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朱宏《梧桐雨》: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观照大主题

发布时间:2024-12-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云涛翻卷,澎湃似海;群山逶迤,绵延向远;梧桐叶落,扑簌如雨……在这般苍茫雄浑、宏阔辽远的背景下,那昂然吹起嘹亮冲锋号角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尤显英勇豪迈、气魄非凡。是的,这便是朱宏先生的新著《梧桐雨》的“封面写照”了,捧而读之,毛主席那慷慨激昂的歌吟立时在耳畔响起:“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诚然,言及《梧桐雨》这一书名,大多会联想到元代著名杂剧家白朴的那部代表作。只不过,白朴的作品是以史为托,原剧全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讲述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朱宏的这部《梧桐雨》,却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把解放前后的南京城作为故事演绎的中心,以钟山脚下、月牙湖畔的老周家,即周家义一家老少的悲欢离合、成长蜕变、荣辱起伏等为主线,生动叙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那一段段波谲云诡的大历史,那一缕缕铭心镂骨的家国情,那一个个矢志前行的追梦人,那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现场戏”……可谓精彩跌宕,扣人心弦。

小说分为3个部分:“烟雨江南”“天亮了”“现实与希望”。每个部分又由10多个章节组成,既纷繁复杂,又脉络分明,各章节的小标题,如《父亲》《梧桐雨》《严父慈母》等,便是最好的“导游路线”。作家巧设悬念,似在不经意间,以一张从书中飘落的父亲周家义的照片,悄然打开了时光的“魔盒”,穿越历史的烟尘,用倒叙的方式将故事归于“正传”。

尽管,从全文看,父亲仿佛算不上这部小说的主角,因为他“出场”的时间并不多。然而,父亲的身影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显——父亲是个“读书人”,他秉持的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一直把“认真做事,脚踏实地”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父亲心定志坚,追求民主,爱国顾家,教子有方,他“最不能忍受的是祖国遭侵略,民族遇分裂,人民受苦难”。父亲虽在当时的国民政府铨叙部工作,却早早地同中共地下党人秘密接触,这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诸如父亲和大儿子周秉乾一夜间“离家出走”加入了解放军,后因叛徒告密导致父亲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周秉乾又同妹妹周秉悦双双当了志愿军,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周秉乾也因此壮烈牺牲、在父亲和大儿子周秉乾“走后”,小儿子周秉辰又一腔热血成了部队汽车连的一名新兵,等等。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一个“光荣之家”,父亲的举手投足,便是最美的“镜子”、最好的榜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父亲的形象,如暗夜里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家人友邻的心空,亦不折不扣地照亮了一个时代。

