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杨怡芬《海上繁花》:天上星河在人间

发布时间:2023-09-0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杨怡芬的长篇新作《海上繁花》是一部聚焦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历史小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舟山人,她继《离殇》之后重写战争题材,想来是不忘对东极诸岛和海洋文明的热爱,亦没有放下对家国历史与儿女真情的关怀。不同于前作解放战争时期舟山岛上的女性故事,本书围绕一对中日青年的恋爱交往,经由作者“我”与日本恋人香织的离合聚散,娓娓道来了一段沉入大海、鲜为人知的二战传奇。

  《海上繁花》由三部中篇小说、三份“我”的作者手记与“作为终篇的楔子”共同组成。作品开篇,作者“我”即阐明这是一个“偶然”引发的故事:“邂逅那艘已在东极海底躺了近八十年的‘里斯本丸’,遇到香织,直至为沉船和香织写下这部小说,都是命运的偶然”。虽然全书写法上富有现代小说的后设意味,但作者讨论的却是一段真正严肃的历史事件。那一艘写满法西斯暴行的“地狱航船”,铭刻了中国人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

  历史上,这一艘被称作“地狱航船”的里斯本丸,本是7000万吨位级别的运输船,二战时期被日军征用为战俘船。1942年10月,它搭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800名日本士兵,由香港驶往日本,在中国东海被美军发射的鱼雷击沉。日军故意封闭舱门之余,更以机枪射杀挣扎于海面的逃生战俘,致使828名青年军人命丧海底。灾难发生时,海域附近青浜岛、庙子湖岛的中国渔民,先后出动了46艘小船,往返65次,共计营救了384人。不仅如此,岛上渔民更是为幸存者们慷慨提供了淡水、衣食与住宿,并冒险藏匿了3名英军战俘。

  循此本事,小说以一位英军约翰的视角,详细记叙了战俘们在运输船舱中不幸遭遇的、堪比人间炼狱的悲惨生活、以及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前后始末,包括日军后续上岛挨家搜捕战俘的危机时刻。作为劫后余生的三位幸存者,伊恩、肯特与凯文,他们不单得到了阿卷全家人的善意款待、侥幸避开了日军的海上巡逻,还在中国各路抗日军民的护送下,从浙江联络至英国大使馆,从江西赣州出发,途经广西桂林,辗转去往重庆,平安返回伦敦。一路上,众人目睹了日本军人投放病菌毒害军民的凶残手段,更钦佩中国人抵抗侵略、捍卫和平的决心与智慧。最终,三人通过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面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战争暴行,再次拯救了里斯本丸上其余的300余位幸存者。

  作为历史的幸存者与见证人,这段故事自舟山群岛辐射而出,从上海到香港,从英国到日本,一步一回响,终究被历史铭记,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世界性影响。这一段有血有泪的故事,同时铭刻了战争的暴虐与人性的善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小说”或许不足以形容杨怡芬的创作旨意,因为她所刻画的远不止一桩尘封多年的沉船事件,而是书写了一场战争对受害者造成的永恒创伤,记录了一个时代下人类同舟共济的可贵精神,探讨了“里斯本丸号事件”对世界历史及全球人民的深远影响。

  在文学的纪实与虚构之间,杨怡芬为中国渔民的英勇行动,赋予了一个至为诗意的命名:救人一命,天上一星。“只要你救过一个人,等你死后,你就会变成天上的星辰,永不坠落,在那里守护家人。”危难当前,中国渔民以行动印证了大无畏的博爱理念,但他们奉行的无非是一个祖辈相传的朴素道理:“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由此出发,作者立足于东海之极,度量了人类与星辰的距离。它不是神秘叵测的光年,点滴涓流的善念融汇,便可汇聚成一道屹立人间的银河。

  200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上,当年获救的英国老兵约翰,重新返回东极岛,开启了一段感恩之旅。这场活动,既是“我”与香织相识的契机,也是里斯本丸号的历史真相,再次浮出历史的缘起。这让我们认识到,当年来自中国渔民的善念,施以的远不止搭救落难的援手,更铸就了维护每一位幸存者与落难者生命尊严的长城。

  故事最后,所有线索一齐聚拢到“海上繁花”的象征意义。小说中,杨怡芬以海上浪花的起伏不定,喻指战争风云的波涛汹涌,遥拟个人命运的绝续起落,同时由繁花所象征的美好和繁盛,反思人生一世的作为及追求。感人至深处,诚如小林一茶所言:“此世,如行在地狱之上凝视繁花。”

