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蒲松龄——时代的忧愤者

发布时间:2010-03-24 来源于:龙的天空 作者: qiannian 点击数:

  时代与梦想

  明末清初是风起云涌的时代。

  明帝国的灭亡就像天崩地裂一般震撼着亡国臣民的心,长期纷争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蛮夷、反贼、汉奸在神州大地的肆虐让人们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接踵而来是天翻地覆的改朝换代以及不可避免的民族矛盾,伴随着大屠杀、大镇压,割发令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于汉人来说,除了肉体上的征服,还遭受精神上的折磨。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汉人的命运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汉人中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开始沉思、反省,试图寻找新的出路,其中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感受着国家和民族的困境,合作,逃避,还是反抗?面对非我族类的统治者,士大夫陷入两难的选择之中。清初三大思想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却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挑战自我的道路。

  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任何决定都是不容易的。

  然而,我们的目光总被时代的最激烈的冲突所吸引,那些最耀眼的光芒,最极端的言行,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仿佛构成了时代的全部,以致于我们疏忽了普通的、平凡的、细微的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人们。

  这些人口上总是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主体被淡忘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他们永远是沉默的、顺从的,屈服的。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泪有恨,有独立思想,他们也会呐喊,也会怒吼。尽管他们很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声音,但不可否认他们曾经真实的存在过。

  如果没有蒲松龄,我们可能就彻底遗忘了那个时代中一个落寞的群体。

  蒲松龄的经历和作品很难让我们想象他的时代背景,一个屡试不中的穷书生,一个狐仙鬼怪的聊斋故事,似乎适合任何一个平凡的年代。

  我们无法把蒲松龄和他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那个时代是如此的风云变幻,是如此的艰于呼吸视听。而蒲松龄呢,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其一生的努力竟然都放在了乡试上,闲暇之余写的也是神话传奇,真真仿佛生活在另外一个时空一般。

  蒲松龄心中真的没有满汉之争吗?他真的心甘情愿做大清的臣子吗?至少,从他的一生来看,确实是这样。

  把蒲松龄置身于其时代,他的平庸有一点点令我们失望了。

  可是,即算是再华丽的时代,也有无数平庸生活着的人们,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中的。任何时代,大部分的人总是在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生存而奋斗着,即使他们的人生宛如鸟儿划过天空一般不留下痕迹,但谁又能说他们活得渺小呢?

  事实上,比起清初的思想家,比起将军高官,比起清政府的合作者和反抗者们,蒲松龄更加让我们觉得亲切。我们所认识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是那么的高不可攀,或者难以想象,确实离我们这些平凡人的生活太遥远了。

  高考落榜,工作失业,事业失意,如蒲松龄一般奋斗过、争取过,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自负人才,却因为命运的安排,因为个性的耿直,遭受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些,在我们身边难道不是经常见到吗?

  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比比皆是,我们在历史上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然而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雄心啊。

  这个世界上,帝王将相,名人富豪,他们有的是代言人,惟有平凡之辈,谁能替我们说出心声来呢?

  当我们注视着蒲松龄,畅想着他的梦想,就宛如畅想着我们自己的梦想。在平行宇宙中,无数个不同命运的蒲松龄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面貌。

  那个高中进士的蒲松龄,已经是朝廷的重臣,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深得器重,在历史上也以名臣而让后人景仰。

  那个考取了举人的蒲松龄,总算混到了一官半职,在地方上颇有贤名,最后衣锦还乡。

  那个仅仅通过了乡试的蒲松龄,一生继续奋斗在科举之中,却也衣食无忧,自得其乐。

  那个如孔乙己一般的蒲松龄,如痴如醉的沉迷于中举的梦幻之中,疯疯癫癫消失在人海。

  那个百病缠身的蒲松龄,郁郁不得志,在贫困交加中黯然逝去。

  那个彻底断绝科举念头的蒲松龄,成为一名记帐先生,碌碌无为的过完了下半辈子。

  众多蒲松龄的影子晃动着,却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的梦想,蒲松龄的梦想,极限也不过是荣华富贵,衣食无忧,最多来个青史留名。而我们的现实,蒲松龄的现实,小康,或者温饱的过完这一辈子,也未必差到穷困潦倒。

