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
读许春樵的长篇小说《酒楼》让我联想到,在最近一个时期,只要谈及对当下时代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大家的视野便会不约而同地投注到所谓的“底层叙事”上面去。这也就是说,“底层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作家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代名词。既然“底层叙事”已经变成了一种对于作家而言多少有些强制性色彩的事实存在,那么,怎样突破所谓“底层叙事”的窠臼,在某种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切入对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也就成了摆在作家面前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酒楼》当然是一部有着相当艺术野心的长篇小说,许春樵试图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实现自己近距离地对当下时代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性扫描的根本意图。那么,到底采取怎样的手段方能比较有效地抵达当下时代的现实生活呢?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当下时代乃是一个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所谓市场经济时代。针对这样的一种时代特征,许春樵的睿智之处突出地表现为他选择了“酒楼”这一客体物象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聚焦点。许春樵关于“酒楼”的命名方式,多少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来。
除了小说艺术聚焦点的选择值得充分肯定之外,许春樵《酒楼》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于所谓市场经济时代对于世道人心的巨大腐蚀作用,进行了堪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许春樵那相当犀利的对于只能以复杂称之的人性世界的近乎于游刃有余的艺术剖析,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许春樵把自己的艺术表现视野集中到了一个差不多可以被称之为酒楼世家的齐氏家族之上。正因为齐家有着经营酒楼的传统,所以,一旦得到了社会条件的允许,如何振兴齐家祖传的天德酒楼,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身体仍然很健朗的齐家老爷子齐修仁先生最渴望实现的一个梦想。按照齐老爷子的设想,齐家的三兄弟齐立功、齐立德、齐立言应该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地把齐家的酒楼事业共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却是与齐老爷子的愿望形成鲜明反差的一个当代版的兄弟阋墙故事。在我看来,导致齐家兄弟阋墙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当下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的强烈刺激之下,他们内心的欲望已经开始无限地膨胀了起来。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着的欲望,最终淹没埋葬了他们的人性良知,使得他们之间的兄弟亲情彻底荡然无存。
《酒楼》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是齐立言。他的精神世界那令人惊叹不已的演变过程,正是一种以物欲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可能产生的巨大异化作用。当年的齐立言,曾经是一个带有突出理想主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达起来之后的齐立言,很快就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都背叛了在困难时期曾经与自己一起共患难的王韵玲,不仅与自己的前妻张慧婷,而且与迎宾员小玉都打得十分火热。
要想更加清晰地理解把握齐立言的精神异化轨迹,我们就必须充分注意到王韵玲这样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存在。身为齐立功天德酒楼重要员工的王韵玲,之所以要舍弃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与身处困境之中的齐立言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创业,实际上正是被齐立言身上的理想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的缘故。这样的选择行为本身,就充分说明王韵玲本人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一位难得的理想主义者。但齐立言却很快就堕落成了一位充满市侩气息令人憎厌的商人。到这个时候,王韵玲所断然采取的与齐立言绝交的行为,就再次证明了她对于这种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坚守与践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韵玲是一面十分重要的镜子,是极其难得的一个人物参照系。正是在王韵玲理想主义精神的强力映照之下,齐立言那堕落异化之后的灵魂才会显得是那样地丑陋和不堪。
客观看来,对齐立言这个人物形象的发现与成功塑造,可以被视为许春樵《酒楼》这部长篇小说最值得注意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许春樵正是通过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我们才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地从理想主义者,而逐渐地蜕化变质为令人不齿的投机主义与市侩主义者的。
(编辑:moyuzhai)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以光明回应苦难——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对于王雨新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早就想说点什么。因一直忙,或者说整日被各类有价值的无价值的应景的文学抑或社会活动缠绕...[详细]
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
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已于近期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哲学思考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读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细腻...[详细]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面向西域的文学书写,是写作者对山川万物的想象,对人间情境的...[详细]
提示词工程:智能长篇小说的核心驱力
一源 起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组建团队,探索智能写作的方法①。从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角度来看,智能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只要找到一...[详细]
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论曾剑长篇小说《向阳生长》
摘 要:曾剑长篇小说《向阳生长》呈现出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自在写作,即用真切之感和悲悯之情回望故乡和自我成长,将个人叙事和乡村叙事融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