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想象与文学的未来--理论评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小说重新启航,经过20多年的辛苦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刘慈欣的《三体》在2015年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以此为标志,中国文坛兴起了新一轮科幻热潮,其关注视域已...[详细]
-
《三体》将拍电视剧,粉丝们在担心什么?--新闻
《三体》将拍成电视剧的消息登上热搜,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从小说《三体》变成超级IP“三体”,这个过程伴随着广大粉丝的关注,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国科幻的美好前景,“科幻的春天”之类的说法已经不令人陌生。在文...[详细]
-
给《三体》配插画会是怎样的--科幻
刘慈欣的《三体》自出版的11年里,获得了雨果奖,冲击过星云奖,可谓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水平。改编的电影不知何时能上映,6月19日又有消息传出将翻拍成24集电视剧,今年9月就将开拍。读者们关心的,自...[详细]
-
中国科幻的海外输出--理论评论
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鲁迅翻译并出版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在译者序中他写道:“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一百多年...[详细]
-
对于人工智能,不妨先用起来--科幻
虽然人工智能开始作诗、绘画、写小说,但整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离人类智慧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能否有高水平发挥,有待时间检验。2015年国务院将人工智能列为“...[详细]
-
“翻译”与“救赎”: 刘宇昆的语言科幻--科幻
序:两种语言观语言,这个主题在科幻文学中并不边缘,甚至可以说是科幻的主要关心之一。作为对于人来说最亲密同时也是最陌生的对象,语言一直以来都是那些试图“想象无法想象的事情”(山田正纪)的科幻作家们所关注...[详细]
-
启蒙视野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流变--科幻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在继晚清和新时期初之后,掀起了第三轮创作热潮。“新生代”作家群的迅速壮大,多部巨著的推出以及科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新世纪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盛景,无论在叙事内...[详细]
-
科幻文学的若干启示--科幻
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等国际大奖,以及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于春节档期上映,科幻文学华丽走入大众和文学界的视野,从哲学和文学角度来看,科幻文学都有其独特价值。拓展人的本质力量从哲学层面看...[详细]
-
科幻文学:基于现实的未来视野--科幻
科幻作家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推导出未来社会的某种呈现状态,并就人类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时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设——甚至在若干年后会变成现实。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生存坐标...[详细]
-
吴岩:为什么读科幻?--科幻
科幻小说是200年前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是一部讲述科学家怎么在实验室创造生命的传奇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科学、科学家都还是新颖的东西,但文学家已经...[详细]
-
大自然文学的“追梦”之旅--科幻
《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以下简称《追梦珊瑚》)是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在40年大自然考察、探险经历基础上撰写的又一部讴歌自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文学力作,其文体风格不同于他在20世纪8...[详细]
-
《三体中的物理学》书评两则--科幻
《三体中的物理学》是一部奇特而富于妙趣的科普书。作者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从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幻小说《三体》切入,生动展现了宇宙的生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系统分...[详细]
-
“中国的‘未来感’是中国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访谈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快速推进,已成为全世界最具‘未来感’的国家,这是中国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一身便装、黑色边框眼镜、脸上时常带着微笑……3...[详细]
-
麓麓《幻境之镜》:文学,是一场逆流而行的回归--理论评论
《幻境之镜》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药业秘史:一个患有封闭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在阅读书籍之后会产生奇妙幻境,魔伊药业集团通过非法途径收割她的幻境制成娱乐药剂,但风靡市场的只是来自于娱乐性更强的幻境前半段(A瓶...[详细]
-
【史料】37年前相聚北戴河--科幻
1981年10月1日,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简称科普所)启用印章,正式开张。当时它与中国科普作协合署办公,对内一套人马,对外两块牌子。科普所由高士其任名誉所长,初创阶段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