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镜子无处不在——读杜峤小说《破镜记》

发布时间:2024-12-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古今文学作品中,直接以“记”命名的篇章不在少数,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苏童曾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黄雀记》。这类标题洗练,文本的意蕴以前缀的形式或显或隐地镶嵌其中。能以一两字驭千万言,我通常觉得,如此定题的作者对自己的文字想必相当自信。杜峤的《破镜记》也给了我类似的阅读感受:精致,幽微。

《破镜记》讲述了一个通过镜子折射关系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布置得相当缜密,文本内部自有回环相扣。事件由“破镜”引发——镜子是父亲的遗物,被打碎成几十片残骸后,母女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出现了裂隙。母亲为了掩护“罪魁祸首”老来伴老朱,借口自己在镜子里看到了已逝的父亲于是挥锤敲碎,使得女儿怀疑其精神状态,故往家中引入一枚隐形摄像头,试图借此偷窥“真实”来抚平不安。而“我”与妻共持的这个隐秘,也暂时调节了二人平静之下隐隐将倾的夫妻关系。随着妻事业砝码的加重,“我”的自卑、软弱、虚伪在天平另一头被逐渐翘高,乔渡、春懿两个角色以及另一枚埋下伏笔的摄像头由此进入了失衡夫妻关系的裂隙中。略有区别的是,乔渡是“我”因安装新的摄像头未遂而对妻暂未得到证实的怀疑,春懿却是妻已经藏下的第二枚摄像头下将“我”由先前的观察者转变为被观察者的证据。聚少离多和“我”逐渐堆叠的猜疑、试探不断挤压夫妻间的稀薄空气,在这股气将若游丝时,妻却因为“我”一句语焉不详的“把摄像头拆了吧,没有意义了”而突然逃离。是拆掉哪一枚摄像头?是先前对母亲的窥视已无意义还是夫妻关系再无退路?主语的缺失留下一个延宕的想象空间。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仍然延续了前述的克制叙事,“我”终于在明晰的前因后果里正视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过错、欲望和真实的诉求,带着歉意、寻求谅解和诚恳的信任,对着镜头另一端的妻打出“我很想你”的手势。整个故事呈现的话题和场景都很日常,作者并不着力以情节的曲折跌宕来引人入胜,而是通过细腻的洞察和冷静的叙述,引导读者边走边想,逐步深入隐秘的心灵图景。

小说设定的主人公是一个在欲望沼泽中浮沉的中年已婚男人。作为一名“00后”,作者在取材上没有过多动用私人经验,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对他人,尤其是对上一辈生活的观察。人物塑造同样不是谋划的重心,除了对主角多加笔墨,配角的工作爱好、言语行为都不离文艺、婚姻两个套子,甚至颇有类型化的倾向,每次出场更像是在为“我”的心路的徐徐延展做引。但这并没有削弱小说的质量,得益于作者为核心意象“镜”注入了丰富的可读性。作为全文线索,“镜”毫无疑问意指那面碎在故事开头的镜子,当然也可理解为摄像镜头的“镜”;而“破镜”除了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碎裂,也可引申为摄像头另一端窥视的终止。本质上,“镜”指向的是人际关系。母亲声称在镜中看到父亲、老朱坦白在镜中了悟自己是在复制别人的生活、“我”和妻通过摄像头窥视母亲的生活、妻透过另一枚藏下的镜头探得“我”在婚姻中的迷失,每个人在镜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反映出各自心底不同的欲求与徘徊。但归根结底,是在探寻亲密关系的本质——与自己的,或与别人的。“镜”是最为直白的媒介,明晃晃地暴露人们内心的欲望、自私、迷茫、孤独、软弱......同时“镜”也是无言的隔断,横亘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宣告看似亲密的关系其实充斥着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忽远忽近、时有时无制造出一种奇异的晕眩感,以至于“某一刻我竟有点嫉妒那些碎片,我大概还没他们有尊严”。好在,“镜”的如实也提供给我们一个面对真实的机会,在碎片的裂隙中凝神,从镜头的扭曲中抽身,方能够真正识别内心。

小说的语言也可圈可点。整个文本带给我一种绮丽繁复的美感,好像走进了曲径通幽的回廊,初见虽知其概貌,细看才品得芳华。处处流连,终于游览到尽头时,却又不经意发现两旁的梁柱上还有被忽略了的纹饰,于是怀着不舍错过丝毫的心情,又重读了五六遍,仔仔细细欣赏完每一处,最后除却溢美之词只好留下一句朴素的赞叹“写得真好”。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在情节的推动上优先使用短句,快速明了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要素,而在故事节点之外的铺垫和渲染之中则极尽洋溢自己的才华。其一是求奇求怪的动词,比如“阳光被铁艺护栏筛下来”“粲粲嵌在婴儿床里”“几颗痦子都耸起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轻易地激活了读者的镜像神经元,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其二是俯拾皆是的比喻,比如“像只强顶困意张翅孵卵的老鸟”“像洇饱水的热毛巾”“淡得像掺水的奶油”“如同月光卡的暗蓝色金属或蝎尾钩尖凝结的液滴”,笔触冷静,却在句读之间氤氲出无尽的余味,令人对作者的想象力叹为观止。其三是传统文学和古典审美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当“爵士”“红酒”“沙拉”退场之后,“书法篆刻”“齐白石的冲刀”“鲁智深”又立马上台,文本之间形成动态的呼应,产生一眼看不尽的美学效果,其层次感和丰富感更上台阶。

《破镜记》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给读者宣示了因为关系无处不在,所以“镜子无处不在”的命题。不过“生活需要浪漫,但不需要表演”,或许不必纠结破碎镜片折射出的残缺画面,也不该沉溺于摄像头微微倾斜扭曲的投射,只需寻一面光滑完整的镜子,虽普通却真实,那就是我们走向自己、走进亲密关系的通道。这是我首次阅读杜峤的作品,读毕便觉“深文隐蔚”,知晓作者的年龄后,又增添了几分深深佩服。相信这位耀眼的新锐小说家,在岁月沉淀中将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故事,我怀着十二分的期待。

作者系重庆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