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作家放弃小说
2011年,《马桥词典》在出版15年后,获得了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少功说,他这本获奖的小书当然不是真正的“词典”——虽然很多书店职员曾把它误列在工具书柜,甚至以为“马桥”是与“牛津”有意对偶和比拼的品牌。这本书只是一本小说,并不许诺永恒和普适的权威解释,无意冒充理论、史学、工具书。像其他文学作品,它对生活中各种现场、细节、差异、个别、另类、模糊性的守护,也许只是重申怀疑的权利,让人们的定见向真相的更多可能性开放。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学总是有一副多疑的面孔,或者说文学总是以非公共性方式来再造公共性,一再用新的粉碎以促成新的聚合,用新的茫然以引导新的明晰。这个过程大概永远难以完结——因此这也是我们不管多少次听到“文学将要灭亡”的预告,其实用不着过于担心文学的理由之一。
韩少功说,语言是生活之门。一张张门后面的“马桥”是一片无限纵深,需要我们小心地冒险深入。那么,“马桥”后面的韩少功是怎样的呢?
读书报:当前文学创作有什么问题吗?有人说文学正在日益边缘化,正在隐入危机,甚至已经死亡。
韩少功:全球化、都市化、精英化一来,作家们大多从以前各地域、各阶级、各行业的生活状态中连根拔起,其经验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大减弱,这是一个重大危机。流行意识形态给大家洗脑,好像大家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有共识了,对现实生活不再有“陌生化”的能力,不再有问题意识,又是一个重大危机。当然还有电子传媒的出现,深刻改变了文化生态,让很多作家不适应。比如一个精彩的段子,就是一段不错的文学,但这东西传来传去,经过了多手加工,那么该由谁署名?该给谁发稿酬?文学的产权制度是不是正在瓦解?一个有文学而无作家的“电子远古时代”是否正在到来?其实,在另一方面,当今人类又最感心灵无依,最需要文学来温暖和引导。所以我说文学不会死亡,只会变化。近期不可乐观,远期倒也无须悲观。
读书报:《一条胖鲤鱼》发表在1974年的《湘江文艺》第3期。当时是什么情况?这三十多年来您的写作好像一直比较顺利?
韩少功:那一年我还是知青,参加一个写作培训班,交一篇儿童文学的作业。从那时到现在都37年了,差不多是一场文学马拉松。好在我是慢跑,体力上还能扛住,没有退出得太早而已。
读书报:您的诗出版过吗?和芒克、北岛、徐晓他们的聚会,是一种怎样的氛围?
韩少功:我没写出过好诗,没有出版过,所以羡慕和崇拜诗人,而且一直认为好小说和好散文的灵魂都是诗。80年代初,我确实曾经掏钱去买了一堆油印版的《今天》,算是两肋插刀一下。与北岛他们就是这样认识的。先是打电话联系,然后约在某个汽车站见面,手里拿一本什么杂志,像地下党一样。
读书报:《月兰》发表后,《西望茅草地》《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暗示》等作品都引起一些争议,现在您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韩少功:争议是好事,让人兼听则明。我优点不多,但至少有一条优点是能听意见,哪怕你九句话不靠谱,我也不会回嘴,但只要你有一句说在点子上,我就会心里一动,紧盯不放。不过当年有些对《月兰》《西望茅草地》《爸爸爸》的批评,是政治上打棍子;有些对《马桥词典》的批评是泼脏水,不是泼冷水。这就不正常了。当然这也没什么。在中国这地面上生活,你得毛深皮厚,有抗打击能力。
读书报:在《马桥词典》中,您说,自己写了十多年的小说,但越来越不爱读小说,不爱编、写小说——当然是指那种情节性很强的小说。我觉得这和张承志非常相像。十六年前,张承志说自己已经不具备充分的才能去写小说了,对故事的营造,愈发觉得缺少兴致也缺乏才思。当然,他也说过小说是一种堕落的形式。你们二人,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段出现对小说大致相同的看法?
