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一些思考
在我们日常业余的“精神生活”中,小说恐怕是一种群众 性最强的食粮。尽管现在有电影和电视之类的群众性传播媒 介给我们提供许多有趣,甚至感人的故事,但它们不能代替小 说,因为它们的局限性很大:没有电和一定的机械设备及场 所,多好的故事也没有办法使人欣赏。相反,一本小说可以 随时带在身边,坐电车时、工间休息时、晚间入睡前、乘凉 时,都可以看,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看——而且这种情况还不 少.十多年前意大利的名小说家亚尔贝托•莫拉维亚在他编 的一本名为《辩论》的刊物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小说的危机” 的讨论,认为现在传播媒介如此发达,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 式已经到了末日。对这场辩论我曾跟踪了好几期,结果一无 所得,小说仍然是各国出版物中的支柱,它继续有读者,有 广大的市场。莫拉维亚本人也仍继续写他的小说,而且还不 断有所创新,熔寓言和超现实主义于一炉,自成一家。
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孩子一开始学话就喜欢听故事. 小说一般一都有情节,有故事,还有波澜起伏的感情渲染.读的 人一进入书中就很难拔得出来一一如果小说写得好的话,有 时陷得很深,甚至忘记了自己,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或“拍案惊奇”起来。当然现代的小说不一定如此’它往往使人保持 冷静,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用清醒的头脑去思索小说中 所描述的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还得想办法把读者引进 书中去,也只有这样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为读小说是自 愿的,不象作为学习材料的政治文件,非读不可。一篇小说如 果没有吸引力,干巴巴的,不管它的主题思想是多么高超, 恐怕不一定会有人读。现代人的文化水平高了,知识多了, 眼界宽了,作者也是一样。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因而也强 了,复杂化了,按照常规写小说一"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文艺 作品,甚至象建筑之类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要 求,作家们自己也不愿意这样作。于是标新立异,各自创新, 因而流派风格也特别多起来,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个局面就已经出现,现在尤其是如 此.这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 不是什么个人的力量可以推动它或阻止它的。
当然,这只是就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而言,任何作品都 不能离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它要感人也还必须有激情,-有理想!也就是说,除了真实、艺术地反映生活之外,它还应 有比较高超的“主题思想” ——我们一般所谓的“史诗般的作 品”大概不外乎此吧。在现代作品中“主题思想”不一定明显 地表现出来——如果明显地表现出来,读者可能认为作者在 对他说教,而现代读者的自尊心又特强,他甚至还会认为作 者是在侮辱他的智力,对他搞宣传而产生反感,结果根本不 看作者写的书,不管他在书中写了多少豪言壮语,描绘出了多么高大的形象。所以一个作者,要想把他的思想渗入到读 者的心灵中去,还得用潜移默化的办法。传统的作法是把故 事写好,使它具有欣赏的价值。但是现代作家却有更多的办 法。现代的读者也不满足于传统方式,他们也在追求新鲜的 东西。象住房子一样,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放床、放家具 和电器设备,再加之室内空气流通,本来就可以使人满足了, 至于房子是长方形还是四方形,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 现代的人偏偏不这样想,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长方形或四方 形,建筑师为了满足他们的不断变化的欣赏趣味,也标新立 异,设计出了各色各样的风格,形式,现代建筑风格出现竞 相争异的局面。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步,这种追求创新的 精神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吧。
但是文艺作品,如这里所谈的小说,不管它的表现形式和 写作方式是怎样翻新,总不能离开它这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 特点和功用,否则它只不过是单纯技巧的运用而不是文学创 作。关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性质,过去日本的小说家菊池宽 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小说是人生的活史地。”这个定义是他 写了一生小说所得到的结论。他所谓的“活史地”是广义的“历 史”和"地理”,也就是人生。这有一定的道理。至于写小说的人 一一也就是作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名言,即他是“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们的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中,我们实际所 遵循的原则则是"政治第一性,艺术第二性”。上述的这些说 法都是无可争辩的道理,大家都接受。
(编辑:moyuzhai)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平行时空的可能与暗经验——关于李宏伟小说
写作对于每位写作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读李宏伟小说时我想到,这位小说家所致力于构建的,也许是我们时代的平行时空,这个平行时空里的人们和我们相近,但也与我们不同,那里的...[详细]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的“反言情”主题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虽有“言情”之名,却始终存在着“反言情”的主题与 书写络脉。从历史同人到清穿、宫斗、宅斗,这一类型演变过程也是“反言情”趋势越 来越突显的过...[详细]
网络侦探推理小说创作迎来新风口
侦探推理小说、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可以说是纸质图书时代最重要的几种通俗文学类型。而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之后,言情小说除了原本的都市、校园等传统题材之外,还衍生出...[详细]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跳出“虚焦”书写,真实城市在网络小说中凸显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网络文学成长于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网络文学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数字河流,悄然成为连...[详细]
番茄小说巅峰榜的文化价值:从数据参考到大众文艺的提升
2023年10月起,网络文学平台“番茄小说”app中,出现一个全新板块“巅峰榜”。为站内作品设榜排行是各大文学网站的常规做法,也是让需求参差的读者尽快找到感兴趣的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