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崇高宇宙与微纪元之间:刘慈欣论--科幻
作者宋明炜(左),译者金雪妮中国科幻界的共识是,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中国科幻小说于20世纪初被当时的改良派大力提倡,先在晚清最后十年(1902-191...[详细]
-
《中国轨道号》:科学之美盛放的童年景象--儿童文学
《中国轨道号》,吴岩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2月,35.00元《中国轨道号》是吴岩面向儿童读者创作的小说新作。作品的新异气息与精准的儿童文学视角令人眼前大亮。这是一部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童年故...[详细]
-
王诺诺:虚构边界与《不眠之夜》--科幻
我阅读吴霜的《不眠之夜》时,恰逢电视剧《美丽新世界》上线。电视剧里有场戏中戏:女主列宁娜(Lenina)和男伴马克斯(Marx)去看演出,演出内容是一场婚礼。观众来自乌托邦的新伦敦,从没见过婚姻,所以...[详细]
-
对于被神话化的人工智能不必过度恐惧 --科幻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极为艰深而复杂的技术,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围观,而相关的讨论却较少涉及其技术原理,较多涉及的则是其给人自身以及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一时间,人工智能威胁论伴随着各色科幻剧上演,生动...[详细]
-
用科幻在宇宙中创造“春天” --科幻
不知不觉中,科幻春晚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本届科幻春晚的主题是“宇宙千春词”。春天不只是一种季节的更替,更是一种希望与慰藉。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沉淀着太多对于春天的歌颂与咏叹。春天是万物复苏的象征,春天...[详细]
-
李国华:科学与情感——汉语科幻诗谈屑--科幻
嘉应黄公度算是晚清特别推崇“奇技淫巧”的诗人。所谓“技进乎道”,他不仅“吟到中华以外天”,关心异域事物,而且写下了这样的诗: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1]写诗之...[详细]
-
《猞猁学派》:双翅目宇宙漫游指南--科幻
《猞猁学派》作者:双翅目作家出版社2020年5月小说,或者更广义的虚构,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是人试图捕捉不可言说之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并纳入人类精神版图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在种种力量作用下,今天的语言不...[详细]
-
科幻里为什么会出现宗教/超自然元素?--科幻
Q:当今时代,许多人对进化论的否定是否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还是说,无论宗教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应该去包容,不因为更相信哪一方而排斥对方?宇镭:关于进化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非常大的话题,不同观...[详细]
-
凭借人类非凡的想象力领跑现实--科幻
2020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实比科幻更科幻”。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让人措手不及,世界局势的变换让人目不暇接,而科技上,月壤采集、深海探测、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事件和技术发展也在不断挤压着科幻小说的...[详细]
-
定义我们未来生活的种种力量中,科幻是那个带来剧变的支点吗?--科幻
科幻无界去年底,清华科幻季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幻论坛,主题是“上海未来城市与创意生活”。未来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城市则是现代文化的聚集。城市,作为资源整合的聚集体,必然会承载更多...[详细]
-
科学的新诗学:论苏联“科学艺术文学”的建立--科幻
20世纪60年代,瓦拉姆·沙拉莫夫(长篇小说《科利玛故事》的作者)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苏联古拉格最著名的文学见证者),一再坚持地提出,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文体”。在他看来,需要一种新的“纪实”文学...[详细]
-
董仁威:科普型科幻的杰作--科幻
吴岩的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出版后,受到一致好评,不过,对于这部作品的类型,却有不少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是纯正的儿童文学、纯正的航天文学、甚至是纯正的教育文学。崔昕平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评...[详细]
-
科幻作家和电影工作者笔谈《中国轨道号》--科幻
宝树(科幻作家,《时间之墟》《三体X》的作者)读过吴岩的新书《中国轨道号》,题材非常独特。亦幻亦真的1970年代,一群北京大院孩子的生活和探险,有来自那个时代的生活回忆,也有对未来科技的憧...[详细]
-
王晋康:我与哲理科幻--科幻
我的本职是机械设计工程师,干得还蛮投入,那时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在45岁时非常偶然地闯进科幻文坛,并埋首耕耘近30年。偶然的起因,便是科幻圈中熟知的“十岁儿子逼老爸每晚讲故事,把老爸逼成科幻作家”。这确...[详细]
-
计文君:科学与人文张力之下的叙事--科幻
一2007年,《三体》出版后,刘慈欣与江晓原有过一次广为人知的对话。刘慈欣声称自己是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坚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江晓原据此认为刘慈欣“是科学主义者”,但江晓原认为科学并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