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我的生存质量》 “亲人们”的官场
女作家邵丽曾经红火地入围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被人误读为“官场小说”。这部作品虽然写官场上的事,却没有构陷,腐败,阴招,你争我斗,主人公苦恼、徘徊,被生活裹挟,却充溢着人性的温情。主人公在官途上越光鲜,他生活的底色越暗淡、反省的意识越浓厚,生活质量问题越突出。是“我”看到的官场。《我的生存质量》依然是官场,却是我“亲人们”的官场,两代人在官场上沉浮起落,内省中盘根错节,生存中翻云覆雨,亲人们愁肠百结。站在权力之外看我们的生存质量,繁华浮云过后的人生追问。
《我的生存质量》是一部以随笔式叙述为基本叙述方式的小说,这种方式给人新鲜感甚至亲密感,写起来很见功力,邵丽大胆地运用了这种叙述方式,而且运用的很成功,同时文章的气质和神采也吸引读者,这是一本作家应该读的书,这更是有志于写作的人应该做的阅读功课。
对婚姻、家庭、政治、社会的另类解读,构成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风格,使我们在经历作者情感流变的过程之中,陷入深深地思考。也许我们的精神收获,总是要来自于苦难,当“某一天,周围的一切依然如故,所有的人都在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生活,只有你从生活的链条上突然滑落了,坠入一个你认为永远不会落入的境地”的时候,我们才能彻悟吗?这样的拷问在作品里俯拾皆是,而只有我们品读到“经见了这么多,还有什么疙瘩没解开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值得珍惜的话,那你至少应该懂得,你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正好—刚刚好,享你该享的,受你该受的,不多不少。所有的执着都是为了放弃,所有的放弃都是因为曾经太执着。得到了,只是给你一个失去的机会;失去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有意义—就像许多事情一样,只有失去了,你才知道曾经拥有过。我们永远不能准确地预知自己的将来,但对过去的日子总该知足吧!难道我们握在手里的生命,还不够甜吗”的时候,才会豁然开释,彻底理解作者对苦难的抚摸担当吧!
评论家孟繁华认为,作者从外部世界转向了自己的内心生活,小说以“我”突然遭遇生活的变故为主线,牵连出“我”与敬川、父亲母亲、公公婆婆等人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敬川出事后,“我”所经历的世间之恶并没有让“我”充满仇恨,而是深深的反思和自我救赎,它使小说洋溢着一股中和刚正之气。
《我的生存质量》内容简介:
来自底层的王祈隆,通过发愤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分配进了城。他心高志远,却过着落寞孤寂的日子。他阴差阳错结了婚,情感生活当然说不上有质量。偶然机会,他走上了为官之道,晋升至市长,艳遇也不断,而情感的质量问题却阴云密布在它的仕途。追求、挣扎、彷徨,内心中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何日能被纯净的阳光照拂?
《我的生存质量》经典语录:
1、所谓命运,无非是这样一种东西:除了死亡的结果是你预知的,其他的一切,在没有发生之前,你都无法知晓,甚至一点先兆和口信都没有,但又必须硬着头皮去经历它。
2、对于苦难,我们好像理解为就是悲哀,姿态比苦难本身还低,我们被苦难压迫着,根本无法超越它。我们靠描摹苦难的细节煽情。这不能显示我们的悲悯,充其量只是可怜,因为真正的悲悯要有足够的尊严——不管是悲悯者本人还是被关注的人。
3、经历了这么多,还有什么疙瘩没解开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值得珍惜的话,那你至少应该懂得,你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正好——刚刚好,享你该享的,受你该受的,不多不少。所有的执着都是为了放弃,所有的放弃都是因为曾经太执着。得到了,只是给你一个失去的机会;失去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有意义——就像许多事情一样,只有失去了,你才知道曾经拥有过。
节选:
一个女作家的逃逸之路,在很多年前伍尔夫就设想出来了,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为了表现出坚强不屈、始终与男性主义抗争的精神,提出双性同体论。如果仅从精神的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她的很多观点是对的。但如果从社会和家庭的层面来讨论,我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姿态,而不能成为一种生活立场和原则。
敬川出事之后,我才对婚姻、家庭有了全新的认识。事实上,谁都不可能成为家庭的一半。对于一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夫妻双方,男或者女,都意味着全部。
我“出逃”的那个下午,大概是三四点钟的光景。天气几乎是霎时恶变,电闪雷鸣,风强烈得差不多能把一个人吹跑。站在窗口往下看,狂风把落在地上的暴雨吹得摆来摆去,像枪口下的难民一样四散奔逃。楼下的整个街道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但是,我去意已决,不想在屋子里多待一分钟。我已经很难系统地思索了。弗里德曼说,这世界是平的。可对于此刻的我来说,这世界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它是窄的。
它漆黑一片。
事实上,我一刻也不能静下来。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我要去的地方,总有我能去的地方——它一定不是现在这个地方。
什么行李都没带,我背着一个小包就出了门。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样的天气平常在屋子里我都会害怕,但现在我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我撑着一把伞,独自扑向风雨里。淡绿色的雨伞漂浮在狂风暴雨中,很干静,也很孤独,那是像我此刻的心情一样极其脆弱的颜色。
专业书评
