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
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是采用章回体形式反映抗日的长篇。作品写于一九四五年,原是根据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一些民兵英雄的斗争事迹加 以整理改编;最初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共九十五回,后经进一步加工印成单行本,合成八十回。
故事以吕梁山下一个叫康家寨的村庄为背景,描写了晋绥边区人民怎样在党领导下建立民兵武装,实行劳武结合,反对汉奸维持会,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正如中国的其他村庄一样,康家寨的农民也曾长期遭 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地主康锡雪(外号桦林霸)就是压在农民头上的大石头。他勾结日本侵略军,组织维持会,使农民受着双重的压迫。
但是,在共产党员、武工队员武得民领导下,以雷石柱、孟二楞等农民积极分子为骨干,很快组成了民兵队。他们反汉奸,斗恶霸,砸烂维持会,真正把政权掌握在人民 自己手里,和日寇伪军展开反复的斗争。尽管他们也有挫折、失败、牺牲,但觉醒了并组织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无敌的。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不但巩固了自己 ,而且解放了敌人的重要据点汉家山。作品的意义在于显示了抗日战争的群众性,表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一 真理。康家寨其实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雷石柱、孟二楞等也是千百万抗日英雄的代表人物。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正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 力量的发展壮大过程。
《吕梁英雄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通篇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联缀而成,因而较能吸引读者。相比之下作品虽然写了许多人物,但一般都不突 出,一些主要人物个性也不够鲜明。整个作品的结构法是用人物串联故事,而故事与故事之间有时却缺乏内在联系。这和小说的创作过程有关。据作者说, 最初只是想把许多生动的斗争故事用几个人特连起来,并未作通盘计划;当时是写一段登一段,不是一气呵成,因而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全书的结构,故事 的发展,都未作精细的安排。现在流传的单行本虽然作了较大加工,但原来的缺陷还多少留有痕迹。尽管如此,《吕梁英雄传》仍不失为一部反映抗日战争 较好的作品。
(编辑:moyuzhai)马烽写作的“三个原则”
1987年春天,作家马烽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作家不管写什么,怎么写,只要有利于文艺的发展,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精神食粮,都应该允许。用他...[详细]
王树增:谁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出版好书,其中包括《1937,延安对话》这本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1937年6月卢沟...[详细]
冀中白洋淀《新儿女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八年的英勇事迹。小说主要描写了人民群众抗日力量和日本侵略者、 地主、汉奸进行斗争...[详细]
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小说的篇幅不长,却是解放区第一部以章回体形式写成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他在写这本书时,正开始向民间文艺和古典文学学习,这是他练习写作通俗 文学作品的成果。他满...[详细]
抗战题材少儿小说的历史担当与艺术追求
抗战期间,无论是大后方(重庆)、根据地(延安)还是“孤岛”(上海)的儿童文学,都有直面抗战、砥砺意志的精彩儿童小说面世。如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萧红的《孩...[详细]
抗日战争期间的少儿小说
抗日战争期间,在表现革命战争的人民性、群众性方面,有一些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写得相当出色。它们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也鲜明突出,语言又比较流畅 活泼,不但...[详细]
马烽短篇小说集《村仇》
马烽的短篇小说《村仇》虽然简短朴实,却以新的理念、视角与叙事策略,为现代文学以来的械斗故事续写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在宗族村落仇恨的转化过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详细]
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
马烽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 《三年早知道》为标志...[详细]
沙汀《困兽记》
写于一九四三年至四四年的另一长篇《困兽记》,表现的是四川某小城镇中一群知识分子在时局逆转后陷于无法自拔的苦闷生活。...[详细]
茅盾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小说以上海“八·一三”抗 战为题材,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抗战爆发到上海陷落这四个月中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复杂的变化,表现了各阶层人民对这场战事的不同态度;同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