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一部形式独特的小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出版了一部名为《马桥词典》的长篇小说。翻开这部小说,里面看不到我们熟悉的传统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主导型情节、主导型人物、主导型情绪,却只有一段段相对独立的对一些词语的解释性文字。这些被解释的词语都是“马桥”这个地方的方言性词语,而“马桥”是湖南汨罗县的一个村寨,是韩少功当“知青”是的劳动之地,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就流放于此。
《马桥词典》在叙事文体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用词典的形式写小说。叙事者以自己当年下乡的年代为主体,以一个个马桥的方言词语为引子,上溯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讲述了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人物等等。如在词条“马桥弓”的释文里,作者写道,马桥的全称是“马桥弓”,弓指村寨,一弓就是方圆一矢之地,是古人一箭射出来的地方。从马桥的弓头走到弓尾要走上一个时辰。而“醒”这个词,马桥人的概念和众多汉语辞书相反,他们习惯了用缩鼻纠嘴的鄙弃表情来使用这个字,因为马桥的“醒”是“蠢”的意思,“醒子”指“蠢货”。两千年前屈原在此地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马桥人看来,他的“醒”是不是“蠢”呢?作者认为这是当地人独特历史和思维的一脉化石。马桥人还喜欢用一个“甜”字表达一切好吃的味道:吃糖是“甜”,吃鱼吃肉也是“甜”,吃米饭吃辣椒吃苦瓜统统还是“甜”。作者认为“甜”字暴露了马桥人饮食方面的盲感,几千年来他们吃的目的仅在果腹,还来不及对食物的味道加以充分的体味分析。“贵生”一次体现了马桥人对艰辛人生的看法。小孩子雄狮误被炸死,人们安慰他母亲说他“活了个贵生”。原来“贵生”指男子18岁女子16岁以前的生活,这一段人生毫无苦恼。“满生”则是男子36岁女子32岁以前的生活,活过这一段就活“满”了,再往后就是“贱生”了,不值得活了。这几个词语是马桥人对人生历程的独特概括。“科学”一次的意义在马桥人看来等同于“学懒”。知青们在打柴的时候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将砍好的柴放在山上晒干,下次砍柴时担回去,这样每一次看的柴都是下一次担回去。因为干柴比刚砍下的湿柴轻许多,所以他们的劳动也比马桥人省力许多。可是马桥人明知这办法科学,就是不效仿,却鄙夷地说这是“学懒”,有引申说“城里的汽车、火车、飞机”都是懒人想出来的。
(编辑:moyuzhai)龙其林: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饮食现象书写与文化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钻木取火进行石烹,形成了炮、煲、烫、焙、炒等制作熟食的方式。进入封建社会后,民众根据四季不同、...[详细]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危机及其突围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详细]
用“深描”的手法,探究中国当代小说理论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周新民 著 人民出版社周新民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由国家社科基金支...[详细]
《白洋淀上》:为中国当代农村生活建立宏阔的文学景象
关键词:《白洋淀上》 关仁山三卷本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以近二百万字的宏大篇幅,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展示了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最新变...[详细]
略谈“中国当代文学” 的“世界性”
关键词: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 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一个在特定的世界历史情境下由“国家设计”、体制推行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而将相关概念...[详细]
《跟着河流回家》:一部崭新的“马溪词典”
自马林诺夫斯基完成《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后,田野调查开始成为文化人类学者常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长期参与观察特定时空内人们的日...[详细]
“寄居叙事”:一个中国当代叙事学的创新性概念
叙述学自在20世纪中叶在法国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曾伴随着法国新小说的发展而繁荣,同时又在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从...[详细]
韩少功《修改过程》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当代人的生存样态与时代精神始终是其关心的命题,如《马桥词典》和《暗示》一脉对语言的探讨,以及《革命后记》和《日夜书》一脉对历史的...[详细]
私想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象观察
在《私想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象观察》的自序中,杏培表达了一种理想的批评观: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详细]
“逆行者”的声音——韩少功新世纪散文随笔论要
关键词:韩少功 内容提要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不是显赫和光环,他的重要是沉潜在文学史的深处。当我们试图讨论与当下文学有关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