李静宜:据我所知的,几乎所有认识邵丽的朋友及不认识的读者,都被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耀了一下眼。正如开篇给予我们的概念,置身纷繁浩瀚的人世生活场间,面对曲折幽微复杂的人情人际纠葛,又有哪一个,不曾是满怀委屈和辛酸?仿佛感恩可以超度苦涩的灵魂。跃上了人生一个新的境界,邵丽满怀慈悲之心,重新审视生活,看待家人、父辈、朋友和生活的厄运。邵丽以过来者的心态,以对生活的通透和感悟,以对周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及读者给予温暖的感恩之心,将其实可称得上是苦涩的生活,以锦绣之笔,细细裹了一层糖衣,抹上一层因知足而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软软的蜜汁。这生活,倏忽仿佛也被镀了一层金,其耀眼的金密之光,感动了作者自己,也感动了朋友和读者。因理解,使人物变得可爱;因懂得,使生活变得甜蜜;因忏悔,使心灵变得高贵。文字本身的赐予,不会使文字变得高大;生活给予的厚重馈赠,使文字有了光芒。《我的生存质量》是邵丽经过了严峻生活的摔打,淬炼出的文字;是小女儿的柔弱情怀,被生活撕扯了后,生长出的大气概;是对生活的变故,百思不得其解之中,产生的通透。如此的《我的生存质量》,给了邵丽一个让人惊喜的果实,使邵丽的创作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家鱼禾:对婚姻、家庭、政治、社会的另类解读,构成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风格,使我们在经历作者情感流变的过程之中,陷入深深地思考。也许我们的精神收获,总是要来自于苦难,当“某一天,周围的一切依然如故,所有的人都在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生活,只有你从生活的链条上突然滑落了,坠入一个你认为永远不会落入的境地”的时候,我们才能彻悟吗?这样的拷问在作品里俯拾皆是,而只有我们品读到“经见了这么多,还有什么疙瘩没解开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值得珍惜的话,那你至少应该懂得,你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正好——刚刚好,享你该享的,受你该受的,不多不少。所有的执着都是为了放弃,所有的放弃都是因为曾经太执着。得到了,只是给你一个失去的机会;失去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有意义——就像许多事情一样,只有失去了,你才知道曾经拥有过。我们永远不能准确地预知自己的将来,但对过去的日子总该知足吧!难道我们握在手里的生命,还不够甜吗”的时候,才会豁然开释,彻底理解作者对苦难的抚摸担当吧!
名人推荐
评论家孟繁华:这是一部温润如玉苍茫如海的小说。不同的爱情是不同时代文化和情感生活的写照,在小说中既是一种检视也是一种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才能看清楚这个时代,这也就是生命追问的“价值”之所在。“我”所经历的世间之恶并没有让“我”充满仇恨,而是深深的反思和自我救赎,得它使小说洋溢着一股中和刚正之气,读来常常令人掩卷深思。
散文家冯杰:一部难得的《沉思录》,它的叙述可以看做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激流中的一次精神之旅。所有的历史都不是时空的密集堆砌,而是文化一鳞半爪的惊鸿一瞥,这恰恰是最值得作家追索的精神内核。
评论家孙荪:邵丽找到了一个宣泄思想积郁和倾诉长期生活积累的叙事载体,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灾难给予的馈赠。它不是借机发泄,而是面对灾难时的情深意切和痛定之思。山满海溢,纷至沓来,自然而然凝结成金声玉振的思想硕果和文学群像。
张宇:《我的生存质量》是邵丽从客观描写别人转向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品。这是一种艺术认知和追求的升华,给人亲切和真实感,使阅读者听到作家的呼吸,体会到作家叙述的温度和声音。这种平和的叙述姿态是对阅读的一种尊重。
网络推荐语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女人以及围绕这个女人展开的爱与哀愁的故事。其实应该说,她讲述的是一个生命河流。但无论她怎么变着“花样”叙述,我都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与往常阅读不同,这次她总让我在泪眼婆娑中,读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人世间那么多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在这个长河中游泳,会荡涤一切浮燥的事物,让目光如水般清澈。
小说记录了四代女人的生命状态,或者恬淡到如闲云般不谙世事;或者艰辛着经历大风大浪;有的虽尽职尽责也不免感伤;有的则个性飞扬仍有所担当。这里的每一种人生都令人回味,每一缕感动都使人泪湿。那些割舍不下的深情与爱恋,在人生里面饱满又充实。一读再读!
不同于底层平民生活的一组小说叙事,这部小说写上层群体,他们所处生活的生存状态和危机。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叙写了女儿幺幺、“我”与丈夫敬川、“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婆婆、“我”的奶奶、“我”的祖母赏几代人的命运悲欢,交织成一副生机勃勃的生命画卷,恢弘中有哀婉,悲凉中有欣悦,沉痛中有飞扬,苦涩中有芬芳。作者还在日常叙述中交织着一个虚幻的故事,即金地和苏天命的故事。从而使得小说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自由往返,把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加以艺术化修复,把人生中的伤痛给予想象性抚慰。
我们永远不能准确地预知自己的将来,但对过去的日子总该知足吧!难道我们握在手里的生命,还不够甜吗?
读后感觉邵丽叙述方式上的不一样。交叉纵横的叙述,我与丈夫女儿公公婆婆爸爸妈妈构成一系列;作品中的金地苏天明构成另一个故事主体。一会是我一会是金地,读起来跳跃,不是那么写实,又如此的生活化。特别是去北京见女儿,去北京时中转的火车,那些人那些事。我曾经坐火车从北京到贵阳被换车厢,感同身受的被驱逐,但是邵丽在危急时,她遇到了善良或许认定为善良。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