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小说是作家的生命密码
在中国作协举办的“走近红色岁月”西柏坡站的活动上,记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先生。他个子不高,眼里充满着坚韧与智慧。这位上海作家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标记——— 知青。在中国文学史上知青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标记。在众多知青作家中,叶辛无疑是杰出代表,他与知青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把知青生活当成割舍不了的生命的一部分。
对年轻一代人来说,知青只是闪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的片段,知青生活是陌生而神秘的。而作家叶辛,用他的小说、散文、日记,让我们这一代和以后的几代人都铭记住那个时代的符号———“蹉跎岁月”,不仅如此,知青文学也穿越时空,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和思考。
砂锅寨里的上海视角
“烟霭雾岚之中还是能依稀看出那一级一级的阶梯,就仿佛在巍巍的山岭间,砌起供人攀登的石阶,曲曲折折,弯弯拐拐,时而通向岭巅,时而直落深谷;或盘山绕岭隐没草丛,或通向遥远天际。不论多么崎岖,人们照样能辨别出来,这是崇山峻岭的路。人生的路不也是如此吗?”
在遥远的云贵高原之上,有一个平常的村寨叫砂锅寨。1969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来自大城市上海的知青。他叫叶承熹,身体有些瘦弱,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上海小伙子竟然在40年后成为这里的名人,他所居住过的石屋子,现在还挂上了“叶辛故居”的牌子。
回忆起初到贵州修文县砂锅寨时的情景,叶辛依旧激动不已。“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我睁大了一双寻找田园风光、诗情画意的眼睛,真觉得如同到了异国一般。我怀着青春的热情,投身到广阔的天地里来了。”
大多数知青经过“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之后,都开始由狂热、虔诚陷入彷徨、颓丧。而叶辛却不然,对文学写作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开始用上海人的目光审视这里的山水风景和风土人情,与上海迥然不同的环境,深深地激发出了潜伏在叶辛身体中的文学能量。他认定,“我来对了,我是离文学之路近了,近了,我要写。”
要写作,谈何容易?知青生活大多是忙碌而艰苦的。白天,挑粪、耙田、铲田埂、钻煤窑;夜晚,茅屋,油灯,蚊虫咬。为了文学梦想,床板、椅子、搓衣板……都成了叶辛写作的地方。而一年之后,叶辛笔下的诗情画意渐渐化成肥皂泡一个个破灭,在笔端凝结的越来越多的是对苦难和严峻现实的思考。“必须脚踏实地地写作,迈出我生活的脚步。”在川黔铁路的工地上,叶辛又开始了最艰苦的写作生涯,牙齿脱落、关节疼痛都没有让他退缩。叶辛称其为“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但是1973年,40万字的小说退稿和扑面而来的风凉话,让这位对文学充满憧憬的上海知青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人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对困难选择退缩,有的人选择的却是前进。”叶辛说,这是他的性格中最倔强的部分。
1977年,叶辛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发表,第1版发行20万册,第2版印了17万册,这个印数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高了。不久还被翻译成了盲文、朝鲜文,改编成了连环画,后改编成电影剧本,由谢飞导演拍成了电影《火娃》。
插队10年之后,1979年,叶辛的长篇小说《风凛冽》写就。“紧接着一部一直在我脑海闪现的小说开始着手创作,人物都浮现出来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开头,所以一直在等待。”而当无意间听到的一个故事打开叶辛写作密码后,经过三年的细心打磨,1982年,《蹉跎岁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蹉跎岁月》源于一个我听说的有关知青的真实故事,我把它改编了一下,就写成了。我当时经常用‘蹉跎岁月志弥坚’自勉,所以就用其做了书名。”
近30年来,《蹉跎岁月》一印再印,多达十几个版本,销量几百万册。“蹉跎岁月”也成为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经历的代名词。
乡村视野下的大上海
“19岁以前我生活在上海,生活在繁华的黄浦区。之后,我在贵州生活了21年,又回到上海之后,用另一副目光看熟悉的上海。这两种目光交错出一种独特的视角,我一直从这个视角表现自己故乡的欲望。”
