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而幽默的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73年8月在陕西群众艺术馆公开刊物《群众艺术》上发表小说《一双袜子》时,才正式使用“贾平凹”这个名字,虽然只一字之改,却可见他为人为文的一贯作风:他特别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先顺其自然,再化平为奇,不露痕迹,不留声色,这种阴柔的功夫,实则是倔强性格的反映。
1967年夏,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同样侵袭了丹凤县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县城,还在读初二年级的贾平凹被迫离开学校,回家务农,“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他的梦想是上大学。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未毕业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这使他感到屈辱。因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但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他虽人矮,但心却大,镢头挖不了几下,可笔是提得起的。这一时期,他发狠读书、苦练毛笔字、背诵唐诗宋词、手抄《古文观止》……娘要为他定媳妇,他却向娘发了火,一气之下用石墨将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刻在了山墙上。
偶然的机会,贾平凹上了大学,他的写作才能如一汪深不可测的泉水,汩汩而涌。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到《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再到《古炉》,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农村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然而,他依然不满足于现状,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
《废都》的伤害,并未将他打垮。生活的不幸,正是艺术的大幸。1997年,《废都》在法国荣获“费米娜文学奖”,在《新观察》杂志上,贾平凹撰文指出:“《废都》是我的一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它描写的是本世纪之末中国的现实生活,我要写的是为旧的秩序唱的一首挽歌,同时更是为新的秩序的产生和建立唱的一首赞歌。不幸的是,我的忧患和悲悯被一些人视而不见和误解,在正式出版百万册后竟被禁止了再版发行。这犹如你正当众讲话,突然被一只手捂住了你的嘴,让你变成哑巴!” (编辑:moyuzhai)
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论贾平凹《河山传》中的城乡
贾平凹是一位介入现实能力极强的当代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河山传》中,我们看到了农民进城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在时代大潮推动下,农民涌向城...[详细]
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论贾平凹《河山传》中的城乡
贾平凹是一位介入现实能力极强的当代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河山传》中,我们看到了农民进城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在时代大潮推动下,农民涌向城...[详细]
贾平凹《河山传》:终归是无处安身
一《河山传》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语言,它的写法。这部有点编年体意味的长篇小说,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如孟繁华所说,它在写法上类似古代中国的史书...[详细]
变革时代的人民传记——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河山传》
《河山传》是贾平凹在2022 年至2023 年间创作的一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这种写法酷似古代中国的史书,如《春秋》...[详细]
贾平凹长篇小说《河山传》:是写实,也是寓言
《河山传》是具有深广的象征性意蕴和时代隐喻的作品,如此前《废都》《秦腔》《古炉》《山本》,甚或《秦岭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在叙事...[详细]
贾平凹“改革三部曲”中的农村青年问题与改革困境
随着城乡分隔逐渐松弛,城乡往来日益频繁,城市的物质及其代表的生活方式在农村愈加展现其威力,同时农民也开始拥有更多的进城机会和更强烈的进城冲...[详细]
贾平凹长篇小说《秦岭记》:在这里尽览秦岭
关键词:《秦岭记》 贾平凹 贾平凹的《秦岭记》一定意义上是他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也是当代文学中不多的笔记体小说之一。笔记体小说被认为是中国...[详细]
王春林:评贾平凹长篇小说《秦岭记》
关键词:《秦岭记》 贾平凹 如果连同《酱豆》与《青蛙》这两部迄今仍然未能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在内,《秦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应该...[详细]
白眼观尘世 金刚养道心 ――访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2017年11月13日08:14 来源:文汇报 姜乾相贾平凹(左)与本文作者合影今年国庆中秋休假,笔者回老家长安,其间有幸拜访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这是继去年“五...[详细]
贾平凹是作家中的劳动模范
2018年02月07日09:40 来源:深圳商报 周俊生新年伊始,贾平凹又捧出一本厚实的长篇新作《山本》。这已是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尽管还未见到新作上市,但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