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中国科幻的那些闪光点--科幻
初见宋明炜老师,是2010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新世纪十年文学研讨会上。这位从美国回来的年轻学者找到我,要一起谈谈科幻。记得当时研讨会正是各大文学期刊的主编们在发言,但他一定要拉我出会场去谈科幻。结果...[详细]
-
荒诞未来主义的叙事历险--科幻
《人形世界:异人行》作者:七马青岛出版社出品:火星小说2019年7月 引言网络幻想小说《异人行》原载于“火星小说网”,实体书由青岛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它是青年作家七马正在进行的“大图...[详细]
-
科幻小说中的流行疾病--科幻
传染病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追究这种题材的历史,即便在中国也渊源悠长。顾均正的《伦敦奇疫》(1940)应该算早期一个特别重要的尝试。小说写的是一种恶性传染病,致病因素会使皮肤烧灼、面色发黄,身体泛出...[详细]
-
从明天起,关心花草和树木--科幻
平日里接触的多是专业论文,习惯了冰冷的文字,那些幼年甚至青年的淡然恬适的氛围都遥远得不能想象了。然而,手边的这两本书依旧唤起了这样的温馨。每篇文章都不长,散文的形式很是平易近人,像是有人在娓娓叙说,但...[详细]
-
《中央星站》: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 --科幻
原标题:身份、空间和血统: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拉维·提德哈《中央星站》评论《中央星站》作者:[以]拉维·提德哈译者:陈阳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1月“她的名字消失了,就像钥匙和袜子消失了一样。放...[详细]
-
陈楸帆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科幻
陈楸帆是最早打入美国科幻杂志的中国作家之一。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陈楸帆的好友,也就是雨果奖得主、《三体》英文译者、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刘宇昆曾经将刘慈欣、陈楸帆、马伯庸、夏笳等中国国内科幻名家的作...[详细]
-
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限高架”:非生命性的拟幻象--科幻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这里的“智能”涉及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思维...[详细]
-
《记忆偏离》:现实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点--科幻
《记忆偏离》作者:吴楚作家出版社2019年12月202X年,一种诡异的“记忆综合症”在沿海Y市爆发,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记忆偏离”:患者的记忆与“客观真实”存在极大偏差,而所有患者的记忆世界都是互通的。...[详细]
-
疾病书写与科幻的本质特征--科幻
自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始终面临自然的威胁,地震飓风大雪火山可以远远避开,疾病却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直到现代科学出现之前都无法窥其究竟,所以成为“生老病死”中重要一面。随着人类的进步,对世界的了解与想象...[详细]
-
张劲硕:别忘了,今年是鼠年--科幻
张劲硕,博士、研究馆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节目常驻嘉宾。今年是庚子鼠年,但好像...[详细]
-
重读韩松《医院》:在鬼魅徘徊之地--科幻
原标题:在鬼魅徘徊之地——重读韩松《医院》科幻作家韩松的长篇小说《医院》,不仅有着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如悬棺一般封存着我们的社会记忆。中国人最忌惮的不是横死,而是重疾。所谓的“讳疾忌医...[详细]
-
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科幻
核心阅读严肃文学也可写得通俗,通俗文学亦可成就经典,大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才是文学的理想境界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一是创作者与读者数量巨大,二是类型的成熟与多样化,三是代表...[详细]
-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科幻
一、高概念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概念”。一个科幻作品好不好,要看它里面有没有涉及“高概念”。科幻作品中往往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它有时超越了纯文学。在纯文学中我们把生活中的事以文学的手法描写出来就可以,但是在...[详细]
-
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盘点:全面勃发,多元绽放--科幻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科幻蜿蜒发展的第70个年头。这一年: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全面5G时代将临;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幻行业发展;本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带...[详细]
-
吴岩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科幻
科幻圈专注于科幻学术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吴岩老师的,因为他是近些年来,始终引导中国科幻领域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也是一直在开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领路人。吴岩吴岩老师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早在1991年,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