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及物的乡村文学《神医》读后
在我看来凸凹的小说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二是叙述上开创了一种他独有的杂文随笔风格,三是在乡土文学中他几乎以一人的力量和个性传承了中国文化——一种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
对凸凹的作品,读得较多的是散文,真诚、坦荡,笔端不时流露出别人往往倾向于隐藏的最真实的东西。最近读凸凹的中短篇小说集《神医》,好像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这么独到的小说,过去多年中怎么就一直视而不见?
凸凹自称特别崇尚两个人的语言,一是汪曾祺,一是孙犁。此二人最大的特点是中国气派:简至,意境,唯美,阴柔,而简至(主要是由简短的有节奏感的断句、语感、语气构成)在我看来则是首要的,没有简至,后面的三种审美都不能成立。简至甚至是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前提。凸凹在本书的后记中说:“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是镶嵌到我生命中去的,他的著作,是我的枕边书,每日耽读与揣摩,从无中辍,我把他当父执人物。”可见凸凹受其影之深。但事情的吊诡往往在于,我们崇尚什么正是我们之所缺,所缺必导致学习揣摩,结果却往往是得了真髓,却并不似所学之人,成了另一种东西。在我看来,凸凹的语言除在简至上得了汪曾祺的真髓,其他都不像汪曾祺,也不像孙犁,凸凹的小说既不意境、也不唯美,更不阴柔,相反,在简至统摄之下,倒有一种阳刚之气,山野之气,俚俗之气,因为简至,这些本“不”文化之气反倒有了一种神奇的文化味道。事实上就作品内容的广度与宽度以及复杂度上,凸凹比自认的师承还要更有力量,更浑厚,更贴近现实,用现在批评家时髦的话说:就是更及物。
试举一例。《天赐》描述祖父特点:“他对女色无所用心,整天赶着一群羊往山上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唱歌。那山歌的词句很不完整,词意也暧昧,他高一声低一声地唱,很任性,却不动情。”几句简至的话,简至的节奏,就把一个山野之人勾勒得异常清晰。
凸凹小说第二个特点是杂文随笔风格,这点也不同汪孙,这使凸凹在小说的文体的有了一种可贵的拓展。这一点孙郁先生的论述已非常到位:“凸凹的小说不饰铅华,有乡土的东西,也有学问的东西,九曲回肠,像诗,像随笔,像风情绘,又像戏剧,小说在他那儿成了很灵性、很自我的存在。”最典型的是《悯生》,写了四种死,在一个短篇里写四种死本身已有随笔的行文方式,而每种死之后作者都要品评几句,比如写堂大伯的死,作者便做结说:“生死契阔。这是鲁迅杂文里说的。堂大伯的父亲虽然跟鲁迅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我的曾祖母——他的母亲,已把一些关于生死的信息通过血液传递给了他,他不仅学会了听天由命,而且还学会了给无奈找出让自己确信不疑的理由。”这样在小说里把鲁迅抬出来的议论,完全是一种杂文随笔的风格,但它又是小说,因而让人耳目一新。
凸凹的第三个特点最为复杂,与前两者有关,与小说内容有关,更与凸凹没完全离开乡村有关,与他始终在“场”——在乡村的“场”有关。当今中国文坛存在着强大的乡土文学,亦存在着强大的乡土作家群,如贾平凹、阎连科、莫言、刘震云、毕飞宇、余华,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一例外都离开了乡土,是离开乡土之后写乡土,离开了本位;他们呈现的早年的乡土或唯美、或抒情、或批判、或魔幻、或血腥、或荒诞,总之是回望式的加入了观念性的写作,是站在城市化的文学视角观照乡村,抒写乡村。凸凹无疑是乡土作家,但凸凹与上述作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始终没离开自己的乡土“本位”。
凸凹是京西农民的儿子,以后成为了作家,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感觉上还是切近的地理位置上,凸凹都没感到自己离开了乡村本位,都还感到自己是农村人、是农民,他也经常把这话挂在嘴头上。从作品的面貌来看,凸凹呈现出的乡村与莫言、贾平凹、刘震云们颇为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凸凹的写作没那么多的“文学观念”,他延续的是中国化的中国乡村知识分子文脉。他叙事状物的立场是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因此他的小说里没有观念意义上的魔幻、荒诞、残酷、暴力美学,有的是在场的乡村生活本身——其间流淌着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凸凹的小说也没有回望式的唯美与意境的影响,换句话说与他所崇尚的汪曾祺、孙犁也有质的区别。凸凹是一个客观的乡村知识分子、乡村作家,而非乡土作家。这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是《神医》,一是《字戒》,它们都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性的标志:一是中医,一是书法,并在两个典型符号中寄予了个人物命运的起伏,同时又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小说中有乡村文化,乡村政治,个人在文化中的命运际遇,善恶互现,夹缠曲折,异常深刻,异常本色,异常中国,异常文化,让我们看到千年文化一脉相承的东西。凸凹以文化之身坚守乡村现场,他写作,并始终在场。
当然,其实凸凹是读了大量西方经典文学的,功底异常深厚,但由于他是在场的,西方的影响总是被现场的生活经验以及所含的中国文化所纠正,并在他的作品中化为无形。像《神医》表面上很难让人想到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因为完全是中国化的作品,但往深里想还是可以看到卡夫卡在远方的照耀。凸凹是非常狡猾的,他的视野当然不只他的乡村,不只是中国,只是他把更大的视野在他的乡村中化为了无形。凸凹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是在场的,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编辑:moyuzhai)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让人类文明穿越星际
卧牛真人以玄幻写作进入“大神”行列,如《魔记之笑笑笑》《血国》《天元突破》《末日升龙》《妖魔军火商》等,而令卧牛真人名号响彻网文界的则是他的“科幻三部曲”...[详细]
历史与肉身的十字路口——《不老》论
孔燕妮作为《不老》的中心主人公,在小说中是耀眼夺目的,她就像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那样不可规范。奥兰多一层层退掉性别的负累,轻盈地穿梭在人类历史的滔滔可能性中,孔...[详细]
《谁在敲门》 罗伟章的乡村书写
202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是罗伟章乡村书写的又一部厚重之作。它承续并拓展了21世纪以来乡村书写的“实录”路径,呈现出了“后史诗”的审美效果,较为全面地...[详细]
李林荣:凸凹小说的人物动力学
对于在小说、散文等诸多体裁领域深耕已久的凸凹来说,一万七千字的短篇小说《书香》似乎只是轻量级作品。但论构思之精巧、刻画之细腻、主题...[详细]
匿名小说评论:发现优质青年写作者
网络媒介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讨论形式的转移。论坛时代,作者与读者在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发帖互动,而后从网页转移到手机。公众号的出现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