  即使是我们梦想的极限,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非常的难。可是蒲松龄做到了。

  蒲松龄绝没想到自己的《聊斋志异》能够超越时代,能够成为经典、成为永恒、成为不朽。《聊斋志异》只不过是他闲暇之余的作品,虽然也耗费了不少心力,在他的心中,却远远比不上科举那么重要。只是因为无法施展抱负,才借写文章来直抒胸臆,聊以发泄。还能怎么样呢,文人既不敢举旗造反,也不能撒泼胡闹,除了写写再也没有别的本事了。

  然而这无心之举,却造就了小说大家。

  那个时代平庸的精英们,他们通过了乡试,考取了举人,高中了进士,掌握着国家大权,享受着高官厚禄,自鸣得意,自以为人生得意,莫过如此,令蒲松龄之辈羡慕不己。没曾想大浪淘沙,尘埃落定,虚名如烟花般逝去,精英们加起来的全部总和,也比不上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价值。

  天才和世界

  蒲松龄不是莫扎特那样的天才,也不是贝多芬那样的强者,他只是动乱时代下的希冀享受安定生活的平凡人。他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典型,一次又一次的乡试失败,让他愤懑、沮丧,但他又是那个时代的天才,自负学识不下于世间的读书人,却始终无法逾越乡试这看似简单的一关。

  内心的压抑、尊严的羞辱,沉重得喘不过气来。正是这种压抑和郁闷,才有了《聊斋志异》这本传世名作。

  如果,蒲松龄把毕生用于考乡试的精力花在小说上,成就会更大吗?却也未必,没有遭受过沉重的打击,没有愤懑郁结于心,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

  上帝对自己的宠儿,总是以世间人类想象不到的方式来厚爱。

  上帝剥夺了贝多芬的听力,贝多芬因此听到了上帝震耳欲聋的怒吼,上帝早早召唤了莫扎特的灵魂,却逼迫莫扎特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后世音乐家永世无法企及的经典。

  上帝毫不犹豫的把天才扔入烈火中,扔入炼狱中,让他的宠儿备受人间的折磨,这种折磨更体现在精神上,让他们失意受挫,让他们犹豫徘徊,让他们迷茫困惑,让他们痛不欲生。

  天才总是直觉的、敏锐的,他们拥有上帝的恩赐,他们对世间的真、善、美,对艺术的理解,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而相应的坏处是,他们对痛苦的感受也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欺骗、侮辱、蔑视、恐吓,是天才永远也不能接受的,普通人无法理解天才,天才也无法理解普通人。

  天才是清醒的,他们看透了尘世间的尔虞我诈,但又不得不做沉沦其中,被迫做自己最不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天才总是孤独的,痛苦的,寂寞的。天才最大的痛苦在于,他知道只要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财富、权势、安逸的生活,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只需要放弃自己无用的骄傲。

  人类很少能够经受这种痛苦,人类也很少能够拒绝这种诱惑。绝大多数的天才妥协了,也就消失在了茫茫历史之中。

  惟有极少数的天才,他们咬紧牙根,他们固执己见,他们不是爱上了痛苦,也不是并不向往尘世间的幸福,他们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总是尝试着妥协,只是每当在关键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叛逆而高贵的灵魂又占据了上风,轻易毁灭了他们长久以来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又失去了。

  蒲松龄多次乡试“违规”,大抵是这种倔强个性使然吧。

  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天才是永远无法妥协的,对他们来说,人生就是一场绝望的战斗,注定了失败,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幸福就在眼前,却无法伸出手来摘取。

