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骆宾基《边陲线上》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319次

  《边陲线上》是骆宾基的处女作,也是骆宾基的成名作。它是骆宾基把文艺作为为民族主义革命斗争服务的一个具体例证。骆宾基的创作风格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

  小说主要讲述爱国青年刘强参加大森林中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气息极浓。小说描写一支由不同阶层的人组合而成的抗日军队,从而展现了东北人民走向抗日道路中不同的心理状态。它把东北边陲的苍凉与民风的强悍,通过一系列原始而又震撼人心的事件表现出来,人物命运曲折离奇,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写这小说的时候,是三次从满洲逃亡到祖国的一九三五年夏天。当时,并没有想能长久居住下,只不过打算带点‘自由空气’回去给浴在血池里的人们,呼吸呼吸……”

  1936年10月,《边陲线上》即将收尾,却传来鲁迅逝世的噩耗。骆宾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气致信茅盾,茅盾接连三次推荐。

  1937年5月,上海天马书店准备出版,但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焚毁,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再次回到茅盾手中,直到1939年11月。经茅盾第四次推荐,《边陲线上》终于在巴金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与读者见了面。

  骆宾基在上海写作《边陲线上》十分艰苦,他讲述了当时的创作过程:“南方的酷暑是叫人坐不住椅子,躺不住床铺的,然而在沪西汶林路一间房子里终 于度过了三个月零几天的孤寂而闷热的生活。夜间约莫十点多钟,窗外就有凉风扑来了。弄堂里照例有人砰砰敲门,不知是电影院的售票员还是酒座咖啡馆一类的侍 者,他每夜定时归来,闹一顿。我必被惊醒,立即揉揉眼,扭亮灯,开始写作,一直到灯光减淡,玻璃窗发白,弄堂里有人扫道或刷马桶声时,掷下笔,通通气,才 上床睡去。”

  《边陲线上》的出现,标志着骆宾基文学生涯的开始。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吕彦霖:“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经济问题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十四行集·我们准备着》2015年,初次在“豆瓣...[详细]

  • 代际视野中的“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

    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这两个以地方性为表征的文学创作潮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事件性”存在,甚至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详细]

  • 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让人类文明穿越星际

    卧牛真人以玄幻写作进入“大神”行列,如《魔记之笑笑笑》《血国》《天元突破》《末日升龙》《妖魔军火商》等,而令卧牛真人名号响彻网文界的则是他的“科幻三部曲”...[详细]

  • 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黑龙江作家

    2019年初冬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德威、王尧、张学昕、季进、宋伟杰、黄平、班宇等嘉...[详细]

  • 历史与肉身的十字路口——《不老》论

    孔燕妮作为《不老》的中心主人公,在小说中是耀眼夺目的,她就像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那样不可规范。奥兰多一层层退掉性别的负累,轻盈地穿梭在人类历史的滔滔可能性中,孔...[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