  如此看来,作者“我”对地狱航船的关注,何尝不是叩问自身对恋人的情感密码?他关于历史疑云的探秘好奇,无法掩盖对民族历史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怀。归根结底,两人毕竟相识于中日友好的和平年代,但双方家庭由来已久的切身之痛与难言之隐,又处处牵涉着过往历史留下的伤痕记忆。这一情节设置,显然是作者有心超越小说演绎历史事件的叙事局限,使其与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缔结了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结。可以说,《海上繁花》的故事起源于80年前的东极海底,又归结于80年后的东洋斗室。透过文本内外,望向更辽远的现实,杨怡芬选择以“楔子的终篇还是楔子”作尾,终于让“我”与香织长达12年的颠沛苦恋,在双方亲人的祝福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故事非同历史,历史即是故事。故事作为历史时,它的寓意从来不是被点明的,故事始终蕴含在沉默而敞开的集体记忆之间。一如作为小说终篇的楔子,这一故事的结尾,也预示了新一轮故事的开端。某种意义上,我们正与书中人一道生活在历史的故事中,共同被写进了开篇的楔子部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你我他皆是未来故事的角色与作者。

  作者看来,即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岛”上,但人类的集体命运仍是一艘共同驶向未来的大船。远航之际,四面尽是靛蓝幽深的海,海下有长眠历史的尸骸,海上是数不胜尽的星辰。然而,总有人能够从一方海域望向群星璀璨、在人间地狱看到繁花盛开,一如里斯本丸上曾为战俘请命的波特中校。时至今日,他的目光和身姿,依然足以穿越时光与海域,在命运中照亮一次次偶然,冥冥中使人坚信:天上银河在人间。

  历史一刻,小说一场。从故事到历史,从历史到现实,救与不救的难题,无疑是一场关于心灵的抉择与人性的考验。但是,我们在来之不易的和平面前,是否参悟了生命的真谛?我们如今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战争和仇恨?大海面前,如何让大爱跨越此岸与彼岸的距离?《海上繁花》启示我们:星河指引人间,和平方能永在。关于一切问题的解答,不单需要时光和勇气,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历史叙述和时间意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类型

    在所有和文学构成词组的文学类别、体裁之中,如女性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离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等等,大概只有历史与文学...[详细]

  • 欲望之书——畀愚长篇新作《云头艳》读札

    关键词:《云头艳》 畀愚的写作始于1999年,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二十年中,看似波澜不惊的当代文坛,其实从未止息它的探索与奔涌,各种潮流...[详细]

  • 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完成两个不可能的任务

    关键词:《长安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么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如何运到长安的?这个问题曾引起古往今来不少好奇。唐代荔枝最...[详细]

  • 周新华《沉籍记》

    周新华的小说大多与历史有涉,而小说《沉籍记》就足可见得周新华对于历史沉潜含玩的功夫,体现出周新华的叙事想象力、叙事控制力和小说驾驭能力。...[详细]

  • 长篇小说《旷世烟火》:在人间烟火中书写瓯越大地的历史

    《旷世烟火》全书五十余万字,展现了温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与时代洪流的共同成长中,所流淌出的奋进热血与使命担当,整体呈现出大气恢宏、真实细腻、优美明丽...[详细]

  • 马伯庸的历史叙事

    马伯庸已是一个现象,一个近乎光芒四射的现象,以至于人们在注意到他的时候,也清晰地看到了周围无可奈何的暗淡。从小说到读者大众的距离,并没有因为这些年小说家们的努...[详细]

  • 杨怡芬长篇小说《离觞》

    这部长篇叫做《离觞》,写的是“离别”之殇,而文本内核则是和殇字含义相反的“情”字,通过写相聚之情义去遥想离别之殇,写日常的温情是这部长篇起笔和止笔的地方。小说...[详细]

  • 军事历史小说和英雄概念的延展

    历史的缝隙,恰恰就是故事生长的地方。《根》《七姑八姨》《过来》《黄土谣》《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等作品,视角具有“向下转”的倾向,将省察的目光投向了参与战争的...[详细]

  •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有商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一名《有商传》。四卷十二回。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成书于明崇祯年间。...[详细]

  • [墨西哥]帕索《帝国轶闻》

    《帝国轶闻》被评论界誉为“拉丁美洲文学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以历史为陪衬的“现代”小说。书中所述及的历史既笼统、...[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