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科幻作家和电影工作者笔谈《中国轨道号》--科幻

发布时间:2021-02-27 来源于: 来源:“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    作者: 点击数:
&

宝树(科幻作家,《时间之墟》《三体X》的作者)

读过吴岩的新书《中国轨道号》,题材非常独特。亦幻亦真的1970年代,一群北京大院孩子的生活和探险,有来自那个时代的生活回忆,也有对未来科技的憧憬与想象,后者融入和改写了现实,缔造出一个拥有国产宇航飞船和生物计算机的1972年,有点科幻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意思,又像是《飞向人马座》的前传,希望还有后续!

飞氘(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大片》的作者)

读完了《中国轨道号》。吴岩老师用这个长篇再度确认了自己的科幻作家身份,找到了一种心灵福至的写作方法。小说讲述了空军大院里的孩子在1972年的春夏秋冬经历的成长,为红色年代嵌入了中国航天的太空梦想,用科幻的方式重温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代。在精神气质上有着对郑文光《飞向人马座》的继承,有一种对科学、宇宙、星空的质朴而真挚的向往。同时也通过老汪这个人物的命运含蓄地保留了那个时代残酷性的部分,使得少年主人公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让读者对时代的体认更加丰富动人。我想,这应该是一本不论少年儿童还是成年科幻迷都会从中找到共鸣的佳作。

电子骑士(科幻评论家、电影人、游族影业副总裁)

吴岩老师的科幻小说风格受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肖建亨等人的影响很大,明白晓畅、清新质朴、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故事中去。这种风格在如今的科幻作者中已经很少见了。这是一个架空历史的科幻故事,从少年的角度写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与奋斗。有人说像《飞向人马座》的前传故事,我觉得倒更像郑文光老师的《战神的后裔》前传。其中描写的大院生活让我感觉太亲切了!我已经给闺女推荐了这本书,她翻了翻表示很有兴趣,准备开始看。成人看起来,会对其中很多历史感的描写更有感觉吧。吴岩老师的后记写得令我感慨万千!在科幻小说中,寄托了多少我们的梦想和青春!它又让我们的思绪能在历史、未来、宇宙中自由飘荡。很早很早以前,我们就已启航,驶向无尽,永不停歇!

西夏(科幻电影人,译者、成都八光分文化传媒影视部总监)

感觉是一颗迟到四十年的时间胶囊,包裹着少年时代的热切幻想,即使从未发生,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坚固痕迹。小时候在幻想中羡慕的那些北京小朋友的幸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杨枫(科幻出版人、成都八光分文化CEO)

《中国轨道号》是吴岩老师聚焦航天题材打造的长篇少儿科幻力作,树立了儿童科幻创作的新标杆!

张静(科幻作家、《神秘的声波》《小活宝碧海探亲》的作者)

好的儿童科幻小说不但儿童爱看,成人也爱看。我觉得《中国轨道号》正是这样一本成人和少年都爱看,并可从中受益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读后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是好奇心驱动少年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书中的小岩,是一位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当他在朋友王选家里看到一幅古老神秘的地图后,即要当“福尔摩斯”,去侦破图中所标明的“龙井”的秘密。令人敬佩的是小岩的父母懂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以宽容鼓励态度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性,从而使小岩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得以勇敢前行。

二是认知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孩子们的友谊,往往是从长辈们如何对待友谊那里学来的。精明强干的科研带头人顾阿姨被人污蔑走“白专”道路,小岩的爸爸妈妈还有路友伯伯为了“中国轨道号”任务顺利完成,却一如既往支持她。小岩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珍惜友谊。

三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为参与即将开展的“中国轨道号”项目,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大院里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航天”的空军特种兵,为国争光。

孩子看不惯大个子周翔总是戴着一顶美国棒球帽,后来得知:周翔是空军试飞英雄的儿子,他的爸爸在试飞新中国新型飞机过程中,为保护群众错过离开飞机时机,又因跳伞时没有成功打开舱门而受伤牺牲……当孩子们知道真情后都去拥抱周翔。无声的拥抱,是少年们对烈士的敬爱,也是爱国情结的流露。……故事自始至终内涵着家国情怀,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人物的行动展现无遗。

《中国轨道号》载着时代的印记,让我看到一群富有家国情怀的爱国少年,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成长过程。

