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靠什么走向大众--科幻
随着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AI)与社会、人类生活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其实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就被正式提出。但在有限且昂贵的计算能力、已有计算方法存在...[详细]
-
科幻出海:中华文明与西方新的对话--理论评论
本文根据韩松在论坛的主题发言整理“科幻出海”主题非常好,从一个新角度来认识科幻。科幻是个舶来品,中国完全没有的,但适应土壤,克服困难,生根发芽,到今天结出硕果,反噬西方。这是其他很多没做到的。今年五四...[详细]
-
于科幻的趣味中体悟宇宙人生--科幻
王晋康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自出道以来已经发表了长、中、短篇作品100余篇,近600万字。其作品大多沉郁苍凉,恢宏大气,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广受科幻读者甚至非科幻读者的青睐,先后被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详细]
-
吕哲:一本书读完刘慈欣!--科幻
曾几何时,有人宣称: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提高到了国际水平。对此,除了认为“单枪匹马”的讲法略显夸张外,中国的科幻圈内基本上是认同的。但是,对于这个小众圈子外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刘慈欣还是个...[详细]
-
科幻构思与东方魅力 ——读《生命之歌》--科幻
1995年第10期《科幻世界》封面图1995年第10期《科幻世界》刊载了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代表作之一《生命之歌》。讲述了23世纪,孔昭仁教授创造了一个能逐步感知世界,建立起人的心智系统的机器人元元,将其...[详细]
-
王晋康先生的《天火》译介后记--科幻
今年四月十日发行的日本文艺杂志《三田文学》(2019年春季号,据封底记载实际发行于五月一日)收录了王晋康先生的科幻短篇小说《天火》,由本人翻译,立原透耶撰写作者简介。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文革时期,...[详细]
-
科幻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性语言--科幻
从《三体》出版,到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雨果奖”,再到《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纪录,中国科幻在近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关注,甚至在全球产生影响。日前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社、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详细]
-
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科幻
关于文化的确切含义,学术界理解各异、众说纷纭,各种定义多达340余种。钱穆曾提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众的人类生活”。依此类推,则科学文化本质上就是科学家的生活方式...[详细]
-
韩松:科幻不仅仅是点子文学,东西方作家都在求解人类的归宿--科幻
《回家》是奥森·斯科特·卡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他是《安德的游戏》的作者。卡德是擅长写系列作品的,《回家》系列共有五册,洋洋百万字。他写的是距今四千万年后的事情。其中第一部《地球的回忆》至第三部写...[详细]
-
马传思:《图根星球的四个故事》创作谈--科幻
之所以要写这篇创作谈,是因为关于图根星球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我的生活虽然恢复了正常,但还是意犹未尽,有些话想要换种方式读者们交流。这个故事从最早构思到最后搁笔,历经了两年时间。但真正开始写作,是在201...[详细]
-
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幻
5月30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特别想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专注自身研究领域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详细]
-
谈“小鱼大梦想”系列里的小与大:每个少年都有海洋梦--科幻
当我们曾经是孩子的时候,几乎都有两种梦想:一种是去浩渺的太空里自由翱翔;另一种,便是能够到那神秘深邃的大海里去尽情遨游。著名科普科幻作家陆杨的小说“小鱼大梦想”系列里,完全满足了我们能够变成一条聪明智...[详细]
-
刘慈欣: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科幻
2013年12月,我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看“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在飞往西昌的航班上,我遇到了一群五年级的孩子,他们也是去现场看发射的。发射结束后,我又在停车场遇到一群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只有一年级...[详细]
-
科幻编年史 启发与思考--科幻
《科幻编年史:银河系伟大科幻作品视觉宝典》作者:[英]盖伊·哈雷译者:王佳音出版方:双又文化、中国画报出版社《科幻编年史》涵盖1818年至今200年科幻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28种作品形态、35种科幻类...[详细]
-
观念史:科幻研究的新视角--科幻
今天,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传统交流方式与生活习性,科幻小说因横跨科学与文学两界的特殊身份,其重要性不断提升。对此,文学理论界也应顺应时代发展,从新的视角再度审视西方科幻小说,发掘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美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