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研究越深入,离小说家就越远

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于:未知 作者: 不知 点击数: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的语言曾经感动过一个时代。

  曾经的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作家马原“小说家”的身份渐渐已被淡忘。网络上“现在有谁还记得马原”的帖子,是一种感伤亦或怀念,已经与他无关。如今,马原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再次推出他的新书《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这是他担任同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以后的第七本书,也是他的“告别演出”。因为从此之后,马原的教学生涯将划上一个句号。

  “我没有愧对生命当中曾为人师的经历,十年的教师生涯,我认真备课,两节课90分钟,我需要两三天来备课。所以这两本书是一点都不掺水的劳动,是我生命的记录。”马原说。他善待并尊重自己热爱的事业,包括写作,包括教学。

  读书报:现在回过头来看“先锋作家”的称号,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马原:在那个年代能是“先锋作家”,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作为作家,我不给自己定义,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那是批评家、文学史家们的事。先锋作家们率先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在此之前文学的主要问题是“写什么”。

  读书报:当时从写作的巅峰回到校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马原:那时小说家就是明星,虽然只是偶尔在杂志上会有小照片,走在路上也常常会被人拦住问:你是不是马原?好的小说家像50年代的劳模一样,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到了80年代末出现了转折点。我的直观,在1989年之前的五六年时间里,公众都在谈文学;在此之后,全社会都觉得文学很虚妄,文学的荣耀突然灰飞烟灭。如果再谈文学会觉得奇怪:这几个人居然在谈文学?

  我把写小说当做自己的生命方式,希望读者看的时候像我写时那么认真。我全力以赴倾注的劳动被别人轻视,我就不再继续写了。我不能忍受我投入全部心血的事情被别人忽视。写作不是孤芳自赏,写完把自己感动得不行,哪怕有一个读者也写……如果得不到我看重的人群的尊重,我就坚决不写。我不是为写小说来到这世上,我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比如旅行,比如教学。

  读书报:同济大学中文系是从您这里开始恢复的,此前中断了多久?您在大学里都开了哪些课程?

  马原:在同济大学百年纪念册里,我的上一任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郭绍虞。1949年同济大学中文系与复旦大学合并,1994年,同济大学再度建立文化艺术系,2003年,更名为中文系。我开了很多课,导演、编剧,最多的是《阅读大师》,其实就是名著解析,大致是故事构成式、叙述方法论和小说技法综合到一起。我的课在教授眼里学术性不太强,可能在读者这里也不是学术味十足,我的课有点像散文。内容侧重点不在当代小说,在名著。我不做浪里淘金的事,我只读“真金白银”。我的讲稿经过学生录音整理,出了七八本书,包括《阅读大师》和《新阅读大师》共有50万字,还有《中国作家梦》、《细读经典》等。贾平凹选编的《影响我的32篇美文》,把我关于海明威的讲稿收进去了。别人的散文都是写出来的的,只有我是“说出来”的。《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结束。以后可能要考虑退休的问题。

  读书报:您研究了那么多名著,对写作应该很有帮助,为什么反而不写了?

  马原:“好赌不好色,好色不好赌”。研究分析名著,越来越耽于理性,感性完全被破坏了。我做小说家时,是感性的,当教授时,又是职业理性,对写小说没有任何帮助,不是说研究一百个作家就成为好作家。相反,研究越深入,离小说家就越远。

  读书报:但是也有评论和写作结合得很好的作家,比如萨特。

  马原:萨特是一流评论家,但只能算三流小说家,加缪的评论和小说都是一流的,但这样的人整个地球也就那么一两个。

  读书报:您连续担任了七届华语传媒大奖的终评,对当下小说做何评价?

  马原:最近七八年的时间,每年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被拉到文坛,对小说现状有一定的涉猎。入围的作家里,真有特别好读的作家,像慕容雪村、北村的作品,又好读,写的又漂亮。这是特别大的变化,那些有很强的市场化取向的作品,也出了相当多的精品。

  我是个博览群书的人,我读了那么多小说,发现今天的小说阅读出了问题,传统阅读被拒绝,新的看不到。贾平凹的《废都》十几年前出来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称《废都》是伟大的小说之一,古往今来见不到一本书把无聊写得像《废都》那么好。余华的《兄弟》出来时,一些朋友把《兄弟》说得一无是处,我当时特别气愤。余华的作品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么大的辐射,反而成了狗屎。

  在我的心目中,小说应该是跨界的,古典名著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红字》、《骑鹅旅行记》、《夜航》、《小王子》,二三十年前我就写文章提到,这些书对我产生过好的影响,我说这些时大家不以为然,今天《小王子》变成了畅销书。好书在阅读上是跨阶层的。光评论好,那只是圈子里的看法。“圈子”是特别狭窄的眼光。对文学的看法,有关社会学的立场,不是圈子的立场。我不是说评论不好,我更看重社会的反馈。纯粹的文学批评,近十年来视野特别窄,从抱残守缺的意义上说,传统小说阅读发生了巨大的障碍,被摒弃在新的时代,现在《兄弟》累积销售近百万册,能把阅读出现的障碍踢碎、敲开,是了不起的事情。

  读书报:您读的最多的书是什么?

  马原:《红字》。读了20遍不止。几十年我一直在读《永别了,武器》。要想当小说家,一定要读这两本书,一定有大的长进。

  读书报:您把“编剧”称为是一个“有意思的身份”,都有哪些作品?您对编剧这个行当怎么看?

  马原:编剧作为一个行业越来越前景无限,小说家越来越不是个生计行当,更像是业余爱好。编剧不是,就是职业编剧。我写了很多剧本,都没拍出来,剧本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我写了几个剧本,拍过《许多种声音—中国文学梦》,我的小说《死亡的诗意》和《游神》合在一起改编了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女孩在藏区烧死于一间小木屋的故事,这是当时我在西藏时的一件真事。扎西达娃是电影男一号,后期制作都完成了,却刀枪入库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聂姆佐娃《外祖母》

    《外祖母》成书于聂姆佐娃失去爱子、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时期。它是一部对“童年的天堂”的回忆录,是作者“为了安慰自己背上的灵魂”而创作出来的。聂姆佐娃的童年...[详细]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安吉堡的磨工》属于社会小说。作家以从“第一天”到“第五天”的五天时间为题,把错综复杂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巧妙地编排融和起来。整部作品看似松散,实则集中...[详细]

  • 王梓均《重生野性时代》

    宋维扬重生回到1993年,带着满肚子的来自未来的商业知识,回到老爸进监狱,企业即将破产,偷渡去香港,在全民下海经商的档口,利用知识骗取第一桶金,盘活企业,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详细]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袁甲平《宗明女儿》叙述的魅力与自信

    袁甲平的《宗明女儿》是一篇部可以慢慢咀嚼的中篇小说。...[详细]

  • 烽火戏诸侯:构建“雪中行”的小说世界

    有小人物的江湖梦,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有令人向往的侠气和风骨,有少年不走寻常路的可贵勇气……这就是《雪中悍刀行》,他的作者是知名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