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让“科幻”更有生命力 --科幻
提起“科幻”二字,你首先想到的是《头号玩家》中的虚拟现实还是《终结者》系列中的人工智能?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幻产业的繁荣和科幻作品受众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能让科幻作品迸发出生命力的不...[详细]
-
美丽的祭献--科幻
在电视上做科学节目,在书刊上写科学文章,一般多是就科学论科学,就技术说技术,像大型图文册《播火录》这样真正从人类文化之思和渐入科学哲理的角度回视科学史的通俗读本,还不多见。《播火录》是中央电视台同名节...[详细]
-
科幻写作中的新人形象:迥乎常人,本乎常情--理论评论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如何借助对于科技的理解,对未来的推演,来塑造新人形象,又如何通过共情共感的艺术表现力来呼应时代精神,召唤出现实中的新人,这将是横亘在每一个科幻写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战。作为类型文学的科幻小...[详细]
-
追寻文学审美——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理论评论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助手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如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卢克·多梅尔在其《人工智能》一书中所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的实验表明,“一个能够根据人类用户做运动时间...[详细]
-
神话与科学的圆融--科幻
在少儿幻想文学创作领域中,马传思是入行较晚、起点较高、创作正盛的一位作家。从《海盗船长女儿的夏天》《你眼中的星光》到“野孩子系列”,再到后来的《冰冻星球》《水母危机》《奇迹之夏》,他自如地在科幻、奇幻...[详细]
-
《三体》解读:认为生存唾手可得,是人类失败的根源--理论评论
《三体》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小说讲述了文革期间一次偶然的星际通讯引发的三体世界对地球的入侵以及之后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三百多年的恩怨情仇。这本小说虽是科幻,却可能比起许多现实主义作品都...[详细]
-
“孪生智能”加速人与技术共生共振 --科幻
近日,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受邀参加2019传神者大会“驱动与赋能·孪生智能”分论坛,与在场嘉宾共同探讨语言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在新的信息时代,第二届传神者大会以“孪生觉醒”(Twinsl...[详细]
-
中国科幻文学走向大众的现状与展望--科幻
2019岁末将至,21世纪即将走过第二个10年。在这20年中,刘慈欣先生以一己之力,通过两部力作: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及由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成的院线电影,让中国科幻从边缘文类走向大众文化,...[详细]
-
关于月亮的三重中国想象:神话、文学及科幻--理论评论
主持语在中外文学史上,“自然”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书写对象。但在近现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这一对象的主体性或曰独立性却从未得以确立。姑且不论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的文学潮流,是如何在人定胜天的叙述中表达...[详细]
-
科幻写作中暴露的问题--科幻
我们与科幻的缘分,始于策划、承办“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今年“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参赛人数是16万人;其中95%的孩子写的是科幻,写科普的孩子非常少。当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科普作文对...[详细]
-
开拓“惊异感”的新资源--科幻
惊异感(senseofwonder)是理解科幻的关键密码。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便叫做《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这一份由雨果·根斯巴克创办的杂志,在有意无意间正好点明了科幻的核心要...[详细]
-
《独角兽》:科幻、秘符与哲思--科幻
庞贝的《独角兽》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既好看又耐看的小说文本,现实与科幻交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兼容,小长篇却有着大容量。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既得益于作者的奇妙构思和叙事策略,也有赖于作者的深度思考和隐喻呈...[详细]
-
重拾阅读科幻的快乐--科幻
读E伯爵的《异乡人》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欢愉。它轻松、诙谐、令人莞尔,同时在其根底处又有一种建立在强有力的自信之上的温和。类似的感受,我们在凡尔纳身上见到过,在美国科幻杂志的黄金年代见到过,甚至在上世...[详细]
-
波音737Max-8:现实就是未来--科幻
作为小说作者和戏剧编剧,我深感小说叙事与戏剧构作有时是有着微妙的互动,这种微妙的互动若为读者所读解,对于作者来说,便是一种可贵的报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写作的意义。《独角兽》是我2019年的长篇...[详细]
-
聚焦类型文学的“破壁”尝试--科幻
原标题:“类型文学,我是你的破壁机”这一期的《银河边缘》是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把“次元壁”的主题写在了封面上。往期的《银河边缘》虽然没有明着写出来,但“打破次元壁”确实是一直以来的追求,至少在我看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