韩少功:现代小说这种形式有了几百年历史,成熟了,丰满了,但也有些机能老化,甚至像唐诗宋词一样,会有作者和读者的审美疲劳。小说外部的技术条件和文化环境也在变化,如同美术的发展,在纸张和文学出现以后,绘画的故事性功能,像宗教画和宫廷画的那种,就会自动减弱;再遇到后来的摄影,肖像画和风景画也必然退潮。眼下各种现代传媒高度发达,小说最擅长的细节和叙事,早已被其他媒体分享甚至接管。微博不能表现细节吗?电视剧不能叙事吗?……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敏感的小说家都不能不琢磨文体的变革,不能不对自己的工作多打几个问号。你不妨想像一下摄影出现时画家们怎么想……就是这意思。
读书报:不同的是,您还能写小说,他目前的状况似乎是彻底放弃了。有一些优秀的作家,由小说转向散文,有人将其归结为底蕴不够,想像力下降等各种原因,您怎么看?
韩少功:张承志是个心里有大事的作家,精神性很强,对小说这种世俗化、个人化和单线叙事的文体不满意,觉得不顺手,应该说不足为奇。鲁迅较早放弃了小说,肯定有其深刻的原因。钱钟书能写小说而弃写小说,大概也与才华无关,只能说他另有志向。至于“底蕴”和“想像力”,眼下中年以上的作家基本上都有透支、甚至严重透支现象。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大话?有些新作,只是维持作者一种表面的规模和数量,常常是水多血少的那种。在这方面,我也有危机感,对自己不满意。
读书报:在创作上,您是否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韩少功:写不动,写不好,是常有的事呵。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技术层面的,最笼统地说,一是经验资源,二是文化资源,构成了作家的两大克星。有人说,中国人经历了很多曲折动荡,经验资源从来不缺。其实这也不对。如果没有适当的文化资源配置,就像好风景碰上了烂胶片,碰上了白内障,也会变成烂风景或者假风景。这就是对自我经验的误读和误用。我的意思是,中国作家千万不能吹牛,即便你打过仗、坐过牢、下过乡、失过恋,也不一定是经验资源的富翁。倒是应该经常警惕一下:自己的经验记忆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被流行偏见悄悄篡改了?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假货?……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最大的瓶颈还是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无知。 (编辑:moyuzhai)
韩少功《人生忽然》:呈现时代记忆与命运思考
韩少功先生的新著《人生忽然》,与他的长篇散文《山南水北》艺术地记录自然与民间的生态关怀不同,《人生忽然》更侧重于跨界之下的时代记忆与命运思考。...[详细]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韩少功《长岭记》: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
关键词:《长岭记》 韩少功 杨厚均:韩少功的“新作”《长岭记》发表于2021年第2期的《芙蓉》杂志。文首,韩少功对其将这些50年前的日记整理发表的...[详细]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韩少功:加工提炼文学的中国经验
2017年07月05日09: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宋庄如果把文坛比作武林,韩少功属于“高手”。这种高,不止是写作技巧的高,也不以作品数量取胜,而是思想和笔力...[详细]
横沟正史
横沟正史(1902-1981),日本推理文坛泰斗,与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1948年凭《本阵杀人事件》获得第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跃成为超...[详细]
无罪:下一部书计划写现实类作品
Q:您选择踏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的初心是什么?笔名背后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吗?无罪:初心就是为了兴趣,最初喜欢看书,后来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写啊,就开始了创作。笔名最初想...[详细]
推理小说评论谈
一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楼星吟
楼星吟,真名:谢雅娜。
广东河源市连平县人,现是阅文集团云起书院大神作家。
擅写古代言情小说,创作字数过千万。...[详细]
丛林狼
笔名丛林狼,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八届网络作家班学院,阅文集团创世中文网大神约作家,获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