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笔无端字字新 童心来复梦中人--科幻
《逃离天才岛》赵华著,《水母危机》马传思著,《绿星少年》陆杨著,《捉住一颗星辰》张军著,《乔冬冬校园科幻故事》谢鑫著,董仁威、超侠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2018年2月,中国“新锐少儿科幻作家作品系...[详细]
-
刘兴诗科普作品:用真善美的作品启迪人心--科幻
在我国科普界,尤其是科普创作界,刘兴诗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年至耄耋的老先生,绝对是科普界的重量级人物。除开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刘兴诗是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还是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类型很广,...[详细]
-
隔离与混杂: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空间--科幻
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兰登•温纳(LangdonWinner)在《技术物有政治吗?》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位于纽约长岛的跨越景观大道的桥梁。这些桥梁被有意设计成较为低矮的,以至于12英尺高的大巴车无法通过...[详细]
-
相对论都有什么用--科幻
到了这一讲,我该和小朋友们谈谈相对论的用处了。其中有实际的应用,也有在科学中的应用。我们在第二讲中谈到光速是不变的,这一点在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让很多人震惊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在日常生活...[详细]
-
《西沙有飞鱼》:行走在七彩的大自然里--科幻
你可能在去往西沙群岛的海轮上观海上日出:“东天一片轰轰烈烈的绛色云,云层上迸射出万道霞光,将蓝天耀得光彩夺目…红艳辉映,湛蓝的大海有了另一种色彩、风韵…初阳普照,大海犹如鸢尾兰盛开的花海,蔚蓝中闪烁着...[详细]
-
哥斯拉电影:怪兽的“科学化”之路--科幻
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知名度最高的“怪兽”,最有可能当选的,一定是超级大猩猩“金刚”和能从口中喷出射线的巨型恐龙“哥斯拉”。但是,如果以出镜率来算,哥斯拉则是完胜金刚——日本摄制的原版电影29部,美国...[详细]
-
作为“逆向艺术”的虚拟现实--科幻
艺术家总是在界面上进行操作。所谓“界面”,就是主体与主体外世界相交界的地方。传统艺术家是从世界的对象中剥离出各感官界面所需的单一质料内容。视觉就是视觉,听觉就是听觉,触觉就是触觉,把控视觉的一般不把控...[详细]
-
新技术演进中的多重逻辑悖逆--科幻
个体隐私数据正在进入利益价值的社会化循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信息社会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催生了人工智能,也加速推动了互联网的演进。社交网络既是一种社交工具,也是产业和经济发展...[详细]
-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及前景--科幻
随着刘慈欣的《三体1》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斩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终于跃入大众视野,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主流文学界、批评界将目光投向中国科幻小说,连影视圈、互联网、产业界也对科幻报以热切...[详细]
-
《国王与抒情诗》:科幻,链接现实和虚拟的桥梁--科幻
关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科幻作家夏笳引用过科幻大师A.C.克拉克一句话,他说:“我写科幻小说,因为科幻是唯一关心现实的文学。”夏笳认为这里的“现实”,是指全体人类的共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文学与经...[详细]
-
刘兴诗创作历程及其科技观的嬗变(上)--科幻
刘兴诗,1931年5月8日生于武汉,除了作为地质学、史前考古学、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果丰硕,还创作了大量的童话、科幻小说、科学诗、传奇小说、剧本、知识小品等,堪称著作等身。从1961年...[详细]
-
刘兴诗创作历程及其科技观的嬗变(下)--科幻
科技观及其他:走向生态主义刘兴诗的创作从20世纪60年代理想主义的科普故事,到新时期重科学但难免有政治偏见的考古学科幻,再到后新时期从旧有文化价值观和科幻小说形式的双重束缚中解绑,探索多元化的科幻创作...[详细]
-
使国民了解科幻,使科幻走近国民--科幻
颜实,王卫英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定价:268.00元。自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席卷了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详细]
-
轻科幻的现实感--科幻
作家晓航的长篇小说新作《游戏是不能忘记的》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讲述一个环保、游戏、科幻互相混搭的奇幻故事。离忧城被长久的漫天风沙所摧毁,人们经过巨大的努力使之重建。新离忧城与过去迥然不同...[详细]
-
晚清外交官笔下的机器人--科幻
晚清外交官从中国来到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最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声光化电,从轮船、火车到自行车,从电灯、电话到录音机,令他们眼界大开,在他们的日记中,这方面的记载触目皆是。但是关于新发明的机器人的记载却不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