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外国小说

普鲁斯《傀儡》

发布时间:2025-02-12 来源于:网络 作者: 郑德云 点击数:297次

  《傀儡》内容概要:

  主人公伏库尔斯基大学毕业后曾因参加起义,被流放西伯利亚。回华沙后生活困难,与杂货铺老板娘结婚。老板娘折磨他几年后死去,他继承了杂货铺。俄土战争爆发时,他与俄国人合作,大发战争财。为了跻身贵族上流社会,他千方百计追求美丽庸俗的贵族小姐依莎贝拉,在发展产业、积累财富的同时做慈善事业,还高价购买依莎贝拉家古老的房产,抢购赛马等,以讨依莎贝拉的欢心。依莎贝拉却对他若即若离,虽与他订婚,但常当他的面与浮浪子弟调笑,甚至一起取笑他。伏库尔斯基深感痛苦和愤怒,于是离开华沙,不知所终。

  作品的篇名具有丰富的隐喻色彩。“傀儡”的本意是木偶戏中受人支配的活动木偶。在作品中,“傀儡”就是主人公伏库尔斯基。他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有向上爬的思想。后来他参加1863年的起义,失败后遭流放。此后,他就收敛这种一生中仅有的革命的愿望,开始一心一意走个人发迹的道路。在继承了亡妻的杂货铺之后,他宁愿冒吃子弹的危险,去参加俄土战争中的军队给养的买卖。在这场赌博中他终于赢得了巨资,于是踌躇满志、得意忘形起来。与此同时,他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也迅速膨胀,自以为胜过别人一筹,并耻笑别人为肚子和钱包而苟且偷生。他下决心一定要使自己飞黄腾达,以跻身于贵族阶级的行列。在他心目中,名誉、地位、头衔、女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他认为要征服人,就得紧紧抓住所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个机会。在遇到依莎贝拉这个矫情的贵族小姐之后,他的野心一发不可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依莎贝拉就是他所追求的贵族生活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他又并非是为富不仁的资本家,他仗义疏财,不止一次地资助有各种苦难的穷人和被欺凌者,被人们视为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是穷人的救世主。可以说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想和愿望。但是深究起来,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他人或他物生存,正如舒曼医生所说,

  “一个最纯粹的波兰血统的浪漫主义者,永远在寻找非现实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争权夺利过程中的一个中介人物,一个“傀儡”。

  作品除了塑造伏库尔斯基这个艺术形象之外,还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展现了众多既有个性又具有某一类型性格的人物。依莎贝拉的矫揉造作,托马斯的贪财好赌,伊克纳西的忠诚老实,许朗格包姆的唯利是图,这些人物由于年龄、地位、处境的不同在性格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傀儡》的结构是独特的,它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缜密与严谨。首先,故事围绕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是伏库尔斯基与没落贵族阶级相互利用又互相冲突的情节,一是伏库尔斯基跟贵族小姐依莎贝拉之间的曲折爱情。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巧妙地联结在一起。其次,作品的叙述结构具有典型性和创新性。作品通篇有两个叙事者,一个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如选文中的视角),另一个就是以老掌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者。以老掌柜为叙述者的部分名为“老掌柜日记”,它以日记的形式对故事进行记录和叙述,让老掌柜的眼睛成为一架录像机,即时录下所见所闻。“录像” 是对现实的一种提取:提取出最能代表对现实理解的那个部分。全知全能的叙述则以概括全章内容的一句话或一个词作为题目,如“新人物怎样在旧地平线上出现”,“两个世界的人狭路相逢”。叙述者跳出来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和心态,经历了整个故事。用《圣经》中的话来说,就是“我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这两者相互交叉融合,组装为众多图景,形成一个全景图。作者、叙述者和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形成了默契而又富有意味的交际。这也正体现了英国评论家帕西•卢泊克(PereyLubbock)在《小说技巧》中的观点:“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是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

  在语言的运用上,作家也是独树一帜。普鲁斯的语言时而委婉曲折,时而简洁轻灵,既准确生动又柔美自然,闪烁着智慧的光彩,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选文中“他觉得自己也是被大都市生活的磨臼碾出来的糠皮,在一条从古老的墙壁之间穿过的阴沟里慢慢地向哪里飘流着”。再如,“他像一块被扔进水里的石头,在最初的一刹那,水面上起了一个漩涡,有点混浊,但后来却只有越来越微细的一圈圈水纹扩散出去”。这样,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品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深刻别致的分析。普鲁斯善于引导读者穿过外部世界的大门,走进内心世界的深处。一个微小的举动、一个瞬间的表情,都是通往内心世界的入口,让他能够去发现心灵深处幕后操纵者的最隐秘的意图。不过,他的心理分析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特点,作者大体上是站在主宰的地位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但有时作者也有意无意地退出主宰的地位,或让作品里的人物自己说话,或通过登场人物的观察来展现另一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在小说中不仅再现了外部世界,而且他根据对人的意识的极其精细的观察和分析,把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外部的客观世界和内心的精神世界浑然成为一体。读者在徜徉于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可以在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遨游。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南非]库切《耻》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自1974年起,他先后发表了《幽暗之乡》、《国之中心》、《等待野蛮人》、《麦克尔・K的生平与时代》、《敌人》、《铁的时代》以及《彼...[详细]

  • [委内瑞拉]彼特里《独裁者的葬礼》

    索拉纳神父原是一个普通教区的教士,因参与旨在推翻佩莱斯专制统治的活动而被捕入狱。获释后,他通过一个女人的关系,投靠了佩莱斯,成为总统的专职神父。总统去世后,新当...[详细]

  • 傀儡 [波兰]普鲁斯

    【作品提要】主人公伏库尔斯基大学毕业后曾因参加起义,被流放西伯利亚。回华沙后生活困难,与杂货铺老板娘结婚。老...[详细]

  • 追寻逝去的时光 [法国]普鲁斯特

    【作品提要】“我”躺在床上,不由自主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揭开了一个人漫漫一生的心路历程。外省的童年,带有某...[详细]

  •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莫泊桑《项链》

    《项链》能长久被广大读者喜爱,与其中鲜明、独特的个性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分不开的。玛蒂尔德就是《项链》所塑造的一个爱慕虚荣的,遭受挫折后才回归务实、勤劳...[详细]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平淡之中绽放光彩”。...[详细]

  • 莫泊桑《一生》

     莫泊桑的《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总是一些家长里短式的生活絮语,细细描述的都是平淡无奇的细枝末节。小说细腻地刻画了雅娜从怀揣梦想的少女到梦想一步步幻...[详细]

  • 莫泊桑《羊脂球》

    对于莫泊桑来说,《羊脂球》是他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正是这篇小说,使莫泊桑一夜成名。小说发表于1880年,当时几个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的青年作家,相约以普法战...[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