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王彬《袒露在金陵》:文质而后彬彬

发布时间:2022-01-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王彬先生在鲁迅文学院授课,提早两日给我们这些学生抛出问卷:“一、何为语言,何为话语,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二、文学语言的特征是什么?三、小说与诗歌、散文运用文学语言的区别。四、请把下列词组合成为文学语言:院子,村庄,河流,堤坝,鹅卵石,艾蒿,马蹄,教堂,草原,大道,广场。”

  学生递交之答案自是五花八门,尤其是第四题。课上,王彬先生做了题为《小说中的话语和反话语》讲座,关于第四个问题,答案揭晓,渊源有自:

  “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在长满青苔的灰绿色白垩巨石之间有一条八沙绳长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贝壳,河边被水浪冲击的鹅卵石形成了一条灰色的曲岸。再过去,就是微风吹皱的青光粼粼的顿河急流。东面,在用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篱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丛丛的白艾,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顽强的褐色车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飘忽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垩的山脊。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

  这段文字,并非极生僻之文字,熟悉的读者立刻可以反应过来,这是《静静的顿河》开篇。

  王彬先生阐释的是变异的话语和文学语言间的关系,这亦是他长期的研究方向,但是他非枯坐参禅的学者,下笔为文,绵密蕴藉,文章是他研究实践的果实。

  近读《袒露在金陵》一书,是王彬先生近年散文写作的结集,内中有的篇章发表时已读过,但集结统览,感觉又是不同。他的文字,是中国文章一脉,“入道见志”,其内容博洽,凡宇宙人生、政治伦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皆有涉猎,且每一方面都显示了恒久的传统智慧。

  我个人比较推崇文章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其实只有两种文体,“韵文体”和“散文体”,举凡书信、论文、报告,甚至说明文,无论写人、记事、论学问,一要作者的情致,二要深入的思索,三要有扎实之细节,我谓之为“情、理、趣”,有这三者,洵为好文章。

  《文心雕龙》中,刘勰谈到“文”,说有天文、形文、声文、情文、文饰,诉诸视、听、情诸方面。文章之文当属“情文”一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 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就像有水才形成涟漪,有木才绽放花朵,涟漪和花朵即为文章的文采,它们依附文章之“质”。虎豹若是没了花纹,与犬羊何异? 犀兕正因有皮而无文,才要给它们涂上丹漆,是以文章之“质”也需要“文”。

  刘勰所言“文”之于“质” 的重要性,即借助于文采而成文章,“文”字和“文”采,对于叙述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袒露在金陵》有三十一篇文章,语言错综、流动,节奏轻快且富于变化。长句舒缓而短句促严,长短相见,起伏顿挫,缓急更替,阅读时尤为舒畅。《青铜峡的猫》以舟行黄河写起,运笔如风,“突然看见一只小猫”转折,跳跃到猫之叙事,引入文人与猫的掌故,节奏自然而然,却又趣味盎然。

  王彬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优美的,表现之一是,其语言是文学的,实现了可读性强、蕴藉有致,同时也保留了韵文的典雅之风。 比如《野狐岭》写蒙古与金兵之战:“读《元史》《金史》与《续资治通鉴》一类书籍,关于野狐岭役记载颇多。主体的说法是,金人以四十万大军不敌蒙古十万铁骑。但是也有不同说法,认为金人并没有那么多,而是以少御多,故而失败。然而,无论怎样,无论是什么原因,野狐岭战役标志蒙古人时代的来临。从此,金人融化为遥远而闪光的泪点,蒙古高原的野草则蓬勃地燃烧起来。”看似信口而出,朴素自然不加雕饰,但如细细品味,就可发现其蕴含的美质。末两句,其实是诗一样的句子。

  这种表现形式,仍是中国文章的传统,是对文章意境的营造。这种意境,可以运用简洁的语言,也可添加华丽的辞藻,是透过字面直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共鸣。

  我喜爱说评书,算是有一定话语上的表达经验,是以我一直执拗地认为,“语文”的概念,是个悖论,因为“语”和“文”是分开的,即使经过白话文的洗礼,“我手写我口”,但口中说的话语与落在纸面上的文字语言,究竟是不同的。我想,这可能亦是王彬先生所追求的吧!

