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陈伟:公众考古与地方文化自信——读《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初识强雯之访古随笔,我正在编辑《重庆地方志》,其《寻古小田溪巴王墓群》一文,读来犹如一股清泉,引起深深的共鸣。我们也因为这篇文章结缘。她喜欢地方志,我也赠书与她。未曾想,几年后强雯的《访古记》一书竟已面世。全书记述走访的博物馆和文保单位,每到一处便做沉思与考证,思接千载,文采飞扬。写土堆里的文物,牵惹出古诗文,强雯擅长文字表达加上热爱,使得这本书引人入胜。

话说回来,这本书的核心仍是考古。考古学,这门学科,在公众眼中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如同一座深邃的迷宫,引人入胜却又难以捉摸。要解读文物之语,非得有深厚的学识与专业的眼光不可。这不仅仅需要对文物的年代、风俗、典章、工艺与审美有深刻的理解,更需兼备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广博的知识,如同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方能揭开历史的一角。而实践经验的积累,更是如同磨砺宝剑的过程,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历练,方能锻造出锐利的眼光与敏锐的洞察力。

阅读时我大致数了数,作者强雯重点走访了重庆、四川、陕西、山西、湖北、内蒙古等地大大小小博物馆十多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是常去的地方;探访了重庆及周边不少古迹,如重庆七星岗的金刚塔、北碚塔坪寺、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泸州闹市报恩塔以及乡野中被人忽略的精品石刻、残碑……短短几年里不仅四处奔波,而且到处查证数据、资料、史实,笔耕不辍,每至一地都有访古随笔。可见她对访古的热爱和治学的严谨!终于采撷精华,成就新著《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每件文物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不仅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科技水平以及艺术风格,还承载着无数个人的记忆与故事。作者详细、准确地描述文物的特点、名称、大小、形制和工艺,通过追寻文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演化过程,从人文视角去探求古人的精神世界,发掘文化的变迁。比如,书中写青铜爵想到加官进爵:“其实想一想,古时人被封官,现代人职场受提拔,都要举杯庆祝。看来这无形中千年不变的文化,倒是延续得很好,没有强迫,纯粹是发自本心的高兴——是否真正从人性出发的,才会延续千年呢?”

又如观察省油灯,想到耕读传家:“文明进程,离不开灯与灯具,川渝一带自唐朝开启省油灯文化,可想见当时的文风之盛。这寒夜凄凄中,灯光如豆,生生不息,用之不竭,是省油灯的精髓,也是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进阶信念。”“省油灯风靡大江南北,唐代、五代十国、宋代,代代相传,从现实生活中使用,再到墓葬品相伴,那些要代代延续的耕读之家,他们‘蒙学养正,知书尚礼’的背后,或许也少不了省油灯的参与吧。”

强雯为遂宁的宋瓷沉醉,不由联想到曾被封为遂宁郡王的宋徽宗和遂宁的广德寺,于是翻阅史籍,通过引经据典的求证、辨析,作出了较为合理的推理:“这一批瓷器多多少少与宋徽宗有关系。至于是皇家一次性赠送给遂宁的,还是分批次的,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广德寺作为皇家禅林,历代帝王11次敕封,宋代就占有6次之多。试想宋徽宗,不时将宝物赐予遂宁广德寺,无论是要延续以往的传统,还是感恩封地之故,都说得过去。”

全书既有状物、抒情的严谨,也有随笔的轻松趣味。充满想象力、很有画面感的描写,让人不禁莞尔。写小田溪巴王墓早已是青草蔓生,“我只能步行穿过蚊虫肆虐的野草丛,游荡了十余分钟,试图发现蛛丝马迹,但举目所及皆是茫茫草海。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老太太独自散步,一时恍惚。《西游记》的荒野里,总是会有老太太,看来这并不是《西游记》里杜撰的,而是真实的生活。”

公众考古使更多民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从而积极参与历史文物之保护,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认同感。同时,亦让徘徊于考古学大门之外的考古爱好者有机会踏入此神圣殿堂。《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一书,即从个人视角出发,以文学叙述之方式深入浅出考古之美,之趣,有知识性又通俗易懂,实为公众考古之佳作。此书不仅带领我们领略文物之美,更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自信之深刻思考。

(作者系《重庆地方志》执行副主编)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