  于是,不妥协的天才陷入了沉思。

  此刻,上帝一直冷冷注视着他们的眼睛,闪过一道异样的光芒。

  郁结于心,必宣泄于外。天才并没有白白的痛苦,痛得越深,痛得越久,所孕育的新生越不朽。

  蒲松龄,他没有贝多芬那样坚强和不屈的勇气,他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全身心的沉浸与投入,也没有罗曼罗兰那样拥有平静的力量,他没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博大精深和圣徒气质,他没有司马迁的独到眼光和豪迈气魄。

  平心而论,蒲松龄缺乏反抗的勇气,缺乏超越的力量,缺乏不凡的气质,他的科举屡试不中,他的穷困潦倒,比起曹雪芹的从天堂到地狱,比起司马迁的身受宫刑之苦之辱,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受刑流放和伴随一生的癫痫,实在算不了什么。

  他的经历,只不过是无数失败读书人的普通经历而已。然而他终于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世界,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那个时代,终于也发出了失败者的呐喊。

  聊斋,是蒲松龄创造的世界,也是他的桃花源,就像陶渊明一样,在人世间不能寻觅到的理想,只能通过自己来创造。

  那是个类似“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世界。

  我们现在想象到的画面:荒林古庙,黄昏暗夜,落魄的书生,善良的女鬼,调皮的狐女,豪爽的剑侠,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恶魔。这便是蒲松龄为我们创造的世界。

  与四大名著相比,蒲写的不是三国的恢宏历史,不是创造一个西游记那样庞大的神魔世界,也不是如滚雪球一般串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更不是精雕细琢勾勒出一个想象中的红楼梦。

  聊斋志异不是长篇小说,他没有试图搭建一个完整的宇宙,而是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来展现鬼狐的世界。他的世界是最平凡的,不是帝王将相,不是神魔鬼怪,不是豪门大院,不是江湖侠士,而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而是失意者才可能进入的世界。

  蒲松龄创造这个世界带给人类怎样的精神愉悦,很难评估。

  我们成年后才看到的《魔戒》,通过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矮人、精灵、巫师等种种形象渐渐在脑海中鲜活了起来,那个世界有理有序,有规律可寻,在思想中相当真实的存在着。

  每一个世界带来的都是真、善、美,给人类以力量和勇气。如果人生缺乏了这种精神享受,苟活下去未尝不可,但拥有了这种精神的享受,人生会更加有意义,思想的境界也会得到升华。

  聊斋,能够衍生出众多的情节和故事,能够给几百年后的我们带来美的感觉,让我们为之感动落泪,为之惊心动魄,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不朽了。

  创造总是西西弗斯的神话,把巨石推上山顶,巨石又瞬间出现在了山脚。人生就是为了战胜绝望的痛苦,永无止境的战斗。人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搏斗,但创造的欢乐却让我们不虚此生,这才是生存的意义,才是人生的价值。

  因为蒲松龄,我们才了解到那个时代失意文人的梦想,那是平凡的梦想,有股淡淡忧伤的味道,却也是昂扬的、自信的、积极的。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viewthread.php?tid=2413&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周洁茹小说集《美丽阁》:浮城沙画记

     作为一本有清晰空间标识度的小说集,《美丽阁》给我们呈现了庞大城市的无数地标——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巴甘餐厅、布鲁克林动物园、51区、拉古纳、洛芙特等...[详细]

  • 《无穷之夏》:“她只能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

    邹世奇是新晋小说作者,来自江苏南京。她的小说处女作《犹恐相逢是梦中》发表在《边疆文学》2018年第4期上,据说是她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写就。小说集《无穷之夏》收...[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近年创作的10部中短篇小说。邵丽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场《红楼梦》余孽大搜捕,隐隐响应着明万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忧郁的启悟(《〈红楼梦〉弥撒》)。1966年波赫士在乌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钱币,启...[详细]

  • 短篇小说的技、艺与“道”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是一篇在故事和细节、风格与技艺等方面达到平衡的优秀作品。画像是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小说以此展开:1944年,15岁的“我”跟随师...[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