  试看《背篓里的桃花》一段:“而此时春雨不再迟疑,因为春雷已在山巅激荡,瞬间爆裂蔚蓝的闪电,从天空的一端扯到另一端。雷声隆隆,火花闪闪,大雨骤至,挥舞篱笆似的银色粗线。亿万株树木张开渴望已久的手臂,欢呼甘霖的洗礼。”高明的语言驾驭者,会非常注重语言的错变之美。跳跃的句式间,加之抒情的语句,情景交融,又不失俏皮,运用“蔚蓝”“火花”“银色”“张开”“欢呼”等颜色与动作的描绘,瞬间冲击人们的视觉与触觉,可见其语言之巧妙。

  清代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的错落变化,从而使其文章具有了“句意曲折、摇曳生姿”的风格。

  语言是作家内心之幽曲,但并非仅仅是雕琢词句。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一书中曾提到周作人的“余情” 观,说拥有了作者的情致,那么即使一篇说明文,也是可以写成一篇非常好的佳作。

  情自何处而来?在于观察,在于思考,在于对史料的熟谙剖析,在于内心的灵动与纯真。《兄弟》一篇,论及二周兄弟失和:“兄弟根脉相通,虽有荒谬悖逆之人,也不会出现大偏差。但在成人以后,娶妻生子,各有妻室,即便是诚实厚道者,在情感上也难免不发生变化。而妯娌,没有血缘关系,自然疏远。如果受她们的蛊惑,兄弟之间必然发生龃龉乃至裂隙,这就犹如在方形底座上硬加一个圆盖子,无论如何是合不拢的。鲁迅与周作人,从亲密无间到翻脸决裂,恰恰印证了颜之推的话。‘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杜甫的这两句诗,似乎是为周氏兄弟而作。鹡鸰,鹡鸰,鹡鸰啊!”

  这种幽微阐述,采用巧妙的词锋、形象化的陈述,表达个人的见解,通过词组、虚字的运用,并利用句式长短、声音高低、节奏缓急等语言因素,构筑抑扬开合、跌宕起伏的文气,贯通文章始终,文气的强弱大小,实际成了王彬先生情思志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外在之文才,“质”指固有的、内在的品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文质适中、文质兼备。阅读王彬先生的文章,恰如君子,文质而后彬彬,亦今亦古,文脉不绝,在语音、句法和辞格运用上,长短杂陈,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具有了诗的密度和张力,以极具魅力的语言,发为心音,独具特色,对当代散文写作的发展,以及作家、学者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王彬《袒露在金陵》:看我庵中吃苦茶

    这部散文集,收录了三十一篇散文作品。分为五章,第一章《六诏》,收录了七篇散文,皆是关古代女子的故事;第二章《兄弟》,也收录了七篇散文,讲述历史上男人的往事;第三章是...[详细]

  • 《袒露在金陵》:翰墨风骨 诗心运微

    王彬在进入历史人物的心曲之中时不从众流,而是道前人所未道,辨认那些不易被人觉察的历史与生命的细部,从而令人生发无限感慨。作者始终带着个体自身面向历史独有的思...[详细]

  • 舆图涣漫见真意,烟景历历总缘情

    王彬先生在这部《袒露在金陵》中就处理好了这两点,在智趣洋溢的叙述中传递熨帖自然,崇善唯美的人性关怀,形成一种剥除历史滞重感的文化书写。“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详细]

  • 王彬《袒露在金陵》:袒露“自我”任思绪漫步

    关键词:《袒露在金陵》 王彬 读过王彬先生的散文集《袒露在金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9),越发感觉到散文是一种表现自我的自由文体,天南海北,古今...[详细]

  • 王彬《袒露在金陵》:袒露自我 任思绪漫步

    关键词:王彬 《袒露在金陵》 读过王彬先生的散文集《袒露在金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越发感觉到散文是一种表现自我的自由文体,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详细]

  • 王彬《袒露在金陵》:袒露"自我",任思绪漫步

    读过王彬先生的散文集《袒露在金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越发感觉到散文是一种表现自我的自由文体,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小至蝴蝶,大至宇宙星云,都可以和谐地融进散文的文...[详细]

  • 王彬

      王彬 Wang Bin (1949.3— )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市。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71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详细]

  • 王彬:充满才气的叙事学研究

    内容提要:王彬是我国研究叙事学的学者,他在1998年出版的《红楼梦叙事》,近年由人民出版社出了新版。《红楼梦叙事》是首次运用叙事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学术专著...[详细]

  • 话语研究的可喜深化——以王彬的《从文本到叙事》为例

    提要:王彬的叙事理论有一个重要方向即话语研究。他认为话语处于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层级,是作家关联读者的第一个切口,如何处理好这个切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此他...[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