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作者原想把书名定为《何去何从?》,他在《第一阶段的故事》新版后记》中说:"1937年后,这个‘何去何从’的问题,不但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本书中的人物,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本小书的结尾已经写到一些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一到陕北去。'但小说最初在《立报.言林》上连载时,担心题目太露,于是改为《你往哪里跑》。后来要出单行本时,茅盾想恢复原题。可是,在他重读全稿之后,又觉得书还未写完,“何去何从”的主题刚刚点出,小说就结束了。早先计划的后半部,即写武汉大会战前的武汉情形的那半部,没有写,如用“何去何从”,就是不照题作文,叫读者莫名其妙了。结果便把小说改题为《第一阶段的故事》。其含义是:①表示全书并未写完;②“第一阶段”,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初期阶段,也暗射了中国人“何去何从”的问题。
小说以上海“八·一三”抗 战为题材,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抗战爆发到上海陷落这四个月中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复杂的变化,表现了各阶层人民对这场战事的不同态度;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以及由此而来的抗战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正确地揭示了上海失陷的原因。但作品未能对生活作深入的发掘,结构散漫,人物形象也不够 鲜明突出。
(编辑:moyuzhai)孙频中篇小说《地下的森林》:创造性审美意象的解构与重
山西是产煤大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煤窑、大煤矿和浑身黑煤面只露白眼仁转动和一笑满口白牙的矿工随处可见。孙频是山西走出去的作家,这些深藏在她...[详细]
“现代性”的路还有多长——近期中篇小说创作的一
● 摘 要现代性主要是西方几个世纪前缔造的。中国为了回应西方的现代性产生了中国的现代性,它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可能性,同时也有允诺迟迟不临的...[详细]
岁月皱褶里的市井烟尘——中篇小说《彩骡》阅读札记
一出道40年,王松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屡见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而早在二十几年前,他就被业内专家戏称为“故事篓子”,这个调侃形象生动,活画出王松...[详细]
生命的质感——李小坪中篇小说《地衣渡》的几个关键词
李小坪是极具灵气的作家。记得第一次阅读她的散文,内心深处那个最柔软的部位就被深深地触动。读了小坪的几个中篇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同她的散文一...[详细]
阶层固化与勉强的自尊——关于王玉珏中篇小说《瞳距》
先后两次认真地读过王玉珏的中篇小说《瞳距》(载《收获》杂志2024年第1期),掩卷沉思,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为作家对阶层固化现象的尖锐揭露而倍感震惊...[详细]
丧歌为谁奏响——读陈应松中篇小说《熊的故事》
海明威在他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提出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命题。再延伸出来说,人类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栖身于天地自然间,当一个整体性的环...[详细]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文学书写的文化维度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文学选刊一般立足于某一文学门类,纵览一段时间内创作全域和整体风貌,以精严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尺度,遴选刊登代表文...[详细]
陈河中篇小说《香榭坊巡逻队》:文化冲突与精神创伤
陈河 ,男,原名陈小卫,生于浙江温州。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多伦多。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详细]
观照小人物“仿佛若有光”——读中篇小说集《隐疾》
《隐疾》是作家杨遥的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6个中篇小说:《父亲和我的时代》《隐疾》《英雄李育民》《北京刮大风》《入海口》《...[详细]
文明的落差或者以小说的方式评论——关于黎紫书中篇小
马来西亚汉语作家黎紫书在中国文坛的暴得大名,与她那部出色的长篇小说《流俗地》之间存在着格外紧密的内在关联。正因为《流俗地》给我留下了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