冲动,仅仅想和他握握手罢了”。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叔侄两代人,在此时此地是矛盾对立的。但是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他们又是统一的。从彼得·伊凡内奇和小姨子谈恋爱,以及他对娜琴卡、尤丽娅的心理分析中可以看出,他过去也是个浪漫主义者,也经历过亚历山大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侄子一踏进他家门,彼得·伊凡内奇就用他的理论来教育侄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必然会走上叔叔这条路。因此可以说,从侄子的现在可以看到叔叔的过去,从叔叔的现在展示了侄子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两个形象又是统一的。我们从叔侄双方的动作肖像可以看出他们互为补充,使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以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有两种方式,或正衬,或反衬,手法不一,但都起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深化性格的作用。冈察洛夫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常常与主人公的感情、思想和心理感受相呼应,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生变化,自然景色也随之变化,通过变化的自然景色,又可以看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当亚历山大初到彼得堡时,他受到了冷遇,这时的彼得堡“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房子,像一个大坟墓”,亚历山大想。“街道快到尽头了,马上该是可以举目眺望的大自然景色了,”他心里想,“也许是小山,也许是一片翠绿,也许是倒塌了的篱笆。”不,出现在他眼前的又是同样的四排窗子的房屋,同样的石头围墙。这条街到了尽头,又横着一条街,又是一排排同样格式的房屋。你朝右看,向左望,满眼是房屋。房屋,又是房屋,石头,又是石头,尽是这些东西,像无数巨人包围着你……没有一点点远眺的余地;四面八方围住,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似乎也都给围住了。这里虽是客观的描写,但却给人一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感觉,亚历山大的心里好像塞满了石头,这与他内心的感受正相呼应。又如同是写乡村的田园生活,开头和结尾两章各不相同。开头的写景,简略朴实。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向往着“地上的天堂”彼得堡,在他眼里,乡下显得平淡无奇。结尾把乡村写成牧歌式的田园,清净而纯洁,美好而可爱,很好地表现出亚历山大在彼得堡经过一场艰苦的搏斗,带着心灵的创伤回来时的感受。
冈察洛夫还善于运用对话来揭示人物双方思想上的矛盾、对立。夜里11点钟,叔叔请亚历山大去喝茶这段精彩的对话,足见两代人思想观点的碰撞。例如,当彼得·伊凡内奇询问侄子此行来的目的是什么,而侄子竟然答道:“吸引我的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志向,一种从事崇高事业的渴望;我心中沸腾着热烈的愿望,想探求和实现……”“实现积聚在脑海之中的种种理想……”彼得·伊凡内奇当即就讽刺性地回问侄子“你是不是写诗的?”虽然此时的亚历山大还天真地以为叔叔是想要欣赏一下他的诗作,但读者们心中早就明白叔叔这一番话的含义。因此,作者竭力把彼得·伊凡内奇塑造成一个“热衷于实际”的中等阶层官吏。他批评乡下地主无所事事,说自己这样的人到彼得堡是“干事业”来的。他对亚历山大说:“讲得普通些,像平常人那样,别学那美学教授。……如果让我用大学课堂里的字眼来表达你的话,那就是,你此行的目的是想作一番事业,发财致富……”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否定浪漫主义幻想,讲究“脚踏实地”,否定感情,崇尚理智。因此他常常告诫侄子要丢掉梦想,“实实在在看待事物”。这一切,在反对贵族浪漫主义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
彼得·伊凡内奇和亚历山大分别代表了西欧化的资产阶级实干家和俄国固有的贵族浪漫主义者。冈察洛夫在落后的俄国资产阶级刚刚露头的时候,便抓住它们这些特点,给予形象的、艺术的表现,这充分说明作者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分析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作品人物的口中也对资产阶级作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从这个角度看,《平凡的故事》是一部很值得肯定的作品。
(编辑:moyuzhai)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白夜》结构紧凑、充满戏剧性,善于通过语言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展示人物个性和思想,善于创造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在“第四夜”中娜斯简卡在得知心上...[详细]
屠格涅夫《木木》
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曾指出:“在《木木》中,屠格涅夫像在《猎人笔记》中一样,并没有一句谴责的言词。然而,那个暴虐的女主人的淫威与...[详细]
赫尔岑《偷东西的喜鹊》
《偷东西的喜鹊》秉承了赫尔岑一贯的创作风格,也植根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命运的担当与求索,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天才的艺术家阿尼达如流星一般陨灭了,而赫尔岑...[详细]
赫尔岑《谁之罪》
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柳波尼加在将军家的生活以及与克鲁采弗尔斯基的爱情婚姻;其二是“多余人”别里托夫的经历。别里托夫的介入,破坏了柳波尼加的宁静生活,使双...[详细]
果戈理《死魂灵》
果戈理的《死魂灵》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赫尔岑认为该书“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别林斯基写道:“《死魂灵》高于俄国文学中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一切作品,因为在...[详细]
果戈理《外套》
果戈理创作《外套》的缘起很有意思。当时他正在彼得堡当小公务员,偶尔从朋友那里听说,某个人省吃俭用买了一杆猎枪,在打猎的时候不慎将猎枪丢失,从此一病不起,他的朋友...[详细]
果戈理《塔拉斯·布利巴》
《塔拉斯·布利巴》是果戈理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没有拘泥于严格的历史年代,而是以史诗般的气魄,将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侵略者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浓缩...[详细]
果戈理《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整部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主人公写作日记的形式,将波普里辛生活当中的件件琐事,精神层面的各种欲望,由理性到非理性到疯狂的...[详细]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完成于1836年,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普希金阅读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曾亲自前往当年发生起义的奥伦堡,搜...[详细]
契诃夫《套中人》
在这篇小说里,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 “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诸方面,突出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在沙皇专制制度下胆小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