1983年叶辛完成了另一部代表作《家教》。在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中了叶辛的《蹉跎岁月》、《风凛冽》、《家教》等三部小说准备再版,这引来了新华社记者的慕名采访,不久,全国30多家媒体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报道叶辛自学成才、坚持写作的事迹,他也成了全国知青的典型。1990年他回到了阔别21年之久的故乡上海,并担任《上海文坛》杂志主编。叶辛开始用知青的另一种眼光审视和思考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都市,以及生活在大都市里人们的生活与命运。
在上世纪80、90年代,争相观瞻叶辛知青小说,成为大中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的文学时尚。一位评论家对叶辛现象剖析称,以叶辛的《孽债》为代表,中国的知青文学创作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向,知青文学从早期的“自恋式”情感诉求开始走向“理性回归”,他们开始尝试用理性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自己。如果说《蹉跎岁月》还停留在对封建血统论的批判,《家教》还刚开始展示夫权、族权、包办婚姻以及新旧文化心理结构的多元冲撞,那么《孽债》则是叶辛对社会上欲求与良知搏击的生动刻画,是对传统文化中进步的一面——— 美好道德回归的呼唤。
叶辛的《家教》是一部典型的审视大都市的作品。它以上海生活为背景,通过返城知青和他们子女的目光勾勒出上海改革开放后的巨变,在关注和反映城市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用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变化来探讨几代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与心理结构的种种冲突,从而展示出历史的因袭对今日的重负,让人们看到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道德如何与现实格格不入。“《家教》写出改革大潮对人们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把笔触深入到对人物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的评判,更具有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叶辛对记者称。 (编辑:moyuzhai)
小说家是目光,也是景色——付秀莹和她的小说记忆
一消退在成长记忆中的乡愁人的记忆像一把遵循“墨菲定律”的漏勺,留下的都是没用的,有用的都漏得无影无踪。写作者捡拾起那些消退在自己成长记忆...[详细]
叶辛《我和祖国70年》:把祖国装在心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聆听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的老歌,信手摊开著名作家叶辛的《我和祖国70年》,顿时心如潮涌。书中,与共和...[详细]
叶辛《我和祖国70年》:把祖国装在心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聆听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的老歌,信手摊开著名作家叶辛的《我和祖国70年》,顿时心如潮涌。书中,与共和...[详细]
“细节”与“节奏”是小说家的魔法
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往往非常注重细节刻画。作家精心挑选、裁剪材料,通过细节刻画去表达内容、表达思想。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使...[详细]
“小说理论”共同体中的“小说家言”
我对小说理论的坚信和怀疑,是从自己写作小说开始的。在读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再次萌生。深感不安的是,我曾经长期做文学批...[详细]
龚万莹:一个充满灵气的小说家
一 年轻小说家的作品,我近年读得不算少。2021年冬天,《人民文学》的编辑梁豪找到我,给我下达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做《人民文学》年度新锐作家的述...[详细]
叶思藐:小说家与白昼梦
穆萨曾将自己的写作追求形容为“贴地飞行”,书写现实的同时保留一些超现实因素,我认为很贴切。但《蜉蝣》和《波塞冬》两篇,除了名字仍带有一些...[详细]
《南史》具有的“小说家”气质
《南史》是一部史书,为什么说它具有小说家的气质?这里的小说家不是指写短篇、中篇或长篇小说的小说家,而是指传统图书分类中子部下面的“小说家...[详细]
以远离的姿态回归——新时代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转变和
家庭是个人成长生活的场所,也是组织社会的单元,三者共同构建出“个人—家庭—社会”的组织模型。家庭书写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是现代中国百年文学...[详细]
仲夏时节话《晚春》:从玩家到小说家
小说家言带点“鬼气”约莫是国人的传统,蒲松龄爱鬼,将世间不受之爱投射入光怪陆离的鬼域。鲁迅也爱鬼,心中的郁结和愤懑从生到死都以一种叫做“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