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勇敢独行的吟唱者:池莉

发布时间:2012-01-07 来源于:工人日报 作者: 宋庄 点击数: 616次

吟唱的歌者

  12年前阅读《池莉文集》的感觉似乎不曾淡忘,那么酣畅淋漓,那么细腻感人;如今,书柜里的文集渐已陈旧,而每次阅读池莉,却仍然能带给心灵一次次震撼的冲击。

  虽然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信息,是积极向上的,但放下《所以》时,我还是感到了绝望。我成了主人公叶紫,跟着她一起开心,一起刻薄,一起掉眼泪。善良单纯的叶紫,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如何健康不被伤害地生存下去,不仅仅是她母亲所担忧的,也是每一个读者所牵挂的。同时也反映了池莉的一种担忧。只是她不仅仅担忧《所以》里的叶紫,她的担忧更为广阔和沉郁,面对我们的历史和现状,她为中国女性担忧。池莉说:“女性总是这么单纯和轻信,总是这么感性和认真,太容易受到损害了。女性永远都在寻找真爱,而真爱实在过于稀少,这是生活本身所存在的沉重主题。这个主题的永恒性与无解性,注定了它的辛酸和凄美,文学正是这种辛酸与凄美的不断吟唱,我喜欢这种吟唱。我喜欢一个女人在她内心需要的时刻,独自坐在藤椅里,阅读《所以》,长歌当哭。”

  她用《所以》作为眼睛,缓缓扫视了40年的社会状态,甚至背景中有更早的历史,比如中国的公私合营时期。她个人已经洞悉这部历史,已经没有多少困扰,而且心里已经比较明白世事。但是许多人还是有困扰的,还有许多人是无知的,尤其是更年轻的人。《所以》表现的便是大多数人的困扰。书名便体现了池莉的一个立场和姿态。面对几十年如此繁多的原因,所以我们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所以”这个词有一点玄虚,她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感受:怎么现在人都觉得惶惶的,慌慌的,急急的,乱乱的,那么不踏实呢?从这种感觉来说,玄虚的“所以”便是一种时代的客观的厚重。

  从早期的《烦恼人生》到新作《她的城》,池莉不但关注男性世界的审视,对女性世界也有格外深情的体会。《她的城》中,她以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对市民的世俗生活、市民的文化心理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相当的同情。池莉以平和而温情的笔触描写市民的日常生活,使她的小说文本显现出一种特有的亲切。池莉大概试图要告诉我们,女人可以没有爱情,却不能没有朋友。可是,每个女人都有一座城市,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秘密,再亲如姊妹的闺蜜,能真正走进去吗?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张莉:社会性别意识与百年女性文学谱系的生成

    二十多年前,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时,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女性文学作品是通用的研究方法。在当年,啃读各种泊来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时,内心里也时...[详细]

  • 《新中国女性文学史料与研究》:反映新中国女性文学风貌

    中国自古就有“女性文学”。始自《诗经》时代,女性作者的文学创作便显示出独有的灵性与情感深度;先秦至汉唐再至宋、元、明、清,女诗人们用笔墨抒...[详细]

  • 当代女性文学的本土化建设

    与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中的其他文学现象不同,女性文学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出现的。强调性别意识、性别立场和性别视角的理论主张与新时期...[详细]

  • 2022年度女性文学阅读报告(上)

    关键词:女性文学 临近妇女节,“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的书评团成员就2022年女性文学出版物写下阅读报告,从书单生成、整体观察、出版和创作...[详细]

  • 池莉:何玉茹小说读后

    收到何玉茹的短篇小说《他们的幸福生活》,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阅读口感非常丝滑。喜欢何玉茹的小说,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为什么?以前...[详细]

  • [美国]沃克《紫色》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已成为西方女性文学经典。小说在1982年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发表后的第二年囊括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详细]

  • 陈澜:池莉散文的“小”与“大”

    关键词:池莉 池莉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中外的,但实际上她的散文创作也很丰富。早在1995年,她就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真实的日子》,此后陆续推出《老武...[详细]

  • 临渊而上的功力,以及新的女性文学形象

    发在《北京文学》今年第6期上的《信使》,表面看,是用传统小说的形式讲述两个女人误会消除的故事,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典小说的样貌:草蛇灰线的埋伏、转折起伏的布局...[详细]

  • 池莉:抵达幸福的能力

    在池莉最新散文集《从容穿过喧嚣》中,她写琐碎生活中极易被忽略的美。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这是池莉一直身体力行,也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观点。尽管许久没有出散文集,并...[详细]

  • 池莉的《从容穿过喧嚣》:且修行,方能达此境

    池莉又出新著了,这次是一本散文,是她几年来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个人专栏写作的集结,其中一些篇什尽管平日已有拜读,但此次得以集中阅读,虽然封面做得有些“低幼”...[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