谢鑫(科幻作家,《课外侦探组》《神兽少年团》的作者)

许多年前,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吴岩老师,就跟他聊起我是怎么“认识”他的,我说我小时候读过一本青少年杂志(名字忘了),上面有一篇介绍您的文章,大意是您是北京科学少年的代表人物,热爱天文,制作航模,撰写科幻小说,正是那篇人物传记让我记住了您,没想到很多年后,我会真的与您相识。吴岩老师却不记得那篇报道了,还说你如果找到,也给我看看,我答应说好的,但至今我也没想起那篇文章刊登在哪本杂志上,更遑论找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记忆出现了偏差,也不知道那篇报道是不是真的写了吴岩老师的名字,反正我固执地认为确有其事,且人生际遇妙不可言,通过与科学幻想小说的结缘,我见到了当年我心目中的那位“科学少年”——几十年后,吴岩老师已在南方科技大学执教。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科研是吴岩老师的日常,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为中国科幻奔走呼号的身影,甚至淡忘了他也曾是中国科幻作家的中坚力量之一,直到2020年的年末,一本大气磅礴的《中国轨道号》新作问世,才让我们再次聚焦吴岩老师的科幻作家身份。得知图书出版的消息后,我马上网购了一本《中国轨道号》,花了一天的空闲时间,通读了全书。

从书名以及橘红色的封面,我们大体可以猜出,这是一本航天题材的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应该是载人航天器或者航天工程的名字,封面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那个望着火箭远去的小男孩的背影,似乎也验证了这一判断。如果故事按照这样的设想进行,又不免流俗于市面上常见的同题材作品,本书的特色与亮点又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封面最下端,那一片密密匝匝的“四九城”(北京),从正阳门沿着地理中轴线一直绵延到天安门的地貌,以及小男孩明显不同于21世纪的衣着装扮。是的,这是一本假想中的1972年的北京“大院子弟”的故事,也是一本科学幻想世界中的中国航天故事。吴岩老师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写出了“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10岁男孩小岩)见证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714工程“中国轨道号”项目的艰辛历程。尽管题目很大,小说却没有鸿篇巨制地描写整个工程,而是撷取工程中与研制载人飞船舱门有关的部分,从小处着眼,写了接受此次任务的“空军第六军事装备研究所”(军装所)里发生的故事。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慢慢展开,层层推进,读来饶有趣味。故事直到最后,也没有直接描写“中国轨道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画面,但字里行间已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激动人心而辉煌灿烂的未来。那份炙热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假想中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得以宣泄。在那个压抑憋闷的时代,我们是多么需要有这样一针强心剂啊!

作为少儿科幻,本书也堪称典范。尽管在生活环境、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故事中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们与当代青少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小说的核心是“人”,只要写出足够动人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么无论人物所处何时何地,阅读都不会有任何障碍。吴岩老师显然是洞悉人心的,对于有相似童年经历的成年读者来说,更能唤起久违的温馨记忆,体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笔下,“我”与王选、周翔等同龄人之间的分分合合,能栩栩如生且趣味十足地唤起久违的温馨记忆,体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我”与顾所长、水文专家四大爷、老汪等科学工作者的接触,又能从他们身上领略科学家探索真理的执着、无私、奉献。而“溶液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红微子通信”“脑声仪”“映射灯”等科幻事物,几乎是从正面激发了青少年读者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宏伟志愿。

我之所以将这部小说称为“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故事中独特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决定了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科研工作要面临政治上和科学上的双重阻力,戏剧冲突更大,更能展现小说的艺术魅力。第二,故事中充盈着浪漫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纯真无私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也是“中国式”的具体体现,在新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中,这样的精神内核几乎是必备的,比如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程嘉梓、金涛等老一辈科幻作家的作品里,无不闪动着这样的浪漫情怀和理性光辉。第三,中国特色的地域描写,主要是北京胡同文化、大院文化、红色文化的植入,让故事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吴岩老师的这部新作,显然具备了“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全部要素,是新世纪以来一次当之无愧的“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回归。

作为科幻迷,我希望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科幻小说,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我更希望有类似《中国轨道号》这样激励人心的“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创作、出版,带给我们那份只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激情与浪漫!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