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越深入,离小说家就越远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的语言曾经感动过一个时代。
曾经的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作家马原“小说家”的身份渐渐已被淡忘。网络上“现在有谁还记得马原”的帖子,是一种感伤亦或怀念,已经与他无关。如今,马原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再次推出他的新书《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这是他担任同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以后的第七本书,也是他的“告别演出”。因为从此之后,马原的教学生涯将划上一个句号。
“我没有愧对生命当中曾为人师的经历,十年的教师生涯,我认真备课,两节课90分钟,我需要两三天来备课。所以这两本书是一点都不掺水的劳动,是我生命的记录。”马原说。他善待并尊重自己热爱的事业,包括写作,包括教学。
读书报:现在回过头来看“先锋作家”的称号,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马原:在那个年代能是“先锋作家”,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作为作家,我不给自己定义,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那是批评家、文学史家们的事。先锋作家们率先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在此之前文学的主要问题是“写什么”。
读书报:当时从写作的巅峰回到校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马原:那时小说家就是明星,虽然只是偶尔在杂志上会有小照片,走在路上也常常会被人拦住问:你是不是马原?好的小说家像50年代的劳模一样,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到了80年代末出现了转折点。我的直观,在1989年之前的五六年时间里,公众都在谈文学;在此之后,全社会都觉得文学很虚妄,文学的荣耀突然灰飞烟灭。如果再谈文学会觉得奇怪:这几个人居然在谈文学?
我把写小说当做自己的生命方式,希望读者看的时候像我写时那么认真。我全力以赴倾注的劳动被别人轻视,我就不再继续写了。我不能忍受我投入全部心血的事情被别人忽视。写作不是孤芳自赏,写完把自己感动得不行,哪怕有一个读者也写……如果得不到我看重的人群的尊重,我就坚决不写。我不是为写小说来到这世上,我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比如旅行,比如教学。
读书报:同济大学中文系是从您这里开始恢复的,此前中断了多久?您在大学里都开了哪些课程?
马原:在同济大学百年纪念册里,我的上一任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郭绍虞。1949年同济大学中文系与复旦大学合并,1994年,同济大学再度建立文化艺术系,2003年,更名为中文系。我开了很多课,导演、编剧,最多的是《阅读大师》,其实就是名著解析,大致是故事构成式、叙述方法论和小说技法综合到一起。我的课在教授眼里学术性不太强,可能在读者这里也不是学术味十足,我的课有点像散文。内容侧重点不在当代小说,在名著。我不做浪里淘金的事,我只读“真金白银”。我的讲稿经过学生录音整理,出了七八本书,包括《阅读大师》和《新阅读大师》共有50万字,还有《中国作家梦》、《细读经典》等。贾平凹选编的《影响我的32篇美文》,把我关于海明威的讲稿收进去了。别人的散文都是写出来的的,只有我是“说出来”的。《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结束。以后可能要考虑退休的问题。
读书报:您研究了那么多名著,对写作应该很有帮助,为什么反而不写了?
马原:“好赌不好色,好色不好赌”。研究分析名著,越来越耽于理性,感性完全被破坏了。我做小说家时,是感性的,当教授时,又是职业理性,对写小说没有任何帮助,不是说研究一百个作家就成为好作家。相反,研究越深入,离小说家就越远。
读书报:但是也有评论和写作结合得很好的作家,比如萨特。
马原:萨特是一流评论家,但只能算三流小说家,加缪的评论和小说都是一流的,但这样的人整个地球也就那么一两个。
读书报:您连续担任了七届华语传媒大奖的终评,对当下小说做何评价?
马原:最近七八年的时间,每年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被拉到文坛,对小说现状有一定的涉猎。入围的作家里,真有特别好读的作家,像慕容雪村、北村的作品,又好读,写的又漂亮。这是特别大的变化,那些有很强的市场化取向的作品,也出了相当多的精品。
我是个博览群书的人,我读了那么多小说,发现今天的小说阅读出了问题,传统阅读被拒绝,新的看不到。贾平凹的《废都》十几年前出来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称《废都》是伟大的小说之一,古往今来见不到一本书把无聊写得像《废都》那么好。余华的《兄弟》出来时,一些朋友把《兄弟》说得一无是处,我当时特别气愤。余华的作品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么大的辐射,反而成了狗屎。
在我的心目中,小说应该是跨界的,古典名著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红字》、《骑鹅旅行记》、《夜航》、《小王子》,二三十年前我就写文章提到,这些书对我产生过好的影响,我说这些时大家不以为然,今天《小王子》变成了畅销书。好书在阅读上是跨阶层的。光评论好,那只是圈子里的看法。“圈子”是特别狭窄的眼光。对文学的看法,有关社会学的立场,不是圈子的立场。我不是说评论不好,我更看重社会的反馈。纯粹的文学批评,近十年来视野特别窄,从抱残守缺的意义上说,传统小说阅读发生了巨大的障碍,被摒弃在新的时代,现在《兄弟》累积销售近百万册,能把阅读出现的障碍踢碎、敲开,是了不起的事情。
读书报:您读的最多的书是什么?
马原:《红字》。读了20遍不止。几十年我一直在读《永别了,武器》。要想当小说家,一定要读这两本书,一定有大的长进。
读书报:您把“编剧”称为是一个“有意思的身份”,都有哪些作品?您对编剧这个行当怎么看?
马原:编剧作为一个行业越来越前景无限,小说家越来越不是个生计行当,更像是业余爱好。编剧不是,就是职业编剧。我写了很多剧本,都没拍出来,剧本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我写了几个剧本,拍过《许多种声音—中国文学梦》,我的小说《死亡的诗意》和《游神》合在一起改编了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女孩在藏区烧死于一间小木屋的故事,这是当时我在西藏时的一件真事。扎西达娃是电影男一号,后期制作都完成了,却刀枪入库了。 (编辑:moyuzhai)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平行时空的可能与暗经验——关于李宏伟小说
写作对于每位写作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读李宏伟小说时我想到,这位小说家所致力于构建的,也许是我们时代的平行时空,这个平行时空里的人们和我们相近,但也与我们不同,那里的...[详细]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的“反言情”主题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虽有“言情”之名,却始终存在着“反言情”的主题与 书写络脉。从历史同人到清穿、宫斗、宅斗,这一类型演变过程也是“反言情”趋势越 来越突显的过...[详细]
网络侦探推理小说创作迎来新风口
侦探推理小说、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可以说是纸质图书时代最重要的几种通俗文学类型。而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之后,言情小说除了原本的都市、校园等传统题材之外,还衍生出...[详细]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跳出“虚焦”书写,真实城市在网络小说中凸显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网络文学成长于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网络文学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数字河流,悄然成为连...[详细]
番茄小说巅峰榜的文化价值:从数据参考到大众文艺的提升
2023年10月起,网络文学平台“番茄小说”app中,出现一个全新板块“巅峰榜”。为站内作品设榜排行是各大文学网站的常规做法,也是让需求参差的读者尽快找到感兴趣的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