较之父亲,作家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宅心仁厚,温良贤惠,却又深明大义,以家国为重。在丈夫和大儿子“离家出走”后,她更是凭一己之力,凭自己的智慧、隐忍与坚强,用柔弱的肩膀拼命扛负起兵荒马乱时期一家人的生活,时时点亮希望的灯盏。正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母亲身为当家的主人,丈夫和大儿子生死未卜,军警和便衣荒唐抄家,一日三餐捉襟见肘,“心惴惴而慄慄兮”……那时节,风云多变幻,世道难望穿,于母亲而言,长夜漫漫,梦无所依,孤枕难眠、暗自饮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她又始终坚信,过了冬雪是阳春,总有云开雾散时。她将一切心绪深藏,把所有的忧伤、痛苦与悲愤,深深掩埋。母亲的伟大还在于,丈夫牺牲后,儿女要当兵,她虽不舍,却能理解并支持;亲友落难,她会及时援手;邻人遭殃,她不冷漠旁观;对保姆刘妈等,她也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菩萨心肠永不变。至于对待两个“问题儿媳”,即李晓燕和江巧云,母亲更是表现出了那个年代多数“婆婆”少有的开阔胸襟与仁爱良善……母亲是风雨如晦之际家庭的中流砥柱,亦如春阳当头,给子女亲朋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不灭的信心。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展开,故而,“我”——周秉坤,周家子女中的老三,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因为,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兴衰、城市的嬗变,亦无论是战争的无情、人世的冷暖、社会的发展……都是通过“我”的“亲历亲见亲感”来表述、来描摹的。一家6口,4人先后入伍,两人相继牺牲。唯有“我”,看似生活在家庭屋檐下,有刚强母爱护周全,实则“我”同样命运多舛,波折缠身。“我”聪颖、机敏、酷爱读书,亦率直、感性、爱憎分明,但小小年纪便经历了家道中落、丧父失兄之痛。父母的教育,世风的浇漓,环境的熏染,让“我”变得很“早熟”,虽设法抓住了致父殒命的叛徒,却没法从时代的洪流裹挟中抽身而退。“我”和郝秀云结婚,在那个“扫除一切害人虫”的革命年代的新婚之夜,“我”竟身不由己,“神情庄重严肃又不失耐心地”批评她“好像已经脱离了我们无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害人虫”,甚而郑重建议“我们就应珍惜这大好时光,多学一学毛主席的著作”;“我”以厂为家,努力上进,顺利成为炉长,直至江钢厂的分厂长,却又一夜间被宋倪敏这个摇身变为“革委会副主任”的车间主任关进了“小黑屋”;在备受摧残之际,经过深思熟虑,“我”又不得不毅然决然地向郝秀云下了“离婚通牒”;为了给未来的弟媳李晓燕洗刷冤屈,“我”脑汁绞尽,寝食难安,“东方磕头西方烧香”……

纵观全书,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革开放……在风雷激荡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作家匠心独运,笔力遒劲,悄然擦亮个人记忆与情感的光泽,绘影绘声,诗意唯美,地道的方言土语穿插与典雅的诗词歌赋引用相得益彰。小说在一波三折而又峰回路转的层层推进中,适时通过时代风云与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绘,来渲染或紧张肃穆或轻松愉悦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喜忧惧多参差的心情,不管是父亲、母亲,还是周氏兄弟姐妹等,他们的体温脉搏似伸手可触,他们的情绪涟漪皆分明可感。

此外,作家还成功塑造了不少“配角”,他们身份悬殊,面目有别,性情迥异,如技艺高超而又耿直细心的工人余老八、善于审时度势只求明哲保身的医生李清泉、常常口不择言却亦体贴能干的保姆刘妈、被迫一婚再婚偏又遭遇不幸的至亲姨妈,以及侯麻子、小庆荔、照信表姐等等。这些寻常百姓,在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中,各居其位,各赋其能,为凸显并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试图通过他们与周家人的血脉亲疏、日常往来、工作交际等,通过他们人生的顺与逆、心态的稳与乱和命运的沉与浮,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态与精神传承。你看,一个周家,一座南京城,无疑又是中华大地上亿万人家与万千城市的缩影……先是紧随着旧时代訇然作响的车轮,执着坚守,拼力挣扎,不懈抗争,然后追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铿锵脚步,保家卫国,踏平坎坷,奔向幸福;你听,医院产房里传出的那昭示着“龙凤呈祥”美好愿景的两个新生儿(“我”的儿子与小弟周秉辰的女儿)的啼哭是多么响亮悦耳,而除夕家宴上,母亲喜极而泣源于肺腑的“宣言”又是怎样的掷地有声,催人奋进——“周家跟着共产党走,横竖都合着道理。家义和我一辈子积德,与人为善,虽然他为革命牺牲了,但华夏大地上还有无数的共产党人,共产党的道理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是经历大风大浪考验的,是什么灾难都能撑得过去的……”

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谱写主旋律,以寻常日子彰显家国情怀,以舍生忘死诠释信仰力量——作家以正能量之笔,给小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留给每一位读者的对生活与情感、命运与抉择、梦想与追求等的深远思索,似才刚刚开始……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